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雾、霜和露等都是水汽凝结的产物。如果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发生在空中 ,就形成云、雾 ;发生在地表面或地表面的物体上 ,就形成露、霜、雾凇和雨凇等。前一类凝结现象 ,产生空中凝结物 ,后一类凝结现象 ,产生地表面凝结物。所谓水汽凝结是指水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水汽直接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则称为凝华。大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具有凝结核或凝华核 ;二是大气中的水汽要达到或超过饱和状态。大气中饱和水汽与气温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参见教材“饱和状态与气温的关系图”)。所以大气中水汽要达到饱和有两条途径 :(1)在一定…  相似文献   

2.
鲍辉 《地理教育》2014,(1):121-121
一、从雾到雾霾再到霾 雾是悬浮于近地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相对湿度一般大于90%,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现象。雾按成因一般有两种:辐射雾与平流雾。辐射雾是由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大气降温而形成的雾。多出现在冬半年晴朗、微风的夜间和清晨。形成条件:①近地空气中水汽充沛;②地面辐射使近地面气温降低,利于水汽凝结;③风力弱,  相似文献   

3.
由于夜间近地面气温下降,使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在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叫露。如果温度持续降至0℃以下,露滴冻结成冰珠,称为冻露。霜指的是气温降至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地表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也称为"白霜"。霜冻是指农作物在气温迅速下降到使其遭受危害时的温度。发生霜冻时不一定见到"白霜"。  相似文献   

4.
凝结现象在地面和大气中均能产生,不同的大气形势下形成的凝结物,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雾雾是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雾的形成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风力微弱、大气层稳定,并有使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和充足的凝结核,其下层与地面相连接。当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雾就由过冷水滴和冰晶组成,温度愈低,冰晶所占的比例就愈大。雾对能见度的影响很大,妨碍交通运输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对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影响显而易见。如机场有雾,飞机在起落时均会受到影响;随着汽车业  相似文献   

5.
云雾是一家     
“云是空中的雾,雾是地上的云。”这说明云与雾的性质无本质的差别。在它的成因上有所不同。云是由空中的水汽被抬升,达到饱和时,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集合在一起就成了千姿百态的云。云的发展高度,当对流旺盛时,云顶高度可达1万米以上。而且云随高度与外界气温的不同形成不同性质的云,如水云、水滴与冰晶混合云,冰晶云。而雾仅是近地面附近水汽遇冷凝结而成,雾主要是水雾,个别气温在0℃以下时,雾中的过冷水滴(雾滴在0℃以下未被冻结者)遇上较冷物体时会出现冻结现象。  相似文献   

6.
百科快餐     
为什么秋冬的早晨时常有雾白天,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间温度下降,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就减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会凝结成为雾,在秋冬季节,地面散热较夏天要迅速,以至地面温度下降得非常快,这样就使得接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所以,秋冬的早晨时常有雾。  相似文献   

7.
霜=霜冻吗?     
统编中师《物理学》第二册第100页说,“知道了露点可以预报夜间有无霜冻。如果露点在0℃以上,那么结霜的可能性就小。因为存这样情况下,气温还不到0℃时水汽就开始凝结,凝结时放出的热量将会阻止气温继续下降,从而气温可以保持在0℃以上,不会有霜冻。”(重点行号是笔者所加,下同)这段话不仅不严密,还认为霜就是霜冻。在另一本《物理》中又这样写道:“出现霜冻应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空气中的水汽要达到饱和。因为只有水汽达到饱和以后,才有水滴出现。第二是要气温低于0℃,因为在0℃以下才能凝固成霜。”这段话在  相似文献   

8.
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呢?露与霜一样,大都出现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附着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但是,露与霜不一样的是,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C以上。在0°C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的夜间,地面物体逐渐冷却,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也慢慢下降,当温度降到“露点”以下,空气中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C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气温升高,它就蒸发消…  相似文献   

9.
太阳的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地表增温;同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又能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减少地表热量的外散,使气温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尘,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同时吸湿性的微尘又能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的水汽在其上面凝结,导致低云、雾增多,从而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使地面降温。这种现象被称“为阳伞效应”。地表因温室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和因大气尘埃造成的“阳伞效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发生“…  相似文献   

10.
我们周围空间的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决定了物质的存在状态要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物态变化成为一种最普遍的现象。一、自然界的物态变化露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草、瓦、石块、树叶等)液化,使水珠附着在冷的物体上形成的。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空气中的尘埃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附着在尘埃上漂浮在空气中形成了雾。雨雨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不断聚集形成降水。露、雾、雨都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凝结成的小水珠。这实际上是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0℃以下时,放出大…  相似文献   

11.
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水这种物质也不例外,水在地球上可以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因它的形成方式、形态和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景象和称谓: 露夏天和初秋,气温较高,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快,空气中水蒸气多。在黎明前(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花草、树叶,便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表面形成露。这是液化现象。 雾和云当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空气,就会液化成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如果这些小珠是在高空中形成并聚积在一起,就形成朵朵白云。即,雾和云都是液化现象。 雨云朵随风飘荡,互相结合,水珠逐渐  相似文献   

12.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中的大气运动部分,先介绍了热力环流,然后介绍了三圈环流,它们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非常容易陷入把气温和气压的关系理解为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3.
    
我的名字叫“雪”,也许我长得像花吧,我们降水家族的成员都叫我“雪花妹妹”!其实我们并不是春姑娘撒下的花,而是由于气温较低,水气在空中直接凝结所致的。当云层中同时存在着冰晶和过冷的水滴时,我们就更容易产生。不过,叫我们雪花也是很切实际的。由于过冷的水滴比冰晶蒸发得快,当冰晶上的水汽达到饱和时,过冷的水滴仍在蒸发,蒸发的水汽在冰晶的表面上凝结,我们的体积也逐渐增大,成为六角形的小冰花。由于空气中所含水汽多少及温度高低不同,因此,我们形状多样,结构复杂,已经发  相似文献   

14.
物态变化中包含了“雨”、“露”、“霜”、“雪”等学生十分熟悉的自然现象。水的三态变化也是学生从小就熟知的。火箭中用的液态氢燃料 ,家庭用液化石油气等 ,这些都是物态变化有关知识的应用。由此可见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无处不见。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机会 ,引导学生观察有关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态变化现象 ,并尝试用所学物理知识探索自然规律 ,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一、大自然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大自然中的物态变化现象非常普遍 ,下面从“雾”、“露”、“霜”、“雪”的形成过程来认识其中的物态变化。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相似文献   

15.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些优美的诗句,中学生一般比较熟悉,大都能说出其字面含义。但如果让他们讲为什么“九月初三夜”里“月似弓”,为什么白帝至江陵船行那么快,就不一定人人都能讲出来了。因为从诗句本身不能说明,需要用到地理知识。正确的解释是:农历九月初三的月相是新月,似弓形。仲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非常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地面气温降低,近地面空气因为降温而达到过饱状态,空气中多余的水汽析出而凝结成大的露珠。白帝城至江陵之间的长江三峡段,处于我国的地势第二阶梯与…  相似文献   

16.
一、自然原因形成的气候“效应” 焚风效应运动着的暖湿气流遇到山地阻挡时,在山地迎风坡被迫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由于水汽凝结要放出潜热能,因而上升气流温度降低较慢,每上升100米,温度约降低0.6℃(湿绝热递减率);气流越过山顶后,在背风坡成为缺少水汽的干空气,它沿坡下沉升温的速率约是1℃/100米(干绝热递减率),从而形成又干又热的干热风,通常称为焚风。这种在迎风坡成云致雨,在背风坡形成干热风的整个过程称为“焚风效应”。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等都是著名的焚风出现区。我国的天山、太行山、大兴安岭等焚风出现也比较明显。焚风冬季能造成雪崩,春季则加速积雪融化,温暖季节促进农作物早熟,强烈时可使植物枯萎,甚至引起山火。  相似文献   

17.
雾和霾 雾是指因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而使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当能见度在1千米至10千米之间时,称为霭或轻雾;大雾天气的能见度通常不足200米.因为由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所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所以,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相似文献   

18.
实验题能考查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中有几个看似相同 ,实质不同的实验 ,不仔细观察 ,很易混淆 .现举例如下 ,以期大家在教学中注意 .图 1例 1 如图1所示 ,甲图为对沸腾的水停止加热 ,随即用注射器抽气 ,则看到的现象是     ,说明了        .乙图为对盛有少量水的瓶子打气 ,当塞子弹起时 ,看到的现象是     ,说明了     .解析 甲图中 ,往外抽气时 ,减小了瓶内的气压 ,从而使水的沸点降低 ,因此 ,会看到“水又沸腾”的现象 ,这说明了“液体的沸点随液面气压的减小而降低”.乙图中 ,往瓶内打气 ,当塞子弹…  相似文献   

19.
说明文     
(一)迷雾探踪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雾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雾称为浓雾。大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的时候,大家肯定能看到锅上方总是有雾气产生,大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多,反之愈少。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热学中,讲到“沸点要随液面上的气压而改变”时,课本中介绍了一个演示实验:在烧瓶中抽出些空气,将看到低于100℃的水也会沸腾,从而说明在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降低.而好多老师,在此基础上往往对这实验加以扩充,即再演示一下,往烧瓶中打气,原来沸腾的水立即停止沸腾这一现象,从而说明在气压增加时,液体的沸点就要升高.却不知,后一实验存在着模糊观念.譬如学生提出,瓶中水停止沸腾,是因为打进瓶中的是“冷空气”,它要从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