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为主持《直击华尔街风暴》节目,观众送给芮成钢一个“风暴主播”的别称。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他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接受本刊采访后,他踏着夜色赶回中央电视台参加准备会,第二天上午芮成钢完成了4个小时的“2008中国经济报告发布会”直播,透过电视镜头能够看到他眼睛里的血丝。“过两天要去参加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我既要主持会议,也参与报道。我每年都去,去了9年了。”在中西方之间的双行道上十年穿梭,芮成钢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好的新闻线索。为了不让这些线索被埋没,我就专门订了一册“报道线索登记本”,走到哪带到哪,把听到、看到的好线索及时收集登记下来,从中选择发现有典型意义的报道线索,再进行详细采访。 一次,我同新兵连一位干部聊天,他说:“一排三班长于维征‘退礼’一事在新战士中反映很好。”我记了下来,然后进行了详细采访,写了一篇题为《班长床上的午餐肉》的稿子,寄给《空军报》,很快就被采用了。  相似文献   

3.
今年7月中旬,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芮成钢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带走调查。在当前我国高压反腐、大小官员频频落马的背景下,这一消息比一名省部级官员落马引起的反响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在芮成钢被带走的第二天,一篇题为《芮成钢:软权力的堕落》的博文在网上迅速传播开来。芮成钢只是一名媒体人,居然被检察机关调查,人们难免心生疑问:他触犯了哪条法律?而那篇博文在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4.
一次采访中,一位采访对象感叹地说,你们有些记者不像记者,像导演.他告诉我,一家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时,要什么镜头,该做什么,从头到尾都是记者在提要求,作为被采访对象,只是按照记者的要求去做.一次采访下来,感觉就像在拍戏.  相似文献   

5.
我写稿多年,大大小小获过十几次奖。翻开那些获奖的稿件,我发现我的获奖稿全是自认为很不起眼的“基层小稿”。96年我还在军校念书的时候,我采访过学员队一位在生活上挺抠门的学员。这位学员家住在山东农村,考上军校后他很节俭,平时舍不得花一分钱。后来大家发现他把积攒下来的钱寄给了青海省一位贫困山区的少年,而那年他爷爷生病住不起院,家里欠债几千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连续两年被学院评为“学习尖子”。采访完后,我写了篇通讯《抠门的张建幸》,当时我认为这篇稿子题材不是什么大的题材,也没有在意。未想到这篇不足1000…  相似文献   

6.
陈铎的眼泪     
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中央电视台播映了系列纪录片《长征:英雄的诗》。长征红军将士们英勇献身、克服千难万险的精神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陈铎在第四集《母亲万岁》中采访时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的场面,也使我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陈铎是中央电视台老的节目主持人。他在《话说长江》、《再说长江》等节目中的沉稳淳朴的风格和语调,给我的印象是一位长者和学者。而这一次我却看到了他满腔激情的一面。 那是陈铎采访李中权老将军的时刻。李中权一家都参加了红军。他的母亲经过两次翻越雪山后身体已  相似文献   

7.
7月10日22时40分,直播《环球财经连线》是芮成钢最后一次在电视上露面.7月11日19时39分,央视《经济信息联播》官方微博发布节目预告,并@芮成钢、谢颖颖.按照以往惯例,两人将是当日20点半直播节目的主持人.然而节目开播后,只剩谢颖颖一人主持,常设的另一个主播位空置,连话筒都没有拿下.一时间,芮成钢被带走的原因引发网友热议.一夜之间,舆论纷起,“补刀”频出,带来的不仅是一个精英偶像的颠覆,更是一场全民的戏谑狂欢.  相似文献   

8.
岳辑 《山西档案》2007,(3):56-57
1.以《实话实说》起家的崔永元,越来越让我敬重了。自打离开《实话实说》节目之后,小崔主要忙乎了两件事,一是录制了几百节的《电影传奇》,把中国电影事业的细节像过筛子似的过了一遍,二是发起并组织完成了《我的长征》大型电视活动,吸引了亿万观众的目光。小崔由“说实话”,到“干实事”,越来越坚守了性格中固有的东西。只是他偶尔再坐下来说几句实话时,电视行当里的许多人就该坐不住了。比如他在3月26日接受央视《面对面》记者王志采访时,就又一次将炮口对准了同行。“我是一个电视行业里可以独立思考的、优秀的知识分子,而且在电视行业里…  相似文献   

9.
呼唤名记者     
林帆 《新闻记者》2003,(3):20-20
我是新闻学科班出身的,在学时就立志当个名记者。可是毕业统一分配定终身,连记者梦都做不成。而我心仪的一些名记者,他们在采访人生中留下的足迹,很长的时间里仍萦缠于脑际。当然,仅仅是印象而已。比如:萧乾———他从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先后在津沪港的《大公报》工作,还当过驻英特派员和战地记者。他自诩为一个不带地图的旅人,厚厚一本《采访人生》记录他走遍天涯海角的历程。其中有著名的报道《平绥琐事》、《鲁西流民图》、《血肉筑成的滇缅公路》乃至波茨坦会议、纳粹战犯的审判、联合国大会……的采访。可惜在一次政治风浪中“…  相似文献   

10.
接到《新闻大学》编者来信,约我写文章.要求是:选择自己经历的某一次有意义的采访,谈些体会.但是,我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况且,在过去十几年的采访中,由于脑手迟钝,作风飘浮,并未写出过什么有影响的报道来.怎么办呢?我想,还是利用编者约稿的这个极好机会,静坐下来,谈一谈《徐文采该不该戴大红花》这篇报道吧.似乎可以这样说:《徐文采该不该戴大红花》,是在采访实践中头脑里经常装着问题的产物.徐文采是用科学办法提高母猪产仔率和苗猪成活率的养猪能手.上海郊区母猪产仔率低、  相似文献   

11.
采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人生热线》节目主持人苏京平,第一个感觉就是他这条热线的确够热的。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时间里,我的访谈十多次被热线铃声打断。回想我对近千个人物的采访经历中,这是被电话铃声打断最多的一次。苏京平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声音,向我敞开了一个广播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周新谟,早就熟悉的名字。翻开《河南日报》、《河南农民报》或者《郑州晚报》《河南工商报》,经常可以看到由他撰写的新闻稿件。就是打开电视机、收音机,也会时常听到“通讯员周新谟报道……。”我心里暗自揣测,他一定是县委通讯组的通讯专干。一次我到巩县采访,想顺便采访一下这位虽没见面却很“熟悉”的同行。当我踏进县委宣传部的门坎时,通讯组长王金僚却向我介绍说,周新谟是位业余农民通讯员。去年,他一人就在市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各类稿件122篇,是全县的发稿状元,被郑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模范通讯员。  相似文献   

13.
采访是记者发现新闻的第一手段。一次成功的采访,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1997年,我在一次采访中,写出了一篇反映农业部、铁道部两位部长为石家庄郊县农民办实事的稿件《部长调运收割机》,这篇消息在《石家庄日报》一版头条刊登后,《农民日报》、《河北日报》均在一版显著位  相似文献   

14.
我急于向大陆的同行介绍一位香港摄影记者。他叫张景宁,30岁。几年前我从香港《文汇报》和《摄影艺术》上看到他的作品。四月,他作为《文汇报》摄影记者,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影展,一个休息日,我采访了他。△香港新闻有什么特点? 竞争激烈。香港传播媒介发达,电台半小时播一次新闻,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报道,”很多都是现场报道,普通报纸20多份,其它专业报纸五,六十份。新闻摄影要  相似文献   

15.
《进军阿里》一书最近出版后,许多人问及我西藏采访体会,一下子勾起我心中的情感。其实,这些年,我曾6次赴藏区采访。但最难忘的是四年前的一次惊心动魄的采访,因为那一次差一点将命丢在雪域高原……  相似文献   

16.
毛鹏 《出版史料》2011,(4):68-70
孙犁是我素所敬重的作家,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一家党报工作时,就曾读过他的《荷花淀》《嘱咐》等短篇小说选集。我是第一次接触到此类敌后游击战斗故事的作品,对这位先辈同行不畏艰险,深入敌后游击区采访,并撰写了《荷花淀》《游击区生活一星期》《光荣》等诸多名篇甚为钦佩。作者所描述的战士们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必胜信心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从这些作品里,  相似文献   

17.
哈里森·埃文森·索尔兹伯里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不仅又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就连他的名字也开始为中国人所熟悉。不久前,我有机会采访了他,并得以领悟他那条走向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8.
没想到,我要求采访的对象,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和老同事尹任先(《大公报》原总经理)、老校友赵泽隆(《大公报》原副总编辑兼《新晚报》总编辑)一起,从香港大公报社走到餐馆预定的座位。这时,曾德成和夫人叶桦早已在等我们了。我是第一次见曾德成,但报刊上早就见到过他的文章和照片。他清秀挺拔、年轻力壮,才40多岁。叶桦更显得年轻,她是《大公报》英文版编辑。尹任先伸出三个手指,笑着对她说:“像30岁。”我送给曾德成一本我的作品选《半世纪前的大震撼》,里面有七八篇《大公报》用过,还有一篇记者生涯,专门写在《大公报》实…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四年多的新闻记者生活中,曾收到过上百封各种身份读者的来信,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要算去年我收到的一封老山前线同龄人的来信。来信者,是我在去年九月参加成都军区“保卫边疆优秀儿女”的采访中,结识的一位刚从老山前线、被称为“八十年代上甘岭”阵地猫耳洞下来的解放军某部班长、二等功臣梁成亮。从他那里,我了解到前线同龄人的生活,以《他从老山来》为题,写了一篇通讯,发表  相似文献   

20.
哈里森·埃文森·索尔兹伯里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不仅又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就连他的名字也开始为中国人所熟悉。不久前。我有机会采访了他,并得以领悟他那条走向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