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重述神话”这个世界性大型国际图书项目在我国的启动,藏族作家阿来的《格萨尔王》也在全球亮相,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藏族奇异的民俗风情和传奇故事,给重述之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但该作品也有其局限性,如想象力的缺失、英雄形象的偏差以及宗教信仰和神灵崇拜中消极思想的残留等,这些问题尚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
宗教神学与神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话是由神灵意识而来的,宗教神学的前提是神灵信仰,因此,神话是宗教神学发生的必要条件。由神灵崇拜而来的神话一方面为巫术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巫师又为神话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著名的天梯神话就是在巫术参与下而显示出丰富形态的。非理性的原始思维是无序的,无序的原始思维确认着神灵,因客体及映象的神秘属性在巫的积极活动下则建立着宗教神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和《楚辞》的神话同出于南方神话系统,《淮南子》的神话继承了《楚辞》的神话,然而《淮南子》和《楚辞》的指导思想不同,所以有区别。从三个方面比较研究:其一,《淮南子》和《楚辞》所记录的神话地理可以互为印证;其二,在神灵定位上有体道与抒情的差异——《淮南子》记述神灵在于体现道家之精神,而《楚辞》援引神灵则是作为抒情载体;其三,在神话传说的传承方面,表现出道之探究和人之神化的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藏族起源的“本土说”出发,剖析藏族古老神话“猕猴变人”的传说,探讨了这个神话中对藏族起源所隐藏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藏传佛教形成以来,藏族高僧大德们在遵循印度佛教教理的同时,也根据自己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认知能力,对它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经过吐蕃时期佛教本土化的过程,藏传佛教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教理、教义,又具备了自己的特色。藏传佛教的神灵体系的形成就是这一过程的鲜活例证,藏传佛教中有佛、菩萨、罗汉等佛教神灵,也有世界形成之九神、十二丹玛、长寿五姐妹等众多藏族本土神灵。本文重点揭示藏传佛教神灵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青海黄南藏族中流传的一些活态的“初创世型”神话,与创世神斯巴有关的系列文化神话和哈拉射日等“再创世型”神话,为当地藏族文化与社会制度提供了合法性的、神圣性的证明,给民众一个生活的范式,体现了神话在人类生活中的象征意义,在民族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藏族原始崇拜中认为石物有灵,自然界中充满了神灵,山有山神,树有树神,鸟兽鱼虫都有神灵,这些神灵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而在具体的社会行为中,由不自觉到自觉,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保护观念,一直沿袭至今。  相似文献   

8.
对神话概念的理解向来有“广义”、“狭义”两说。本文主张中国神话是一个发展的系统,道教神话是中国神话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文章对道教神话进行了界定和描述,认为其对中国远古神话母题的继承,主要表现在角色、观念与情节三方面。它对中国神话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远古神话的改造,一是创造新的神灵和新的神话,并发展出新的神话母题。  相似文献   

9.
《楚辞》神话是中国神话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引起《楚辞》神话的新变有三个重要因素 :一、人的整体觉醒使神灵世俗化 ;二、民族精神的成长使神话在文化冲突中占据突出的民族色彩 ;三、个性人格的成长 ,冲破了固有的属性 ,它们的交织作用使得《楚辞》中的神话走向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六、神秘而独特的神灵世界 《红楼梦》里的警幻、可卿、绛珠与神瑛、宁荣二公、癞憎与跛道等神灵人物的存在与活动,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有秩序的、独特的神灵世界。 1.“太皇”、“太虚”与满族出源 《红楼梦》的神灵世界,往往通过编织似有还无的神话故事来体现,故被称为是“亚神话”的建构。第一则亚神话就是宝玉的出源。作者提供宝玉的出源地是“大荒山无稽崖青  相似文献   

11.
文章借鉴西方人类学、宗教学的研究成果,尝试运用比较神话学的方法来梳理中国至上神的演化,对中国至上神的神格做出确认。西方的至上神——天帝,是创造世界的大神,他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神格。据此,对中国神话的诸神作一梳理,帝俊以其生出日月的创造神力,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生神格,有资格成为中国的至上神。帝俊神格的确认,可以明确中国至上神,弥补中国神话至上神研究的缺失,进而对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分类和梳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白族民间文学体系中,龙神话传说故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龙是白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的重要形象,在白族民间文学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形象体系,在广大白族民众中广为流传。龙形象体系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水神意识和斗争意识是白族龙形象的两个核心意识,贯穿于白族龙神话传说故事体系的始终。由最初的“以龙制龙”的神龙崇拜,到“以人制龙”的降龙英雄的人崇拜阶段,龙形象由神圣一步步走向世俗。透过龙神话传说故事,折射出了龙形象发展演变过程中白族民众的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在对黑衣壮进行审美人类学研究时,研究者应该从其关于神的文化考察分析出发,也就是从其神话机制的考察分析出发,全面深入地把握其文化的内在制导因素及其结构整体,如此才能更好地揭示其中的审美和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根本而特殊的规律。在具体的审美人类学田野调查与理论研究中,神话机制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以及神话机制比较方法的具体运用,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天门是天界之门,天神居处的大门,又是理想世界的象征之门。天门神话是以天门为叙述中心,关于神灵、天庭世界、天门两边神与人沟通的叙述体系。天门神话随着时间推移而接受各种新兴观念和学说,与此同时,这一神话资源的享用也渐渐由统治阶级向知识阶层再向民间扩展。这一过程表现了帝王、知识阶层、民间三方在信仰权利上的博弈,也反映了先秦秦汉时期帝王神权衰落、民间信仰势力增强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苗族神话所构建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图景,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表现了人与对象依生、共生、整生的审美境界。同时,这种和谐也体现在人的内在精神的和谐上。本文试图以月神神话、巨石神话、枫木图腾神话、鸟图腾神话为例,用生态美学的视角对苗族神话作一次新的解读,以进一步发掘神话中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6.
清代传奇《双星图》中的蚩尤形象已经由神话移位为文学中的独立艺术形象,既继承了神话中蚩尤的属性:叛神、战神,又有所发展,而且趋向世俗化。笔者分析了蚩尤世俗化的原因,指出这种世俗化增加了蚩尤的恶神属性。蚩尤形象的出现对于传奇的结构、情节、人物刻画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廪君神话内容丰富,但许多内容似被研究者误解。这是一则英雄神话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始祖神话。廪君与其余四姓的比赛,是巫师斗法,旨在证明谁能蒙神护佑,以宗教首领而兼政治首领。廪君射杀盐水女神,不是父权制战胜母权制的象征,而是男巫师在斗法中打败了女巫师。廪君神话没有证明巴人因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而崇拜白虎。廪君神话的象征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羽蛇》中,D.H.劳伦斯大量使用了来自于阿兹台克文明的神话质料,将古代阿兹台克人所信奉的羽蛇神“魁扎尔科亚特尔”塑造为如“虹”一般象征了天地的融洽调顺,充满了印第安文化的异域色彩。然而,来自于犹太文明的喀巴拉神秘主义却主导了小说的隐性叙事进程,显文本中的神话修辞与潜文本中的神秘主义相互交织,共同编织了一个有着超凡魔力的隐喻。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对月亮神话的原型意象作历时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嫦娥奔月与祈求生殖的巫术联系起来分析阐释。认为月亮神话经历了初始原型、次原型和复合型三种神话形态和演化模式,它们分别对应着丰收神、生殖神和复合的婚姻神。嫦娥是一位执着祈生求嗣的帝妃,其吞服西王母不死药和奔月行为均系祈生求嗣的巫术仪式行为;奔月时间应为具有生生之德宜子之祥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夜。  相似文献   

20.
试论西王母形象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王母的形象演变经历了四个时期。在《山海经》中,西王母是一位狞厉的瘟神和杀神,体现出远古神话的原始风貌。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是一位才华横溢、气度雍容的女王。在汉代仙话中,西王母成了掌管不死之药和仙桃的吉神。从魏晋的《汉武帝内传》到明朝的《西游记》,西王母一直是众仙的领袖。西王母由原始神话中的凶神,变成了仙话中的吉神,又变成了神魔小说中的美神,这是道家的神仙观念所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