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敏捷性是保障组织应对发展环境不确定性的高阶能力。新工科建设背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蓄势待发,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提高工程教育敏捷性,是构建新工科范式的基本内容,能够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对接融合。敏捷性是提升新工科建设成效的基本保障,本文从发展战略、专业建设模式、构建共同体、课程模块化等四方面提出路径举措,并指出产业学院是建设敏捷型新工科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2.
对接企业,实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是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内涵提升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学院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应用技术研发推广,解决学院工科专业对接企业和横向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适合学院工科专业对接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制造等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人才链和技术链是高职专业设置科学对接产业发展的重要纽带。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发展现状和专业建设实践,认为有必要建构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职专业集群,以突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人才瓶颈。其次,通过明晰人才链和技术链在产业链对接产业集群中的地位与作用,基于工业机器人产业人才链和技术链构建了高职专业集群。最后,对机电类相关专业率先开展了集群建设的探索实践,为高职专业集群内涵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7,(68):1-2
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实施校企合作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对接的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全面合作,联合制定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合作建设师资队伍,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对接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储备,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5.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举措,对促进人才培养、产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目的是整合政府、院校、企业各方资源,加强对接与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论文结合江苏省灌南县实际,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专业与产业发展和对接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胡全  樊玉敏 《江苏教育》2023,(26):25-26
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秉持“四链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激活传统专业发展潜能,赋能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对接产业链、完善专业链、铺设人才链、研发创新链,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对接产业高端技能人才需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通过调整工作思路,对接校企合作之间的热点,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校内以“数控技术专业产学合作中心”为载体,创建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相似文献   

8.
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是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探索中的新兴事物,是整合政府、院校、企业三方资源,根据精密机械专业群建设要求引进企业群,形成产、学、研、服务一体化的教学企业平台载体。本文主要探索研究了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梳理出其管理体制的实现路径,以增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与稳固性。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以服务地区行业企业为宗旨,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链、技术链和业务链,实现教育部门和产业的自然融合。为适应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的转型发展,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分析产业政策、人才需求,从专业群结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双创体系、双师队伍、国际化、社会服务、定向就业、质量保障体系等九个方面,提出对接产业群的具体方法与措施,为湖南省工程机械行业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对接,学校提出采用学校和用人企业合作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推进学校和用人单位深度合作,加强学校与用人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学科课程优化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适应岗位的需求的能力,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为企业提供了适应性人才。  相似文献   

11.
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是整合政府、:校、企业等三方资源,根据精密机械专业群建设要求引进企业群,形成的产、学、研、服务一体化的教学企业平台载体。实现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中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要探索研究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的管理体制,包括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方式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增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与稳固性。  相似文献   

12.
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是整合政府、院校、企业等三方资源,根据精密机械专业群建设要求引进企业群,形成的产、学、研、服务一体化的教学企业平台载体。实现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中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要探索研究精密机械教学产业园的管理体制,包括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方式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增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与稳固性。  相似文献   

13.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型社会"建设,对企业、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建立新型校企合作提供了机遇和平台。以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旅游酒店专业为例,开展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初步探讨。依据本地区优势产业结构及合作企业岗位需求形成系统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对接“十四五”时期新形势,重点服务制造业强国建设、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等,以目录为引领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目录也随之调整,在价值导向上比以往更加强调适应性、衔接性和数字化。在装备制造大类职业教育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着眼点上要增强匹配性、提升适切性、注重超前性;并从对接区域产业链顶层布局和设置专业、融入新培养标准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瞄准新技术方向引领技术转化与应用三方面着力,切实提升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高职教育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上不仅要依靠学校本身,还必须有行业、企业和政府的足够支持才能有效运行,要想发展高职教育,必须要建立起有效的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四方专业与产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行业、企业、政府、学校的四方有机联动。本文以伊春职业学院“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四方专业与产业合作机制”为前提,以伊春职业学院的校企合作建设项目为现实背景,讨论如何构建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四方专业与产业合作的长效机制。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四方专业与产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对伊春职业学院的高职人才培养必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解决学院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三层对接”办学模式,是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以“学校对接地方产业、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实施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社会服务、师资培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力求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开始了“三式一型”改革,”三式一型”是指建工厂式学院、办产业式专业、开发技术式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三年来,全院教职工充分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克难攻坚的精神,通过引厂入校、送教入厂、校企共建等措施,初步建成了校中有厂、厂中有校、厂校融合的工厂式学院。通过与企业共建专业、共担课程、共编教材、共享资源等措施,初步建成了一批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产业与专业互为促进的产业式专业集群(链)。通过以实践导向、任务导向、问题导向等思路对现有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进行重构,形成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技术式课程体系。通过对工厂式学院、产业式专业、技术式课程的功能整合,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素质高、能力强、有专长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学院“以产促训、以训导学、产训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办学成效得到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瓶颈,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对接的不顺畅,针对这个问题,文章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方向)的人才培养途径改革为例,进行阐述,用良好的实践效果说明了产学对接的校企合作是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积极打造校企合作载体,校企合作共建了企业技师工作站。工作站在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高职院校的企业技师工作站建设与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苏南地方企业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以苏州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探讨了校企全过程融合的产学合作教育体系的构建途径、产学合作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具体措施、项目式课程内容的建设方法以及产学合作集聚教学资源的实施策略,为地方高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