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世凯于光绪八年(1882年)随淮军提督吴长庆入朝鲜、协助朝鲜国王李熙镇压汉城兵变,袁负责前政营务处。清政府因此事奖叙其为五品同知衔。光绪十一年(1885年),经李鸿章保荐为三品道员,改任“驻朝总理交涉通商事宜”。馆藏内阁全宗档案中,有袁世凯奉派驻朝期间函牍录存二册,一册汇录了袁世凯与朝重要官员的来往函札及上韩廷书等,一册为袁世凯致李鸿章等人的电禀及密折集录。其中所反映的内容,可作研究当时中朝两国关系、朝鲜国内政情及袁世凯参考。现按册分两次发表。  相似文献   

2.
王祖远 《湖北档案》2011,(12):41-42
袁世凯是清廷镇压捻军起义的淮军首领袁甲三的侄孙。袁甲三的子侄袁保庆、袁保恒、袁保龄,也都以办团练起家,官至二三品。袁家十分迷信风水命相,袁世凯在家庭的薰陶下,更笃信这一套。  相似文献   

3.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5,(38):14-14
默克尔:妥协中诞生的德国新总理;吴仪:出访朝鲜;爱子公主:有望成为日本女天皇;奥曼、谢林: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吴华立:豪赌公安局长受审。  相似文献   

4.
1 吴骞先生简介清朝乾隆年间在浙江海宁有座著名的藏书楼名曰“拜经楼”,楼的主人是藏书家吴骞。吴骞,字槎客,又字葵里,号兔床。浙江海宁人。吴骞生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卒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海昌备志》曾对吴骞做了以下介绍:“吴骞,字槎客,号兔床,家新昌里。笃嗜典籍,遇善本倾囊购之弗惜,所得不下五万卷,筑拜经楼藏之。晨久坐楼中展诵摩挲,非同志不得登也。”又有《海昌艺文志》中写道:“吴骞,仁和贡生。居邑之小桐溪,筑拜经楼,貯书甲  相似文献   

5.
《后汉书·吴祜传》:"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中华书局校点本第2099页) 按,"居无檐石"句中之"檐",当为"擔",简化作"担"。担石,一担之量。比喻米粟为数不多。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年,出了一位民间工匠吴友如,此人后来以画家名世。关于吴的身世和生卒年月的历史记忆都较为模糊,只知他是苏州人,友如是他的字,后来到上海谋生,正好遇着了发行画报。世人大多有这样的印象:《点石斋画报》就是吴友如,吴友如就是《点石斋画报》。这种印象对了一半,因为他确实是《点石斋画报》的主绘,但又确实不是它的老板。吴大约卒于1893年,此后画报还存在了约5年。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著作已译成7种少数民族文字 据新华社报道,20年来,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已将250万字的汉文邓小平文选、论著、专著译成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7种文字,共120种,约2300万字。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的前身是中央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民族语文翻译局,成立于1978年11月。  相似文献   

8.
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军在朝鲜进行的大规模战斗。1894年6月3日(光绪二十年四月三十日),清政府应朝鲜国王之请,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部前往朝鲜,协助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觊觎朝鲜已久的日本以此为借口,旋即派兵占据汉城至仁川一带的战略要地,控制了釜山和仁川港,并胁迫朝鲜政府,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7月25日,清军运输船只在丰岛附近遭日军偷袭,高升号被击沉。27日,清军与日军在成欢激战,清军退至平壤,与清政府所派卫汝贵盛字军、马玉昆毅字军、左宝贵奉军和丰升阿奉天练军盛字营及吉林练军会合。9月15日,日军向清军发动进攻,平壤之战打响。由于清军部署不当、主帅怯战、补给不足等原因,当天即溃败,至24日清军全部退回国内。平壤之战中虽然不乏作战英勇敢于牺牲的清军官兵,但也暴露了清军的脆弱和缺陷,不仅致清军完全退出朝鲜,而且日本由此摸清了清军的作战实力,为其进一步扩大战争,谋求侵略,埋下了伏笔。现由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电报档等档案中选编有关平壤之战的史料,其中涉及战前部署、战斗情况、战后奖惩相关人员等内容,可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
苏州古称“勾吴”,后又在此建立“吴国”,这是苏州被称为“吴”的由来。吴文化的“吴”字,起源于政治概念中的“勾吴”,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衍化为地理概念中的“吴地”和文化概念中的“吴文化”。苏州位于太湖流域的中心区域,习惯上把苏州历史文化称为吴中文化,即吴文化的代表,故苏州历史文化又称吴文化。一、吴文化对苏州古城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吴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征,其中鲜明的水乡文化色彩、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精巧细腻的文化品位等是其主要特征。吴文化自我塑造的开放性、交融性与创造进取精神是其突出的“个…  相似文献   

10.
周宁 《兰台世界》2006,(1X):66-66
1.初次相识。1882年吴汝纶丁忧服满,暂代天津知府。天津乃京畿重镇,此刻又值对朝鲜用兵前夕,公事异常的繁忙。一天。吴正忙于处理公牍,忽闻门外有人求见,还没等弄清来何人,一个30左右的青年已径直闯入。吴上下打量了一下,十分的面生,不知在何处曾与相识。正在纳闷之际,青年已自报家门:“知府大人,晚辈乃南通张季直,现在吴军门(吴长庆)幕下谋生,久闻大人盛名,今天有幸随吴军门移防天津,特来请教。”  相似文献   

11.
《明状元图考》五卷,明顾鼎臣、顾祖训编.明万历三十五年黄氏刻本.五册,每半页九行二十字,四周单边,白口,无鱼尾.卷端下题"句吴大学士顾鼎臣孙祖训汇编,新都后学吴承恩锡父、程一桢君宁父校益,黄文德承甫父、吴修道敬父全阅,黄应澄兆圣父绘图,黄应缵嗣父书考."  相似文献   

12.
吴獬,字凤孙,号子长,榜名獬,湖南临湘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是清末民初杰出的教育家、文学家、民俗学家,也是一位丰才博学的才子.他自幼聪颖异常,读书过目少忘.四岁时,其祖父吴凤山头次见他便喜曰:“真吾孙也!”因以“凤孙”字之.10岁时,诸经已熟诵,16岁即写得一手好文章.当时颇有才名的刑部官员王子寿见其诗文,惊叹曰:“奇才也,异日当以文章显.”  相似文献   

13.
1.初次相识。1882年吴汝纶丁忧服满,暂代天津知府。天津乃京畿重镇,此刻又值对朝鲜用兵前夕,公事异常的繁忙。一天,吴正忙于处理公牍,忽闻门外有人求见,还没等弄清来者何人,一个30左右的青年已径直闯入。吴上下打量了一下,十分的面生,不知在何处曾与相识。正在纳闷之际,青年已自报家门“:知府大人,晚辈乃南通张季直,现在吴军门(吴长庆)幕下谋生,久闻大人盛名,今天有幸随吴军门移防天津,特来请教。“”张季直,你莫非濂卿(张裕钊)门下那个张季直?“”正是晚生。“”不知兄台有何见教?”吴随即问道“。大人,晚辈想请教当前对朝用兵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李植,号泽堂,晚更自号泽癯居士,字汝固,朝鲜德水人。朝鲜宣祖17年(1584),生于京城,卒于仁祖25年(1647)。作为一个学识渊博的文学批评家,李植认为学诗首先必须以杜诗为准的,所以,他花了很多时间和功夫,撰成了这部集注性的《杜诗批解》。在《杜诗批解》的结构和内容上,虽然仍有道学家的陋习和偏见,但是在很多的地方可以发现创新的思想体系和独特的体  相似文献   

15.
读书     
书评 《远东朝鲜战争》 只要世界上依然存在着战争,人们就会忍不住连连发问,在战争中起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么?毛泽东的核心哲学思想是:人的因素。《远东朝鲜战争》就是从这个角度对朝鲜战争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对于爆发于50年前的中美朝鲜战争的回顾与分析,书很多。但这是第一本长达60万字的战争回忆录,它给读者重现了50年前发生在中国的邻国——朝鲜土地上的那场残酷的战争。那时,中国刚刚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走出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部队还在大西南和大西北清剿顽敌,解  相似文献   

16.
<正>吴宓(1894—1978),字雨僧、玉衡,陕西泾阳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思想家、教育家和比较文学研究者。1926年至1937年,吴宓曾三度履职清华外语系代理主任。在此期间,他为清华大学外语系制订了外语教学培养方案,并为外语系学生亲自授课。吴宓在履职  相似文献   

17.
朝鲜民族革命党在中国的抗日武装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英姬 《历史档案》2000,(1):123-132
朝鲜民族革命党是以朝鲜革命志士金若山(原名为金元风)为首的朝鲜独立运动人士于1935年在南京创立的朝鲜民族主义“左翼”党派.也是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朝鲜主要政党之一。自1935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该党率领朝鲜侨民在中国境内英勇战斗了10年,尤其在1938年武汉外围战激烈之时,成立朝鲜义勇队,一方面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抗击日本法西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朝鲜独立运动,争取朝鲜民族的独立复国,他们的战斗业绩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史增添厂新的篇章、研究该党的武装队伍—朝鲜义勇队的抗日斗争史,对加深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具…  相似文献   

18.
名人手迹     
《档案与史学》2009,(1):3-3
梅兰芳(1894-1961),江苏泰州人,生于北京。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八岁学艺,先后师事吴菱仙、王瑶卿等名家,  相似文献   

19.
1882年清朝与朝鲜签订了《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1883年朝鲜在天津开设朝鲜公馆,两国间互开航线。在两国关系发生剧变的同时,也存在着传统体制"持续的部分"。直到1894年,朝鲜仍然继续通过传统的贡路向清朝派遣赴京使臣。而由于甲午战争的发生,1894年最后的朝鲜赴京使团经历了与以往使团不同的过程。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赴京使团返回朝鲜,标志着两国宗藩关系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太仓市档案馆在名人档案征集工作上,不仅注重近现代名人档案,也注重古代名人档案资料。日前,征集到《吴梅村全集》上中下三册。吴梅村,名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晚号鹿樵生,太仓人,复社中坚人物,明末清初大诗人。崇祯四年,在其23岁时以会试第一、殿试第二举进士,明思宗亲审其试卷,并作“正大博雅,足式诡靡”的御批。吴梅村历任翰林院编修、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左中允、左庶子等职。他与钱牧斋、龚鼎孽并称“江左三大家”。吴梅村多才多艺,擅词曲、工书画,在世63年,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有《梅村诗集》、《春秋地理志》、《春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