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关于高职人才教育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高职人才教育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高职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定位.高职人才教育培养的指导思想应该确定在能力本位上.这里的能力本位涵括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为核心,以综合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为两个基本点.就是要强化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培养的核心是为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偏重于专业的教学,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这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实际所需相错位现象的产生。而CBE模式是一种以满足企业需求为主,以实际能力培养为目的职业教育模式,它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吻合。以CBE模式进行高职实践类教学改革,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完美结合,在实践中掌握所需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3.
关于高职人才教育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元山  张捷 《职教论坛》2000,(12):30-31
一、高职人才教育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高职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定位。高职人才教育培养的指导思想应该确定在能力本位上。这里的能力本位涵括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为核心,以综合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为两个基本点。就是要强化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据此,我们认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定位为: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传授知识为手段,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发展个性为特色的新模式。  2.高职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中应处理好的3个关系。①知识…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强调以能力为本位.法律服务专业的学生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基本技能、创新能力三部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通过对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强化实践教学的两种途径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积极寻求物流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不断完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和方法,为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高职教育培养要求,高职教育的现状和教学软、硬件实际状况,探讨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借鉴物理场理论,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提出“双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构建能力场培养模式,打破以教室为主要阵地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信息、知识、专业、职业、能力与情感意志的融合,形成跨越校园的能力场,保证实现学生职业发展和职业就业的双能力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高职教育培养要求,高职教育的现状和教学软、硬件实际状况。探讨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借鉴物理场理论,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提出“双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构建能力场培养模式,打破以教室为主要阵地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信息、知识、专业、职业、能力与情感意志的融合,形成跨越校园的能力场.保证实现学生职业发展和职业就业的双能力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之战略主题、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对高职学生学习方法能力的迫切需要;揭示了目前高职教育能力培养实践的严重专业化倾向及其与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脱节;梳理了教学方法中的概念获得模式和范畴教育理论,认为概念获得模式中的概念并不等于范畴,而且在概念获得模式中,学生的概念获得或形成过程异常费时,而范畴教育理论则缺乏相应的教学法操作流程,因此有必要构建范畴教学法、培养高职学生根本性的学习方法能力,设置相应课程或增加相应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9.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因此,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我们要搞学校教育改革应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改革现有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的综合技能型人才,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行业针对性较强,研究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旅游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为依托,深入探索以工作项目为驱动的高职翻译教学实践与应用。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引入到高职翻译课程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教学直接挂钩,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就业能力,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之战略主题、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对高职学生学习方法能力的迫切需要;揭示了目前高职教育能力培养实践的严重专业化倾向及其同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脱节;梳理了教学方法中的概念获得模式和范畴教育理论,认为概念获得模式中的概念并不等于范畴,而且在概念获得模式中,学生的概念获得或形成过程异常费时,而范畴教育理论则缺乏相应的教学法操作流程,因此有必要构建范畴教学法、培养高职学生根本性的学习方法能力,设置相应课程或增加相应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本岗位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而学生获得这种能力和素质,取决于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取决于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本研究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与加贝购物俱乐部校企合作的实训模式为例,探索市场营销专业多层次实训模式,旨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构建实践取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旨在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培养理念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平台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突出强化高职学生的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经济变革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引导高职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和职业的体验,为高职学生将来从事某一职业并持续发展提供感知和经验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马琰  苏君 《职教论坛》2015,(5):70-73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教学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否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相结合,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课堂教学与学生职业素养之间的联系,探讨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职业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从高职的培养目标和职业世界对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出发,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进行高职计算机实训课程模式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争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从高职的培养目标和职业世界对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出发,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进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式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争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中的职业意识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始终,与专业教学计划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全新的高职教育模式。本文针对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变化从诸多方面阐述了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从而为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设高职实训基地的实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性教学之一,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的基本支撑条件,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以能力为导向,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紧跟现代社会科技、生产、服务、管理发展前沿,实施“零距离”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手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师范高职院校,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与职业价值观已成为师范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内容。从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师范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及逻辑关系切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统筹劳动教育布局、丰富劳动教育模式、强化劳动教育师资、完善劳动教育评价四个方面提出强化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效率与质量的方法,以期为师范类职业院校通过劳动教育有效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