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中有有一句“其船背稍夷”。教材的注释是:“船的顶面稍平。背,脊背。夷,平。”我认为“船背”应解作“船底”.其理由是:原文说“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意即“船背”比较平坦,所以就刻写名字在上面,还用了篆章。从文章的结构看,全文按“由总到分,由上到下”的顺序来写,即先写船头、船舱、船篷、船窗,再写到船尾、船底,最后总述全文。记叙井然有序,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再从王叔远赠送给明代艺术鉴赏家李日华的一枚核舟亦可得到证明。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记录了这件事。现抄录一段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船背”应解释为“船底”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一句中的“背”字,《辞海》中有两种比较接近的注释:一是“脊背”,二是“后面”。课本采用了前一种,将“船背稍夷”译为“船的顶面稍平”,将“背”解释成“顶面”了。这样解释不符合文意,理由有三: (一)这里的“背”应取《辞海》中“后面”一说为宜,即“物体的反面”。《周易》王弼注曰:“背者,无见之物也。”意思是说“背”就是看不到的地方,而核舟的顶面一眼就能看到。故不能把“船背”解释为“船的顶面”。 (二)“背”本有反面之意。《核舟记》把船的中、  相似文献   

3.
初二《核舟记》中,说“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落款和篆章一共刻了十八个字。“船背”是什么地方?课本注为“船的顶面”,似有不妥。“背”是脊  相似文献   

4.
《核舟记》有「舟尾横卧一楫。揖左右舟子各一人。」翻阅各种资料,翻译大同小异,均为: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夫。教学中,我要求画出船尾人物,于是,出现了以下四种楫与舟子的位置关系。第一种「·一·」「点线」型。楫与舟垂直,舟子与船头坐三人左右相同。  相似文献   

5.
2001年审查通过的初中语文第四册课本及教参在《核舟记》一文中,有几个词语是这样解释的:“船背”,课本中注释成“船顶”,教参178页又解作“上面”,并引用“动物的背向上”来证明。“稍夷”的“稍”字,课本中解作“很”。“舟尾横卧一楫”的“楫”,课本中注释成“船桨”,而教参174页中却将它翻译成了“橹”。对以上三个词语的解释,笔者持有疑义:其一,将“船背”解释成“船顶”,所谓“顶”,应该是船的最高处。核舟的最高处是覆盖在中间船舱上面的“箬篷”,而此篷是用箬竹做成的,能“题名其上”吗?况且还是近二十字的“题名”。教参上又将它解…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要教会学生自学 ,而课文注释是自学的拐杖 ,注释中的错误更直接关系到教材的质量。现将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错注与不妥不严密之处列后与同仁商榷。错注 :初三册《核舟记》注【船背稍夷】:“船的顶面稍平。背 ,脊背。”把船背解为船的顶面不对 ,应是船底面。初五册《范进中举》注【馆】:“这里指教书的地方。”不对。理由一 ,课文原话是“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 ,每年寻几两银子 ,”其中“在我们行事里”就是指与范进读书中举不同的、他的杀猪卖肉的行事。这个行事里能有什么馆 ?只能是杀猪卖肉的店铺而已。理由二 ,各辞书里…  相似文献   

7.
《现代语文》2003,(12):25-25
本文具有层次分明、布局精巧,细致全面又重点突出的特点。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第二部分是全文主体,共四个自然段,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而以船头和船尾五个人物的雕象为重点,其中又以船头的三位主人公为主,三人中又着重突出苏东坡的形象,以紧扣“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借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即核舟窗户上的雕刻,虚写环境,引起读者的创造性想象,以补充小舟四周环境无法雕刻,难以直接再现的不足,使人们看到…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编选了魏学咿的《核舟记》一文。课本对“其船背稍夷”一句中“船背”的注解是:“船的顶部较平。”《教师教学用书》也提供了隋树森先生的分析:“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课文注释是: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核舟记》赏析(隋树森《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其船背稍夷”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一文,对“其船背稍夷”的注释为:“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无疑,编者把“船背”理解为“船顶”。我认为这是误解,应作“船底”解更为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新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一文中,“其船背稍夷”一句,课后注释是这样的:“背,脊背。这里指船顶。”教师参考用书中摘引隋树森先生的文章,也认为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是“顶部”,并引了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作为例证。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在此提出并与各位专家及广大师生探讨。首先,在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因此,笔者认为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将白居易诗中的“船背”理解为“船顶”,也正是根据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征决定的。因为雨…  相似文献   

12.
一、“人———船模型”推论的导出如图1,长为L质量为M的小船静止在水中,一个质量为m的人立在船头.若不计水的粘滞阻力,当人从船头走到船尾的过程中,船和人相对地面的位移各是多少?解析:取船和人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由于人从船头走到船尾的过程中,系统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火烧赤壁》(七册)一课中关于“连船”问题有三处:“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我看他们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把船连在一起”:“曹操的战船被铁索连着”。曹操的战船究竟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呢?是用铁索采取“串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的<核舟记>一文,课本对"其船背稍夷"一句中"船背"的注解是"船的顶部较平."教师教学用书提供隋树森先生的分析是:"‘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夜雨只能滴在船的上面,决不能滴在船底,这是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15.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课文注释是: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核舟记》赏析(隋树森《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其船背稍夷"也作了分析,"船背"一词,现语文课本加了注释.有的旧语文课本把它注为"船底".  相似文献   

16.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只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文章语言简洁、生动、严密且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教学时,应渗透《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达到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的目的。一、“画”“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导语设计。请同学们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长为3厘米、宽为1厘米的长方形,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可能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有一个…  相似文献   

17.
赵艳荣 《现代语文》2006,(2):107-107
一、<核舟记>中"船背"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又用篆章一…"句中的"背"作"底部"、"背面"讲了若干年后,又改为"顶部"讲了.新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核舟记>沿用了近年来人教版作"顶部"讲的解释.其理由有二:一、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面","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一样.二,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夜雨只能滴在船的背面,绝不能滴在船底.  相似文献   

18.
中学物理的习题中,有一些题目堪称“模型”题,只要我们掌握了“模型”题,就会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模型”:长为L,质量为M的船停在静水中,一质量为m的人站立在船头,若不计水的阻力.当人从船头走到船尾的过程中,船和人对地面的位移各是多少?  相似文献   

19.
题型:如图1所示,在静止的水面上停有一只小船,船身长为L=3m,质量为M=120kg.一个质量为m=60kg的人从船头走向船尾,若不计水的阻力,那么船和人对地的位移各是多少?解析:当人从船头走到船尾的过程中,人通过脚与船发生了相互作用(也可以认为是人与船发生间歇性碰撞的过程).选取船和人这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水的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系统在水平方向上的动量守恒.  相似文献   

20.
动量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在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时,常会碰到“人船运动问题.静止在平静的水面上的船长为L、质量为M.一个质量为m的人站在船头,当此人由船头走到船尾时,不计水的阻力,则船发生的位移为多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