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研究张爱玲的浩瀚资料里,张爱玲胞弟张子静和台湾季季女士合著《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的可信度较大。姐弟俩仅相差一岁,又有较长的共同生活经历,对于张爱玲的早年生平,除了她本人不多的几篇自述性散文外,《我的姊姊张爱玲》提供了旁人无法提供的珍贵材料。张爱玲就读的第一所学校黄氏小学,是她西式教育启蒙的起点,对其一生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有很  相似文献   

2.
一直在路上     
“10年后,看看你是什么样,我又是什么样!”这并不是作者在书中多么铿锵有力、志气满怀的言论,相反,这是她在职场道路上遇到的一个匆匆离去的过客对她一句醍醐灌顶的指引。这句指引改变了她职业的轨迹,亦改变了她一生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杨青泉 《今传媒》2010,(11):82-83
"大场",一个上海不起眼的小地名出现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张爱玲的小说并非只是十里洋场的情缘传奇,风花雪月的背后是乱世苍凉的深刻体验。战争的大背景笼罩了她的一生,这种战争情境下的独特表达成为张爱玲的书写策略,战时体验的巧妙转化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创作的灵魂,而这一切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相似文献   

4.
<正>很小的时候,看着识图卡片牙牙学语,妈妈告诉我:中国最大的城市叫作"上海"。印象中的上海是个霓虹灯闪烁的国际化大都市,太多的人想在这里寻一方立足之地,又有太多的人只能叹息着离去。可在细腻敏感又多情的作家眼里,上海又有着另外一张面孔:她是张爱玲笔下那个"暧昧不明"的城市,是王安忆书里那繁华而又苍凉的印记,是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  相似文献   

5.
朱峰 《大观周刊》2012,(5):16-16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作家,1920年出生于上海,她的一生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29世纪40年代。张爱玲就好像是黑暗宇宙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虽然她没有能力给失地带来光明.但是她却给在黑暗下生活的人们带去了些许安慰以及希望。由于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从而使得她写出来的作品有着一种荒凉感,最终呈现出了一种苍凉的美学感觉;她的作品在苍凉的同时又充分的反映了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40年代初在上海滩脱颖而出.那时还不到20岁.文章写得那么淡雅清丽,一上来就红遍了东南半壁.我认识她,但无深交.她是贵族后代,又和日伪上层人物事有来往,恃才傲物,性情怪僻,是个冰冷冰冷的女人,不大好接近.1952年,张爱玲去了香港,从此再未见过。对他后来的情况和她的第二次结婚,我可说一无所知,放本文只写写1945年胜利前的她。写张爱玲的文艺不少了,这里只从几个侧面,说说她最走红时的点滴,作为补白而已。一、旷世才女张爱玲自己说过,她血管里流的是贵族的血,此话不假。她是清末大臣张凤给的孙女。张佩组是李鸿章…  相似文献   

7.
看过《小团圆》,我第一件事就是去重看“张爱玲年表”。1948直至1954,一片空白,她没有发表任何一篇作品;下一个空白,是1955到1958;然后三年两载,偶尔一篇半篇……我一直以为这是“我将自此萎谢了”——为失爱而放弃写作。直到《小团圆》的问世,我明白了:战后,没人肯发表她的作品了。  相似文献   

8.
也许这世界需要有人许一点谎,然而张爱玲不在此列,她一辈子只肯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我觉得她在《小团圆》里说得最绝决、最深刻了。  相似文献   

9.
我上大学的时候,交过一个女朋友,她是个文学女青年,中国文学她喜欢张爱玲,能找到的张爱玲的书她大概一本没落,通读至少一遍,外国文学中她喜欢《简爱》,那个时代我印象中几乎是个女大学生就喜欢《简爱》,电影《简爱》中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张爱玲及其作品开始逐渐重新被人们认识,她的旧作已多次再版。张爱玲曾说:“等我的书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个报摊上去看看,我要我最喜欢的蓝绿色的封面给报摊上开一扇夜蓝的小窗户,人们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热闹。”张爱玲多才多艺,她自己设计或认可的封面,实际上是对作品的象征隐喻,是开启作品隐秘的钥匙。《传奇》经张爱玲之手有三个版本,封面设计一次比一次精美,一次比一次意境深远。初版《传奇》(上海杂志社,1944年8月15日),封面设计简单粗糙,没有图饰,两个隶体大字“传奇”占了四分之一的空间,异常醒目,左下角是四个小的隶  相似文献   

11.
路芳 《新闻传播》2010,(4):113-114
自从张爱玲如沉沙折戟被人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捞起,短短的几十年来,她异常光辉的文采照亮了整个文坛。两岸三地的媒体对她关爱有加,大批的追随者称自己为"张迷",而她身上被人们加注了太多的传奇性和神秘感,大众传媒对她作品的宣传也不过是各取所需。我们必须承认,张爱玲在大陆的走红的确是有大众传媒的一份功劳,但到底它们是拯救了张爱玲,还是伤害了张爱玲?  相似文献   

12.
生命总难免始终,但正因为有所终结,才成就了其所有的绚烂。我们常常过多地纠念于生命之华美,而那些程式化了的美,却无时无处不在吞噬着与其异趣的意态。然而,生命是有着其本来的色彩的,即使不能由我们的眼睛来验证,也可以藉着我们的心灵去感知。王小慧镜头下的花,即是这种感知的呈现。对于王小慧,我们已经不陌生了。她的《旅德生活十五年——我的视觉日记》的出版,曾在海峡两岸引发一阵“王小慧热”。从她的人生镜头中,我们感动  相似文献   

13.
我的航班将于当天21:05离开雅典飞回罗马。离去机场时间尚早,趁着起飞前的这段时间,我与朋友普布利乌斯便乘早班飞机畅游圣托里尼岛。"到了希腊而不去圣托里尼,就好比去了意大利而不去佛罗伦萨,这是一个遗憾。"普布利乌斯絮絮叨叨个不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本该有一个乱世佳人的显目位置,然而到目前仍是一个空白。大学文科的学生不闻“张爱玲”三字似乎也很理直气壮。当然,名家不见文史也是常事,但对于张爱玲,1944年在她成名的第二年,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就写了《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称“《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肯定了作者不世的才情。美国著名的华裔评论家夏志清教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把张爱玲和鲁迅、茅盾  相似文献   

15.
2004.1.2 五 晴 看书.《老头子汪曾祺》和张爱玲弟弟回忆姐姐《我的姊姊张爱玲》.写得都不错,前一本热烈,后一本凄然.我跟汪老会议上见过一面,那时他已大名鼎鼎,被许多人追围.老头挺可爱.张爱玲今天被那么多人议论,没人真去体会她的心.就像人们见面只说衣裳和气色.  相似文献   

16.
废城春秋     
前不久,仅仅在废城驻足了几个小时,我就离去了,真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然而,废城留给我的震憾却是久远的,我一次次追思它的过  相似文献   

17.
四十年代初期,张爱玲名震文坛。她是一位独特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出身于阀阅门第,父亲是名门之后,和满清宫廷关系颇为密切,母亲是李鸿章的外孙女,一个颇具艺术天分和修养的音乐家。她家既有前朝的豪华,又复很早接受了西洋文化,因此她曾受到非常完整的教育。但由于家庭失和——父亲抽鸦片,讨姨太太,母亲愤怒之下而弃家出走,张爱玲的早期生活并不愉快,所以她的创作多带有悲剧色彩。而她的个人情感生活或多或少也带着些感伤。也许,就是因为第一次不幸的婚姻,张爱玲和  相似文献   

18.
看着张恨水,却兀自想到张爱玲。印象中,张爱玲很少点名褒扬谁谁谁,但却说她爱读张恨水。除了认同张恨水通俗的小说写法,张爱玲艳羡的恐怕还有张氏的赫赫文名在市民中的感召力罢。在惘惘的威胁中,在"快!快!!快!!!"的自我鞭策中,张爱玲奋勇地挥洒着她的生花妙笔;她还曾将自己的散文集题名为"流言",衷心希望她的文字能够像流言蜚语一样迅速流传。张恨水的POPULAR(通俗与流行)虽被如此效法,他本人的散文其实散淡得很。  相似文献   

19.
代言人李总     
有些人和事,是需要隔着一点时间去打量的。李宇春成为明星5年后,没有像许多人预料的那样成为泡沫巨星,而是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升任“李总”。显然,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且,5年时间让许多疑问水落石出,是时候好好端详一下她,搞清楚她的来龙去脉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在四十年代后期开始主要为"文华"电影公司进行电影剧本的写作,正是她的介入开创了"文华"电影创作的成功范式——"都市生活喜剧"样式。一直以来,中国电影史上对她的探讨显得过于凋零。今天在重写电影史的时期,重新认识张爱玲在电影创作中的影响也日益显得必要了。本文着重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入手,探讨张爱玲如何将她的人生体验、生命意识彰显在她的"去父"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