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一堂普通的数学课,内容是《年、月、日》。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把2月份定为平月呢?把1月份定为平月不是好记一些吗?”授课教师回忆道——当时这一问题难住了我和其他同学,我说:“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很难!现在老师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这个问题留待你们课后去研究,看谁最先能找到答案告诉老师。”第二天有十余位学生兴致勃勃地找到我,急不可待地告诉我问题的答案。该教师描述的教学场景在最近两年常见,一点都不新鲜,这可算作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对问题延时处理”。通过教师假设自己“不知”来鼓励学生去求知,本无可厚非,但是该教师面  相似文献   

2.
在我上《远行靠什么》一课时,照例让学生自读质疑,当问题解决接近尾声时,忽然有个孩子对我说:。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想问你,为什么飞机叫飞机呢?”啊?他把我问愣了。这也算个问题?那只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我随口说道:“可能是因为它会飞吧。”他跟着就问:“小鸟也会飞,为什么不叫飞机?”“问得好!”  相似文献   

3.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的最大追求是考上清华大学,如果考上了河南大学,我也会去上!”“为什么?”我揽住这位齐胸的小男孩,非要问出个所以然来。“因为‘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嘛!”他自信地面向台下听课的老师,突然话锋一转,“河南大学毕业后,我还可以考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呀!”台下一阵热烈的掌声。“孩子,听到了吗?掌声就是对你个性化读书的认可!”我把话筒送到了他的面前。他把礼貌送到了台下:“谢谢!”“孩子,你看这是什么?”“枫叶!”“是枫叶,但这不是一片普通的枫叶。…  相似文献   

4.
宽容的美丽     
一次习作课上,我正朗读王某的习作,台下有人嘀咕起来。一名学生鄙夷地说:“抄的!抄课外书上的!”为了证明所说不虚,几名男生还把这本课外书拿了出来。课堂哗然,王某羞得满面绯红。我拿来那本书一对照,果然不差。稍一思索,我问大家:“你们说,这篇作好不好哇?”“好!”学生异口同声。“到底是英雄所见略同,”我笑着说,“王某能把这篇短选  相似文献   

5.
新学期接了一个班的语文课,改作业的时候难得见到让人赏心悦目的字迹.特别有一个孩子把自己的名字都写得歪歪扭扭的。我问他:“你怎么不把字写写好?”哪知道小家伙倒振振有词:“咳,以后要写字干嘛?不是有电脑嘛!我敲键盘可快了.等我们学校也上网了,我把作业都用电子邮件给你发过来!”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总能听到同学们这样的争吵:“你们女干部有什么了不起的,仗势欺人 !”“呸 !你们除了会批评人,记我们的名字,还会干什么 ?”“哼 !你们有什么本事 ?整天只知道找我们的岔儿,去给老师打小报告 !”我赶紧把大队长找来一问,才恍然大悟,原来,班上的男生认为班干部的结构有问题:阴盛阳衰。也难怪,大中小队干部共 14人,男队干部只有 2人,怪不得他们不服气。为了尽快平息这场风波,我决定“改选”班干部。   首先,我请大队长公布了做一名称职的班干部的标准:学习好、品德高、负责任、顾大局。然后,我让同学们严格依据这四…  相似文献   

7.
我在教学《蜗牛》一课时,由于时节已过,只能凭学生以前的记忆和借助书中的插图来认识了。当学生看到书上的蜗牛一图时,有的学生问我:“老师,蜗牛身上的两个眼儿是什么?”我这时也仔细地看了看书中的插图(一只腹足全部伸出的蜗牛),呀!在紧贴蜗牛壳处,确实有两个眼儿。这是什么器官呢?我还真的不知道,这下可真的把我难住了。  相似文献   

8.
有位学生家长说:“课程改革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久久地我心中回荡,使我深感责任重大。这使我想起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的学生正是成长的鲜活生命,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都需要我们的赏识、尊重、关爱与培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常常在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本着新课程教育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9.
有位学生描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现象:“当我把一个苹果切开以后,放在桌子上,过了一段时间回来,原来半透明的果肉色已经变成黄褐色的了!”。针对这一生活中的现象,教师加强引导,与学生共同交流,使现象问题化。如:是不是仅苹果才有这一现象?果蔬为什么会“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避免?然后再将问题课题化,拟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并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如酶的影响因素或者给予这部分材料,让其通过设计实验开展探究。  相似文献   

10.
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张。师:同学们,这张纸是大家最熟悉的朋友,我把它请到教室来,它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很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欢迎这位朋友的光临!学生热烈鼓掌。  相似文献   

11.
爆笑幽默     
缺点老师:“你认识到上课睡觉的缺点了吗?”学生:“认识到了。”老师:“缺点是什么?”学生:“缺点是不如睡在床上舒服。”茄子同学昨天晚上,偶一同学去食堂打饭,指着一份菜问大师傅:“这是什么呀?”“茄子同学”我那同学一听就不愿意了,心想:你怎么把茄子和同学连起来说啊。于是又问:“那个是什么啊?”“土豆同学”“那个呢?”“莴笋同学”他生气地把饭盆往窗台上一墩!“给我来份粉条师傅!”就见那个大师傅把饭盆冲后面盛菜的师傅面前一递,说了声:“粉条哥们!”长度的单位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公开课,老师问我们一个问题:“各位同学,有…  相似文献   

12.
恐龙在6500万年以前就在地球上完全消失了,但这种极具神秘感的动物,却一直被今天的孩子深深地迷恋着。一天,班上的吴吴、飞飞小朋友带着玩具恐龙来幼儿园,孩子们一下子围了上去,争先恐后地说:“这是剑龙,它身上有骨板!”“这是腕龙,你看它的脖子多长呀!”“我有梁龙!”“我有甲龙!”“我有霸王龙,霸王龙最厉害了,你有没有?”“我家里还有  相似文献   

13.
许凯 《教育导刊》2004,(24):1-1
在一次家长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问题引起我的兴趣:“你对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期望?”随意翻看了一份家长回执,上面工整而又简洁地写着四个字:“健康、快乐”。我心里一热.就急着去查找是谁的家长。哦!原来是耀耀小朋友的家长。耀耀是一个十分聪明可爱的孩子、我一直在寻思:耀耀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作为家长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培养孩子呢?看到“健康、快乐”这四个字,激起我的阵阵思考。  相似文献   

14.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的最大追求是考上清华大学,如果考上了河南大学,我也会去上!”“为什么?”我揽住这位齐胸的小男孩,非要问出个所以然来。“因为‘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嘛!”他自信地面向台下听课的  相似文献   

15.
在我上《远行靠什么》一课时,我照例让学生自读质疑。当问题解决得接近尾声时,有个孩子忽然对我说:“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想问你,为什么飞机叫飞机呢?”啊?他把我问愣了。这也算个问题?那只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我随口说道:“可能是因为它会飞吧。”他跟着就问:“小鸟也会飞,为什么不叫飞机?“问得好!”我对他思维的敏捷、口齿的流利大加表扬。  相似文献   

16.
师:提到海滨,我们就会想到碧蓝的大海、金色的沙滩,而作者笔下的海滨,除了大海、沙滩外还有哪些更吸引人的景物呢?如果你们自己想自学“海滨”这一部分课文的话,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自学?生:我准备用“画一画”的方法来自学。我想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课文所描写的景物画一幅简笔画。师:这种自学方法不错!还有准备用其它方法自学的同学吗?生:我打算用高声朗读的方法。生:我想用找重点句理解课文的方法。生:我想用作批注的方法,把描写海滨的主要景物用横线标出来。师:同学们,你们这些自学方法都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  相似文献   

17.
一天下课后,一位女同学问我:“老师,汉语里表语有什么特点?”我当时感到奇怪,后来一想,她问这个问题大概是因为英语中有表语这个概念而连及汉语的。我向她解释说:“汉语里也有表语,一般把‘是’字句后的部分叫表语,也有把谓宾叫表语的。”说完后学生仍是一脸的疑惑,而我亦无奈。三年后,一个轮回过来,我又一次任高一年级的课。一次课间,又有一位女同学问了同样的问题,我又一次陷入无奈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一次语文课上,一开讲我便信手在黑板上写下了课文的题目:我家的小院,并让学生一齐把课题读一遍。这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您把课题中的‘园’写成‘院’了。”我疑惑地看了那位学生一眼,低下头看了一下课本,呀,确实是“我家的小园”!于是,我马上把“院”改成了“园”。这时,一个念头从我的脑海里闪过:这里为什么要用“园”而不用“院”呢?“园”与“院”有什么不同呢?何不趁此机会让同学们探究一番呢!于是,我对大家说:“这位同学观察真仔细,老师要谢谢他。可大家是否想过这里用‘院’可以吗?‘园’与‘院’到底有…  相似文献   

19.
小启     
记得有一次,我指着走廊上两排雪白的瓷砖墙壁对孩子们说:“请小朋友们一起想想这上面可画些什么?”“老师,我们来画《小蝌蚪找妈妈》吧!”没想到孩子们居然一起这样回答。原来,他们刚听过这一故事。我马上表示同意:“好啊,我们用画把‘小蝌蚪是哪儿来的’‘又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画出来”。  相似文献   

20.
教“浮力”这一章节时,为了突出重点,我先出示三个外形完全相同的乒乓球(其中有两个用注射器注入适量的盐水),问学生:“把三个乒乓球同时浸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呢?”学生异口同声说:“上浮、”“真的上浮吗?”在全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我突然放手,结果一个上浮,一个悬浮,另一个下沉。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们主动地展开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乒乓球里有文章,并主动去看,结果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悬浮、下沉的两个乒乓球比上浮的重,从而引出了问题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