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苏轼与辛弃疾二人在促进了词体的变革、推动词史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对当世和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二人在词的创作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以文为词"在议论方面的表现,就明显地存在着同中有异.文章主要就苏辛词中议论的不拘一格的表现、引发议论背景、议论内容等方面比较其异同,从一个侧面加深对苏辛"以文为词"特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苏轼"以议论为诗"与其"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一同构成了苏诗议论化的特色,进而体现了宋人尚理趣的主体创作风格。苏诗如此,词亦不例外,这就是苏轼"以文为词"的突出表现——于词中议论说理,触处即发,咏史言志。词中议论是在形象思维之抒情机体上纳入的深层理性意蕴,具体到苏词而言,则在议论位置、引发议论的背景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而构成了"以文为词"的最突出表现形式。苏轼词中议论对于以文为词具有深刻的文体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苏轼"以议论为诗"与其"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一同构成了苏诗议论化的特色,进而体现了宋人尚理趣的主体创作风格。苏诗如此,词亦不例外,这就是苏轼"以文为词"的突出表现——于词中议论说理,触处即发,咏史言志。词中议论是在形象思维之抒情机体上纳入的深层理性意蕴,具体到苏词而言,则在议论位置、引发议论的背景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而构成了"以文为词"的最突出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以文为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等,其目的是对抗诗歌格律所表现出的程式化而采取的一种诗体革新手段。诗词虽属不同文体,后来之辛弃疾、陈雏崧等人的“以文为词”就是受到了“以文为诗”的启发,将散文之字法、句法、议论、叙事、文气等引入词体创作之中。这样不仅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提高了词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辛派词人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派词人”以辛词为榜样 ,有意识地学习苏轼 ,其词作具有共同的爱国思想倾向。“辛派词人”之形成 ,与辛弃疾巨大的人格魅力与歌词艺术魅力密切相关。他们的政治主张与实践活动、个性与表现等等诸多复杂因素 ,都融合到了歌词创作之中 ,形成独特的风貌。而且 ,“辛派词人”为了表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共同选择了“以文为词”、议论纵横的表达方式。因此 ,“辛派词人”自然形成了豪迈奔放、恣肆粗狂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以文为词”是“以诗为词”的继续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客观的现实需要,辛弃疾词的艺术创作是其典型代表。它兼融议论与叙述,统摄传统与现代,记录了时代之声和主体之情,具有巨大的悲剧力量,显得动荡开合,气势磅礴。“以文为词”作为表现手法、艺术境界与艺术思维的有机结合,是艺术、志气与生命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韩愈“以文为诗”的研究可谓精深析透。韩诗这一特征不仅对宋诗的议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推动宋代其他文学样式间的互相渗透,特别对苏轼及其后世词坛的革新有文体借鉴之功。文章在对韩愈诗作进行文本分析和归类比较后认为,韩愈“以文为诗”与苏轼“以文为词”存在文体间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8.
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此二人是谈到豪放词时必须涉及到的两个人物。二人词风相近又有不同且都呈发展趋势。在这发展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人就是张孝祥。他的词在继承苏词的同时对辛词的产生起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说明都是写作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教材中“议论”这章历来是大学写作教程中加强学生写作基本功训练比较重要的章节。由于“议论”本身的抽象性、理论性、逻辑性,再加上“议论”对议论本体要求较高,造成了“议论”教学的客观困难。“议论”是大学生从事学术研究必须具备的能力,是他们表达研究成果的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很有必要让大学生掌握更扎实的“议论”表达能力。我带着“啃骨头”的心理,尝试了几年“议论”教学,受到学生欢迎和鼓励。在组织“议论”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及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在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本文仅就辛词议论的形象化这一特点,从四个方面入手论述。  相似文献   

11.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二人的豪放词存在着许多相似点。但是,他们的词风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苏、辛豪放词中同题材词作的对比上,可见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苏轼辛弃疾农村词,都有着浓郁的隐逸情结,反映了农村的表层现象,对当时农民生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比较来说,辛弃疾农村词涉及面广,是一幅幅现实生活的画卷;苏轼农村词题材狭窄,多是浪漫情思的抒写。  相似文献   

13.
词的文人化与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看起来是矛盾的.柳永词的通俗化与苏轼词的"诗化"、"文人化",只能是北宋前期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文人词创作不够成熟的体现.但不成熟时期的词,感情流露是自然的、感人的.随着"文人化"、"诗化"的进一步发展,词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自己的《词论》和创作中极力倡导"词别是一家"说,她一方面阻止了词体在形式上进一步向诗靠拢,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词在文人情趣方面的纯粹性.应该这样论断:李清照的词论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词的"文人化"、"诗化"理论,既是一种补充,又是一种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征新时期词创作始于1976年,而以1988、1989年之交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亮丽,后期沉郁;刘征词以“熔冶苏辛”为其审美取向,得苏之“清”而得辛之“壮”,故其审美品格为“清壮”;自苏辛入而由苏辛出,扬其长而避其短,故刘征词审美取向之心理机制不在复古,而在创新,不在膜拜,而在超越。  相似文献   

15.
对苏轼词在词体发展中的作用,许多论者从“以诗为词”“韵”等角度作了深入的探讨。分析苏轼词的众多题序,可以发现苏轼对当时业已形成的词体功能和特征的态度,并进而从其对词体的态度上,追寻苏轼词体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关于柳永词和苏轼词之间的关系,论者多强调二者间的差异.评价二者在词史上的地位时,多倾向于苏轼对柳永的革新.这些对于柳永及其词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柳永和苏轼都是北宋词坛的大力革新者.柳永在苏轼之前的创造性开拓,对后起的苏轼有多方面的启发和影响,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消息相通.苏轼的大力革新,是以柳永的开拓为基础的.在宋词发展史上,柳永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正是从柳永到苏轼前后相继的开拓,使宋词摆脱了花间令词的窠臼,走向繁荣发展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与辛弃疾的人品与词品均属上品中的上品,他们有着良好的操行和创作声望,其词对同期和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词派。苏词词风超然旷达的豪放,充分显示苏轼坦诚旷达的胸怀。辛词情感雄浑壮阔,沉郁悲壮,在豪放中更多地凸现悲壮意味。两者词风最大的差异是“旷”与“壮”,这在两人词作的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对后世的影响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8.
叶嘉莹先生在对苏轼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揭示了词的诗化的发展脉络,并阐述了苏词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苏词艺术风格的成因,认为其风格形成主要受到欧阳修、柳永两家影响;将苏词与欧阳修、柳永、辛弃疾等的词作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苏轼“以诗为词”与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具有内在精神的一致性。他们词论最大的共通性在于,都在努力地推尊词体,维护词体高雅的格调。  相似文献   

20.
黄昇《花庵词选》苏轼《永遇乐》题下注是一则反映苏轼词学观的词话,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词话中针对柳永的词风俚俗、赋的写法加以批评,主张雅正,主张诗的写法,实际反映了当时词学界提倡词的诗化韵味的艺术准则,可以看出当时词学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