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晓蕾 《快乐阅读》2011,(6):131-132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该如何营造一个和谐的英语教学环境呢?下面就谈谈我在实践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最著名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周易》,在三千年前就开始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易”是其一个主要思想,但由易走向和谐平衡是一个基本的趋势。若干年后,英国著名小说家劳伦斯在他的著作《虹》中恰恰解释了这一探索,而“和而不同,刚健中正”的理想状态则是两者共同追求的和谐目标。  相似文献   

4.
“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具有和谐的特征。从以人类为社会主体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自身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传统的“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对维护当时社会的安定、保证生产的正常发展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如果对这种思想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解释和发挥.应该说对现在和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试图对传统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顾江亚 《新疆教育》2012,(22):48-48
“和融”一词,有两种解释:①如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中说的:香於酪乳腻於茶,一味和融润齿牙。“和融”即融合、融化之意;②“和融”又有和气、融洽之意。“和融”教育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中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由教育推至教学,语文课堂也应该是教学相悦、和谐融洽的和融课堂。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道德经》中所蕴含的“和谐”的主旨,主要包括人身心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对当前人类社会的行为认知以及对人类思想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7.
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老子对此有着深刻的体悟。如关于万物的生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诸多“和谐”问题,在“道法自然”思想里,这一精神蕴涵最为深刻。本文拟从《老子》——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出发,来初步探讨一下老子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8.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包括的内容很多,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人间之恩等等,其中最被人看重的是父母之恩。感恩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习惯,从而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从个人角度讲,常怀感恩之心,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能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人人常思回报,少思索取,将使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整体文  相似文献   

9.
“和谐”(harmony),在古希腊语中(harmonia)原意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通常用于音乐表示将不同的音调调和在一起成为音阶。在中国古代典籍《易经》中,“和”是大吉大利的征象:在《尚书》中,“和”被用以描述家庭、国家、天下等系统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的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和”具有和谐、和平、和睦、和气等内涵。近来,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如今,和谐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或价值已经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组合,产生最好效益。素质教育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在人的天赋条件的基础上,融进社会的新质,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提高人的各  相似文献   

10.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早就把诚信作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以至于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以无信。《左传》中讲“信,德之因也”,说明诚信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品质,是其他一切美德的基础。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开展诚信教育,创建和谐校园,当前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当人们探讨和谐校园的实现途径时发现,和谐校园的创建需要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而诚信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基于相信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可能性 ,斯坦贝克从早年就开始探索一种环境伦理观 ,一种合理共存的模式。在《美国与美国人》与《和查里一起旅行探索美国》中 ,他充分表达了“人和土地和谐共处”的观点。从他的早期作品以及“群体人”观点和“非目的论”思想中也都能看出这种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12.
《周易》的和谐观主要体现在社会和谐、自然和谐、变通和谐三大方面。《易传》作者通过对《易经》占筮的解释,将自己的社会观、天人观和变通观融入《彖》、《象》、《文言》、《系辞》等"十翼"之中,并在观察、思索自然和社会万事万物纷纭变化的基础上,表达了要实现和谐长久的愿望。  相似文献   

13.
一、何谓人的和谐发展何谓和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即“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在历史上“和谐”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左传·襄》中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出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指出,要构建一个理想国,需要哲学王、军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等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守其本分、分工合作,构成一个完整的、理想的、正义的、和谐的社会。在此假设下,每个人的灵魂中也有三种成分,即理性…  相似文献   

14.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一节写道:“政协代表人数统计表”,“青年党代表人数是5人”。而“青年党”在课本中再也没有提到,更无解释。《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没有“青年党”的解释。原来,青年党是由一些地主、买办阶级的政客及知识分子组成的,1923年在法国成立,初名中国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15.
诗骚短札     
有女如云《诗经·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传》曰:“如云,言众多也。”《齐风·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云”,《传》曰:“如云,言盛也。”《鄘风·君子偕老》:“鬓发如云”,《传》曰:“如云,言美长也。”《大雅·韩奕》:“诸娣从之,祁祁如云”,《传》曰:“言众多也。”《诗》中以“云”喻女者凡此四则,自毛氏而降,至郑《笺》,至《集传》,至清代诸大家,对如云的解释都是如此。而诗人何以以“云”喻女,则不得而知。我以为,用“云”描写女性,当根植于中国人对女性审美之着眼点。中国人同西方人对女性审美着眼点之不同,首先在于中国人看重的是美人的光彩,尤其是面部的光泽,西方人看重的则是形体之曲线。这一点,从古人对女性描写的一些词语可以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和谐自然观,蕴涵着三个重要的理论环节:(1)“真正的唯物主义”就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2)“彻底的自然主义”就是“现实的人道主义”;(3)“实践的人道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明乎此,对于我们理解“自然—人—社会”整体性的辩证发展规律,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进、可持续发展,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从儒道释的和谐思想谈和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宝英  刘尧 《教育科学》2006,22(6):11-12
和谐教育,是指实现了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和谐而达到教育价值最大化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将有效地促进人与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人—人”和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础,“天—人”和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手段,“人—我”和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的贾母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见的睿智通达的老祖母的形象。在她的身上,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其中最突出的是传统“和”文化。依据文本,从贾母自身的和谐、与人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等几方面探索中国“和”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日前,晋城市教育局被晋城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和谐机关”和“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先进单位”。近年来,晋城市教育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市委《关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晋城的决定》和《关于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决定》要求,深入开展了和谐文明机关创建工作。市教育局党委把此项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基础,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完善了相关制度和措施,提出了“人与人和谐,  相似文献   

20.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历朝历代的人们所向往的理想形态.在中国古代,“和谐”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丰富而深刻,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突出体现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等关系上.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许多可供现代社会借鉴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