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学家曾经把地球内部简单地划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随着对地下了解越来越多,科学家现在发现,地球内部并不是那么清晰分层的。  相似文献   

2.
地球,好大的电容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的地核中什么状态的?许多地球物理学家对地核有状态无法确定.有的认为是高温液态地核,有的认为是固态地核.不过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丹麦的莱曼博士认为地核是固态的,著名的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也认同这个观点.1960年智利发生大地震时,地震波的传播确实显示:地核应该不是液态的,是固态的.但是到底是什么样的固态呢?很少有人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地球的地核包括最核心的固体内核和外面的液体外核,在外核之外,是固体的地幔。根据地球磁场产生的理论,由于内核到地幔之间有压力差,还有大约1500℃的温度差,导致了外核热物质比如液态的铁向冷的地幔流动,伴随着地球的旋转,地球磁场诞生了。然而根据过去的测量结果,地球内核与地幔之间的温度差小于1500℃,似乎无法产生现在这样的地球磁场。科学家因此困惑了20年时间。最近,谜底终于揭开了。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模拟地核  相似文献   

4.
<正>在很多神话传说中,地下世界都被描述成燃烧着烈火的地狱。近期,英国杜伦大学的科学家们证实,这很可能是真的。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认为地球形成时,铁和镍等重金属下沉到地核,而较轻的元素,如氧、硅、铝等则大多集中在地幔和地壳。但让科学家们疑惑的是,地核质量太轻,不可能完全是由金属构成的,应该还有其他的非金属物质。近期,英国杜伦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地核中除了铁和镍,还蕴藏着大量的硫磺,并推算出这些硫磺的质量可  相似文献   

5.
地球体温有点高 一层薄薄的地壳包裹在外面,向内是温暖的、可流动的地幔,再向内先是液态的外地核,最内部是致密的铁镍金属内地核一一这幅地球剖面图是中学地理课本上的经典图画,地球的“鸡蛋型”内部结构似乎是板上钉钉的科学事实。  相似文献   

6.
我觉得地球的膨胀很有可能和地球自转有关!因为自转的地球,地壳表面的物体都在做圆周运动,因此会产生离心力使得地壳膨胀。这和高速运转的砂轮会四分五裂比较相似。另外还有可能是液态的地幔运动十分活跃,对地壳的压强不断增大的缘故,我猜测地核可能是一种气态物质,因为地核的温度很高,因为在如此高温下物质很难保持固体状态,就如拥有巨大能量的太阳是气态的一样。由于地核为气态高温物体,放出的能量就会使得地幔更活跃的运动,所以地球不断的膨胀。  相似文献   

7.
资讯     
正首探地球壳幔边界来自美、英、中等国的科学家将利用美国"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域开展打穿地球壳幔边界的第一次大洋钻探。这是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第360航次,也是"Slo Mo"计划的首航。"Slo Mo"是"慢速扩张脊下地壳和莫霍面的性质"的缩写。莫霍面是以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命名的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在这一界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传统的理论认为大洋下地壳与地幔之间被  相似文献   

8.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核磁场变化,地球北磁极正以每年40英里(约合64公里)的速度向俄罗斯方向移动. 据悉,由于地核所处位置太深,使得科学家无法直接探测其磁场的位置,不过,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跟踪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磁场变化,推断地核磁场的活动情况.最新分析结果表明,地核表面存在一个磁性快速变化的区域,该区域可能是由地核更深处的神秘磁性"羽状物质"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地球的心脏——地核分为内外两层,其中外地核是液态的,而内地核则是铁镍成分的固态。科学家发现,内地核并不在地球球形“身体”的正中央,而是偏向西半球的方向。地球的心脏怎么会长歪了?  相似文献   

10.
<正>地球内部有着如同洋葱一般的分层结构:以铁镍核心为中心,周围有一层厚厚的地幔,再往上是一层薄薄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壳。虽然地幔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但它的温度非常高,可以缓慢流动,驱动地表的构造板块构造运动,促使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发生。科学家们利用地震波来“窥探”地球表面下的内部结构,揭示出内部深层的地形雷达图像。  相似文献   

11.
地核是地球最核心的部分,其内部状况极其复杂和特殊,即使是在实验室里也非常难以模拟,所以人们长期以来对它了解甚少。但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日前称,他们目前已经基本揭开了地核的奥秘,并首次成功地制作了地核的三维立体模型。  相似文献   

12.
地核是地球的最核心部分,其内部状况极其复杂和特殊,即使是在实验室里也非常难以模拟,所以人们长期以来对它了解甚少。但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日前称,他们目前已经基本揭开了地核的奥秘。并首次成功地制作了地核的三维立体模型。  相似文献   

13.
在地表之下1000多公里的地层深处,地质学家出人意料地找到了大量的水。据估计,在温度达1000摄氏度以上、饱受高压的矿物岩里,水的含量可能是世界上所有大洋中水量的5倍。在地表之下650公里至2900公里的深处,是围绕在地核周围的高热、高压物质。日本东京科学院的科学家估计,在这被称为下部地幔的矿物质中,水的含量可能是其自身重量的20%。如果这一结论得到最终证实,那么已有的行星理论也许就要修改,因为这表明地球初始阶段混合物质的数量,可能超出早先的预料。参加研究的科学家采用构成下部地幔的3种主要矿物质…  相似文献   

14.
地球的结构有点像鸡蛋,地壳好像薄薄的蛋壳,地幔好比蛋白,地核好比蛋黄。地球刚开始形成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分层结构。那么,地球的地核与地幔、地壳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要了解远古时代所发生事件的准确时间,目前往往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性质来确定,这种测年方法也叫做放射时钟。人们采取了两种放射时钟来测量地核形成的年代,一种是铪-钨法,另一种是铀-铅法。但得到的数据很奇怪,一个数据显示,地核形成于地球诞生后的3亿5千万年,另一个显示地核形成于地球诞生后的8千万年。放射时钟是非常准确的测年方法,按常理两种方法得到的时间应该是一…  相似文献   

15.
真遗憾,莫霍面又一次在科学家的眼皮底下溜走了。溜走了。将近百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莫霍面的存在。1909年,克罗地亚地球物理学家安德利亚·莫霍洛维奇(1857-1936)在研究一次地震时发现,地震波在到达欧洲大陆地下35公里处时,传播速度突然加快,于是他猜测,地震波在那个位置可能遭遇到了地幔岩石。接下来的研究发现,这一现象具有全球性,人们发现那应该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于是用发现者莫霍洛维奇的名字,把界线起名叫“莫霍面”。莫霍面在大陆地区深度约在2070公里左右。而在海洋底下,由于地壳很薄,莫霍面在海底地下的深度不超过10公里。如果…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们曾经一直以为,地核的出现至少是在地球诞生3亿年后的事情,但新的研究发现,地核在太阳诞生后的仅仅3千万年以内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17.
吴凡 《百科知识》2007,(12S):36-36
在人类已可以成功发射探测器到地外行星进行宇宙探测的今天,地球内部仍然是人类鞭长莫及的未知领域。占地球中心部分的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地球科学的一大谜。随着最近研究的深入,关于地核的形成,科学家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地热知多少     
紫竹 《百科知识》2000,(9):28-28
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热能。从地表向地球内部深入,温度是逐渐上升的。具体地说,从表面每向地下深入1千米,温度平均要升高20℃~30℃。据科学家推断,地壳底部和地幔上部的连接处,温度可达1000℃~1300℃,至于地核内部,温度就更高了,达到2000℃~5000℃。因此地球本身实际上是一个大热球。所谓地热,就是指地球内部的热量,它是一种有用的能源。  相似文献   

19.
杨蕾 《百科知识》2011,(21):40-40
在星球形成之际的剧烈波动期,地球是一团融熔状态的矿物。许多星球大小的天体撞击这团融熔矿物。这些天文级的撞击可能撞出了月球,并且造成数十亿吨的液化黄金沉入地核。这些液化黄金,数量足以做一层4米的地壳。之所以绝大部分的黄金集中于地球深处是因为它们的比重较大,在早期地球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时,重物质下降,轻物质上升的分异变化形成了这样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地学中海量数据的并行可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科学中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数据爆炸式的增长,给可视化和分析这些海量数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将海量数据并行可视化技术应用到地球科学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地球科学中海量数据可视化是目前国际科学可视化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本文首先介绍海量数据并行可视化的几个步骤,然后总结了地球科学中海量数据的特点,重点讨论了海量数据并行可视化在地幔对流、地震波传播以及海啸数值模拟等可视化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