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伏羲、女祸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从考古发掘的大地湾遗物,天水境内不少的地名和名胜,以及史料记载分析,天水地区是“两皇故里”,因而伏羲文化也起源于此.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从天水境内出土的遗址文物和名山名水,探讨“两皇故里”,开发伏羲文化资源,有其独特的地位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女娲为"三皇"之一。关于羲皇故里,过去学术界曾经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近年来濮阳、郑州等新说纷起,有的学者更是主张陕西平利为女娲文化的发祥地。经过认真考证和全面辨析,我们认为伏羲生地在成纪,甘肃天水是公认的"羲皇故里"。而女娲文化的发祥地不在陕西平利,也应在甘肃天水。  相似文献   

3.
神话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象中,神话离奇古怪而又难以理解。就其表象来看,是“一大堆语无伦次”的荒谬的故事:月中吴刚常折桂树树创即合,天地相婚生十二男女提坦巨神,女婚持土造人,鲸被杀后腹生禹等,扑朔迷离。从神话的内容看,包罗万象,人类社会、自然的一切现象无不在其解释的范围,它像“一个深不可测的海洋,无边无际,苍苍茫茫,在这里长度,宽度、高度和时间、空间都消逝不见”(《神话哲学论》)。面对纷繁芜杂的神话世界,手足无措,倍感迷们。其实,跳出被神话包围的圈子,审视与之紧密联系的内容,从建构神话的主体入手,即从原…  相似文献   

4.
伏羲是中华民族传说时代最早的始祖.晚近以来,闻一多揭示其为氏族之龙蛇图腾.刘尧汉又进而揭示其原为先民虎图腾,笔者继以为"伏羲"古音读如"白虎",古义实本"驺虞"印.黑文白虎"之省称.其分化态则有"白虎"、 "黑虎"两大类,而为华夏不同的支民族所分祀,其发祥地在渭河中上游.所代表的婚姻阶段为"四象"婚级阶段,对文明的影响广泛涉及民族学、姓氏学、天文学、地理学、神话学、宗教学、哲学、艺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韩国的神话体系中,兄妹婚神话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然而,韩国的洪水神话、兄妹婚神话仍有自己的独特个性。韩国对洪水兄妹婚神话的研究,过去一般偏重于国内,1994年以来,对东亚与韩国创世神话,特别是对兄妹婚的比较研究才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中韩两国的洪水兄妹婚神话存在共同的中心母题,不过中国故事的情节与内容比韩国的更长也更复杂,韩国固有的对兄妹血缘婚的避讳心理削弱了对兄妹婚神话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女娲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其事迹与传说反映了原始时代我国上古先民的真实生活与精神风貌。从文字学角度考察,女娲之名源自上古生殖崇拜基础上的杀母祭神和祖骨崇拜。从古文献考察,女娲与伏羲同为中华民族的创世英雄。女娲化育万物、抟黄土造人、与伏羲成婚繁衍人类等事迹,则证明她还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女娲正姓氏、置婚姻、通行媒,因而她又是中华民族的生育之神和高禖之神。由此可见,女娲事迹与神话传说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是尚待开发的文化宝藏。  相似文献   

7.
伏羲传说材料是研究伏羲文化的主要文献依据,也是中国古史传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伏羲传说是中华民族早期历史的开端,对中国古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伏羲传说包含着史实素材,其神话内容依附于传说,要注重区别伏羲传说和神话内容;伏羲文化是史前时期的早期文化,考古学是伏羲传说的重要源泉,要正确地应用史前考古学材料及其研究成果,为伏羲文化的研究提供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8.
天水伏羲文化资源及旅游开发论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水是“羲皇故里,”伏羲文化资源丰富,从大处着眼,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羲皇故里”、卦台山和伏羲庙、秦安和甘谷伏羲遗迹、女娲庙、伏羲女娲传说。就旅游角度而言,天水伏羲文化资源属人文旅游资源,既有伏羲庙等文物古迹,又有伏羲祭典等节庆习俗,还有大量的伏羲女娲传说,具备满足各种旅游需求的综合性特质,古远博大,神秘神圣,特色鲜明。对这样一种稀缺资源应该悉心保护、深入研究,抓住亮点着力开发,使之为天水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特别是黄土高原的东部,到处都有伏羲、女娲的史迹与传说.比较著名的有延川伏义河、平利中皇山与女娲庙、临潼老母殿、洪洞娲皇庙与女娲陵以及芮城风陵堆.这些反映华夏民族古史最早阶段的珍贵资料,是激励我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存在两大弊病 :一是在进化论理论支配下视神话为人类早期历史的写影 ,视神话创作为野蛮人的专利品 ;二是神话解释上滥用清儒开创的音韵训诂之学。我们认为研究中国神话理应用中国文化来解释中国神话 ,而把域外文化仅作为启发和参考。语音文字不可不注意 ,但应禁绝无边无际的任意通转。只有这样 ,中国神话学研究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战国时期形成的“羿杀凿齿”、“羿射十日”神话及汉代出现的“嫦娥奔月”神话都是几个文化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为综合而成的 ,根本不存在一个“神话历史化”的过程 ,支配 2 0世纪神话学者研究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是值得认真反思的  相似文献   

11.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甘肃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当地人类便与今陕西、四川岷山一带的古氏族有了较多联系,接着中原华胥氏、有熊氏、有氏相继迁入,继之以炎帝神农氏族、太昊伏羲氏与女娲氏族的部分成员也入居甘肃天水地区,它们与当地土著西戎族交往融合.从甘肃大地湾文化及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址所揭示的内涵也证实了甘肃地区古氏族部落文化的发展面貌.进入"五帝"时代,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伴随黄帝、炎帝部落的相继东迁,西戎部族进一步强盛起来.齐家文化即是西戎民族集团文化的反映.甘肃地区古氏族部落的交往融合与文化的发展,说明甘肃地区土著居民与华夏民族交往甚早,其文化发展与社会进化无不与中原华夏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宋代典籍中,正面提及“苗”这一族名者,惟朱熹之《记三苗》和朱辅之《溪蛮丛笑》。《记三苗》书成日已有定说。朱辅生平无确考,又小朱熹十多岁,《四库全书》遂定其为南宋末年人,世人则谓《溪蛮丛笑》袭《记三苗》而作。今考朱辅实南宋前期人。其《溪蛮丛笑》先于《记三苗》,殆《记三苗》承袭《溪蛮丛笑》之用例,则《四库》之论谬也。  相似文献   

13.
试论舞龙运动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舞龙运动的形式展现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其前提在于对“龙”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挖掘。“龙”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从“龙”图腾形成的角度提取出“和”的概念,对“和”的本质与社会、政治功用进行说明;根据中华文化中宗教的发展脉络,探析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实质;以上述两点为基础分析“龙”与“极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上古神话体现了悲剧美和崇高美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创世神话、始祖神话和英雄神话中。它的不少故事,带有悲剧色彩,甚至是悲剧性的。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起舞、女娲补天等故事,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先民的悲剧命运与英雄的崇高情怀。因为这样的牺牲是出于崇高的目的,所以悲剧故事并不使人感到哀伤,而只是使人产生悲壮的感情,引起对牺牲者的崇敬,同时展示出光明和希望。因此,这类神话形象不仅是悲剧性的,同时又是乐观主义的。而这种乐观精神,正是悲剧美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以天水为中心的甘肃东部是以伏羲、女娲、黄帝为代表的先民长期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羲黄文化在这里有着厚重的积淀,留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这充分说明以天水为中心的甘肃东部,作为伏羲、黄帝故里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国务院批准在甘肃省建立华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立以伏羲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推动了羲黄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2013年是全面启动华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各项工作的阶段,为此,提出六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东汉王符《潜夫论》并列复词逆序词现象大量存在,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潜夫论》书中成对的并列复词逆序词;二是《汉语大词典》失收《潜夫论》并列复词逆序词;三是《汉语大词典》并列复词逆序词中相应词条的书证晚于《潜夫论》。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武侠文化在冷兵器时代生存的社会文化基础和历史基础,虽然重文轻武之俗由来已久,但任侠之风仍延绵不绝,其根本原因是其文化底蕴与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深度的切合,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玉雕《马踏飞燕》和铜雕《马踏飞鸠》的比较研究,看出"马踏飞鸟"的造型源自远古华夏两大原始族团的图腾崇拜。东部"华夷"族团的图腾为"凤鸟",西部"诸夏"族团的图腾为"龙马",随着民族的融合与国家的统一,龙马与凤鸟联为一体。所以"马踏飞鸟"造型实际为中国传统"龙凤文化"的形象体现。  相似文献   

19.
认识武术发展中"文化的武术"与"武术的文化"两个重要历史时期,揭示古代中国武术"借助"和"依附"、"融摄"和"涵化"的生存特征及在近代的延续,以及近代以来社会变革与武术的"解构"和"建构"的历史进步,客观认识竞技武术在武术现代化进程中的"异质"和时代性,分析其趋势和发展方向,为创造武术新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