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炎黄距今四五千年”这种传统认识没有可靠的文献依据、没有考古学证明及其它相关学科的证据,目前不仅面临着来自考古学和考古材料本身的挑战,而且它已经导致中学历史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陷入自相矛盾、思路混乱、不合逻辑、无法自圆其说的窘境。相反.“炎黄距今六七千年”有更多的文献和考古学证据以及天文年代学证据,而且主流学术界已开始摈弃“炎黄五千年”这种百年传统、千古成见。因此建议中学历史教材既讲“炎黄五千年”说,又讲“炎黄历史6500年”新说,实事求是,说明炎黄历史研究的现状,两说各自的依据,存在的问题,同时要与时俱进,跟踪学术进展,直到新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和新的知识结构形成。  相似文献   

2.
伏羲传说之史影张华如何看待我国文化中的传说故事?作为“人文初祖”的伏羲有无历史之现实?这些问题关系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源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相关的学科研究的成就以及地下考古的重大发现,对这些问题已有了研究的现实程度.神话传说是历史的影子反射的是人类童年...  相似文献   

3.
徐旭生对考古学研究的理论贡献有三:一是“上古三大集团”理论;二是在古代国家形成的问题上,古代中国经历了氏族社会的解体——夏王国的建立——秦汉大帝国的形成;三是任何民族历史开始的时候都是传说和神话杂糅在一起的,掺杂神的传说同纯粹的神话有分别,可在传说中找出历史的核心。徐旭生考古学研究渊源除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及对古史研究的热情外,到西方留学经历使其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人类学理论和实践活动以及国内学者蒙文通、傅斯年对古代民族的划分理论都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理论对疑古学派的观点进行了有力反驳,推动了苏秉琦“区系类型说”的提出,为我们开创了一条通过研究神话传说来进行考古研究的新途径,推动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正>公共考古学也称为“公众考古学”指的是考古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及考古学对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考古学开始走出“象牙塔”,由传统的“过去”研究转向“现在”研究,发挥文化价值,服务于公众。校本课程指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教育问题,依据自身的特点及资源,由学校教师独立或合作进行的课程研发。  相似文献   

5.
何谓考古学     
“考古考古,挖坟掘土”。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那么,什么是考古学呢?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古代历史的科学。一、考古学是一门历史科学,不  相似文献   

6.
考古遗存中的建筑史学材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可靠实物。特别是地面遗迹极为罕见、文献记载没有或缺乏的早期遗存更为重要。建筑史学只有与考古学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古代建筑发展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建筑考古学”的产生,正是建筑史学和  相似文献   

7.
当前古史传说时代研究应注意厘清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在大量考古学资料与古文献资料未找到很好切入点之前,不易通过划分不同文化集团去归纳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而应该根据古史传说时期存在问题去做些具体的探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再去归纳各种文化集团。二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传说与希腊及希伯来古神话是有根本区别的,把中国远古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物事迹当作神话来看待是不对的。三是古史传说时代的官职制度、宗庙旗杆制度、原始社会组织形态、姓氏婚姻继嗣制度等有由口口相传到了西周时代而书之于简帛的情况,这些是与西周到战国秦汉时期完全不同的制度系统,是后人无法编造想象的,大体可信,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商代及商之前的历史是以考古资料以及古文字资料为主,古文献资料为辅,西周春秋时期是以古文字资料为主的考古资料与古文献资料平分秋色的时代,这就决定了先秦史研究中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古文献资料并重的特点,其方法则尤其看重“二重证据法”或“多重证据法”。以考古出土的文字资料可证古文献中的传说资料是基本可信的,过分疑古的方法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答     
问: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讲原始社会情况时,为什么用“氏族”和“文化”两个不同的词? 答:中学历史课本第一册,在讲到原始社会的情况时用了“氏族”和“文化”两个词。对于“氏族”一词大概不难理解,它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自然形成的人类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所谓“文化”有不同定义,这里指的是一个考古学术语,用来表示在考古遗迹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属于同一时代的、有地方性特征以及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的考古遗迹的共同体。譬如,我们在考古发掘时经常在一些墓葬和居住遗址中发现几种特定类型的陶器、生产工具和装饰品  相似文献   

10.
<正>当美术形态的历史遗迹遇到考古学的科学发掘与研究方法,这一横跨考古学和美术史的交叉学科,就更容易吸引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聚焦其中。考古学和美术史学者们从其各自的领域,不断向共同感兴趣的材料与问题推进,最终汇集在美术考古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1.
文字产生以前的时代被称为史前时代。在后世追述的文献中,中国史前时代有一大批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传说人物。他们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在近现代的考古发现中,中原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内涵丰富、异彩纷呈,它们正是史前传说人物的杰作。中原史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渊源,是海内外华人的根脉所系和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诸多社会问题显现,教育公平问题则是社会问题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国学者对教育公平问题给予较多关注,研究成果颇丰.但是教育公平研究的理论基础相对赢弱。虽然马克思对教育公平问题没有进行系统的专门的著述,但在其经典论述中对教育公平问题多有涉及。深入挖掘马克思教育公平理论,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及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展、问题与前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非制度化阶段”后 ,在 2 0世纪 70年代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取得了丰富成果。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全方位、多层面、队伍大 ,许多研究成果具有全局性、深刻性、前瞻性。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还存在一系列不容回避和忽视的问题 ,亟待进行理念、方法、科研管理体制以及评价体系的创新。展望未来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在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探索方面将取得新的进展 ,将更加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研究主体将进一步多元化 ,研究成果表达方式将多样化 ,研究方法将更加科学化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将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匪患问题是近代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土匪史研究是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史研究必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此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了一定研究范式,然由于各种原因,尚存在很多不足。对目前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有利于相关问题的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农村教育是中国的一个大问题,研究农村教育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农村教育经过多年的变迁已经有了新的含义,其中义务教育在现实中存在诸多问题。教育工作者应通过转变传统观念、加大教育投入、控制辍学率等方式来完善中国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九溪村1978年以来的乡村治理变迁进行考察。并进行文化与制度的分析。认为在我国类似于九溪村此类拥有丰厚传统文化和诸多民间组织的村落。在乡村治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但可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处理好体制性资源和村落内生性资源的关系问题。如能正确审视这一对关系。并据此进行制度设计和实践把握,必能推动农村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国英语教学界,尤其是中小学英语教学,开始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推广和研究。然而,任务型语言教学在我国的推广存在什么问题、任务型教材使用情况如何,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本研究①通过对两个地区的中学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调查任务型语言教学实施及任务型教材使用的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和归类所使用的工具是质性分析软件Nvivo8.0。研究分析发现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推广及教材使用有效性存在许多问题;引起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地理位置、经济条件、教育资源、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等。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如何改进任务型教学教材,使之更适合中国学习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Diane Stone 《Compare》2002,32(3):285-296
The 'knowledge agenda' has become a central part of development discourse. This paper addresses one aspect of this discourse - the use of policy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 - and the dilemmas that have been encountered by both development agencies and researchers in communicating and making use of that research. Development agencies as well as NGOs have initiated work to evaluate and document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earch partnerships, knowledge capacity building and (social) science policy impact. As a multilateral initiative, the Global Development Network (GDN), and especially its 'Bridging Research and Policy' project, provides a vehicle to address issues related to research impact. Twelve perspectives on improving research and policy linkages are outlined to reveal that how the problem is defined shapes policy responses. Taken together, these explanations provide a multifaceted picture of the research-policy nexus indicating that there are many possible routes to 'bridging' research and policy. These diverse perspectives will be categorised into three broad categories of explanation: (i) supply-side; (ii) demand-led; and (iii) policy currents. However, knowledge is part of the solution to many development problems but not of itself a panac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