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常常说老师要具备"看破"学生的能力。但我们似乎很好讨论"看破"之后老师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这种态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割破孩子的心,留下永远的伤疤;也可以从中挖掘出生命的新水源。心理学  相似文献   

2.
这是赵和生老师给编辑部写的信,从赵老师采用的方式来看,可能是不打算发表的,但是我们发表了,理由如下:1.赵老师对我们编辑部的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认为编辑应该当好文章的“美容师”,把由于作者的疏忽而产生的语义模糊和不够准确的地方改正过来。赵老师这种视刊物如同已出的态度确实令人感动。我们一定会更加兢兢业业地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2.赵老师更以这种态度对我们发表的文章认真诚恳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给我们的刊物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我们也希望这股空气能给刊物注入更大的活力。我们的改革提倡让学生不“唯书”、“唯上”而要“唯实”,提倡认知结构的“建构”,是因为“书”也好,“上”也好,那里的东西都是别人的知识,即使是正确的,要变成自己的东西,还要经过“建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刊物也是“书”,有效的读刊、用刊的过程,就是“建构”的过程,而大家一起来讨论就是一种帮助自己“建构”的好方式。在讲课中,这样态度诚恳认真,经过了深入的思考,那么不管那方都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来不及征得赵老师同意的情况下发表了这封信,希望这样的讨论能在刊物上形成好的风气。如果这样做有违赵老师的本意,我们先在这里表示歉意。  相似文献   

3.
2002年1月时值寒冬到江苏南京开会,在早餐桌上偶遇路培琦老师,闲聊中请教了路老师一句:“对学生的期末评价是清晰好,还是模糊好?”路老师不加思索地说:“模糊好!”如此干脆的回答,令我为之悦然!要知道,要想清晰准确地评价学生是多么困难,而评价结果给学生带来的又是多么复杂的感受!我总是企望着我给学生的期末评价能给他们带来前进的动力,而模糊的评价可能最有利于形成这种力量。 我们可以将评价分为两种:一是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的评价(简称过程评价),二是期末的总评。一般我们都认  相似文献   

4.
“罗森塔尔效应”值得每位老师充分重视。它要求老师“用显微镜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将其在放大镜下放大,赏识和喜爱每一个学生”。赏识学生应该成为老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当老师对学生的每一点值得肯定的东西都表示欣赏,在必要的时候都能给予鼓励又能用适当的方法树立榜样,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我们并不陌生。罗森塔尔教授最初的实验对象是小白鼠:他把一群小白鼠随便分成两组:A组和B组然后,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A组的老鼠是特别聪明的;同时告诉组的饲养员,B组的老鼠是智力一般的。几个月后,在对这两组老鼠进…  相似文献   

5.
“态度挂帅”,这是退休教师王晓春首次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形容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时的一种思路:如果遇到常常顶撞老师、态度强硬的学生,老师出于自尊或者碍于面子,就可能怒火万丈,不顾一切地要压倒学生的气焰,打掉他的恶劣态度。教师并非圣人,也会有过错,我们能理解教师的心情,但是,“态度挂帅”的影响一般都比较消极,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教师要有耐心,认真地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1)不管学生提问题好与坏,不泼凉水,应予激励,并努力维护这种积极性。(2)对较难或无法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冷静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旦难住老师,老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实事求是地说明或解释:“这个问题我也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下课我们都找找资料研究研究它”。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恳态度同样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全国名师支玉恒在做报告时说到这样一个例子:在讲《草地夜行》一课时,一生问:金寨暴动是怎么回事?“对这个问题,老师课前也…  相似文献   

7.
孩子的自信心就像埋在土壤里等待发芽的种子,如果我们“浇灌”得当,它便会发芽长大直至枝繁叶茂,而如果我们摆出一幅“看破”种子命运的面孔,那这颗种子很可能便长成了“畸形”的灌木。不同的教育环境能使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变得令人惊奇,本文中的“斯蒂芬”便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惊奇。  相似文献   

8.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柏生所做的关于“教师期望效果”的著名实验研究。他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名字把它命名为“皮洛马利翁效应”,后来学者们又把这种期望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与雅可柏生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对十八个班的学生作了“未来发展预测”的智力试验,尔后择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告知老师。名单中的学生有的为老师所始料不及。罗森塔尔对他们的老师暗示并随机而神秘地说“这个孩子和那个孩子有发展的可能性呢!”临走时他们又慎重地写了一份名单交给老师说:“根据测验的结  相似文献   

9.
一位朋友的孩子最近不知什么原因把老师“看破”了,认为老师教学没水平,因此看不起老师,以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在为朋友“出谋划策”之余,不禁联想到一些学校每年新学期开学,常有学生家长提出为孩子调换班级的要求,给教学管理造成较大困扰和压力。我想学生和家长要求调换班级可能原因很多,但少数老师教育教学及其他方面存在某些问题、缺陷,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无疑是这些学生和家长不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的确,观察一下少数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常常可以看到以下情形:老师在讲台上全神贯注、认真耐心地进行讲授,不可谓不卖力,讲台下学生却昏昏…  相似文献   

10.
人类模糊思维的存在和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质,决定了模糊艺术可以应用于语文写作教学。模糊艺术本身具有情境性、渗透性、启发性,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所以,它有助于写作思维的拓展;有助于写作语言的生动得体;有助于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但是,模糊不等于“含糊”,我们必须本着科学的态度对待写作教学中的模糊艺术。  相似文献   

11.
近日,在网上看到苏州一所学校的老师在新学期批改作业时采用了一种新的方式:学生做错题时,不是打上红红的“×”,而是改用了绿色的“T”,学生可以在“T”旁边获得一次改正的机会。老师介绍,这绿色的“T”代表的是Think(想一想)和Tips(小提示)。学校的做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可是,在下面的网络跟帖中,既有对这种做法持肯定态度的,也有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最后还是成绩说了算,而且后一种说法得到的赞还很多。看来,这种做法在网友眼中  相似文献   

12.
据报载,2001年11月22日,广州市芳村某技校一名周姓学生,听说老师要家访,为回避老师,径直跑上住处的五楼楼顶跳下,当场死亡。这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一首歌谣:“天不怕,地不怕,只怕老师到我家,我的屁股要开花。”这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深思:为什么中学生害怕家访竟到如此地步?带着问题,我们对本校初中三个年段的学生共226名,进行了抽样调查,目的是想揭开家访的面纱。一、现状分析:我的黑夜比白天多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226名不同年段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你对待家访的态度”这一项,调查结果如表一: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运用“诘问术”,层层递进,让学徒在“互动对话”中澄清概念,明白道理。新课程提出“教学即是对话”的理念,使我们进一步相信,“一问一答”互动对话式的课堂环节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发展的必要。教学即对话,这种对话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主,因此,这种互动对话的形式也存在于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只不过,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一问,有时是老师的问,有时是学生的问;同理,一答可以是老师答,也可以是学生答。本文试图就这种互动对话形式中老师“怎样的答”能够促进儿童思考作一研究,并且把“老师的答”称为互动对话中的“互动回应”。  相似文献   

14.
“模糊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改革与突破,它是借用“模糊教学”中“模糊”二字的含义,引伸而来。主要是反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由“模糊”到清楚,再由清楚到“模糊”,循环往复、层层递进。简言之,就是使学生在“模糊”中求清楚、明白。就此,本文对建构“模糊教学法”提出了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表述要简明,写文章语言运用要清晰、准确。但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常碰到一种语言现象,它与“简明”、“准确”恰好相对,这种语言现象就是我们要谈到的“模糊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6.
“勤学好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这里的“好问”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好学上进,二是指态度虚心。如今,“好问”往往被曲解为“喜欢问问题”。因此,有人常把喜欢问问题作为评价学生好学的一把尺子。殊不知,好问并不等于好学。古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中有疑问要问老师,这无可非议,关键是怎样问更有利于学习。学生对待疑问有4种态度。第一种是懒于问。这种学生缺乏上进心,把学习看得无所谓,有疑问也不思考,更多的时候把问题扔在一边,这种学习态度应该批评。第二种是羞于问。这种学习心理比较复杂,有的是对老师有…  相似文献   

17.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与雷诺尔雅各布森于1968年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实验对象是2-6年级学生。列出占全班人数20%的学生名单,交给任课老师,并证明这些都是超常儿童,其智力将来还会提高,还会有学业冲刺等等。实际上这个名单不是按照智力测验成绩挑选出来的智力高的学生,而是随便抽取的,其中还有一些学生是受老师歧视的学生。一年中对这些学生进行了三次测验。这些“超常儿童”的智力分数每一次都在不断地提高。最后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教师的态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行为。以后人们简称之为“罗森塔效应”。事实上,在我们周围,“罗森塔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  相似文献   

18.
★1月话题:鼓励告状究竟对不对我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在我们班上,有几个爱向老师“告状”“打小报告”的同学,让我们感到很反感。但是我们的老师对这几个爱“打小报告”的同学,却持赞许和鼓励的态度,把他们看成是掌握班级情况和学生动态的“耳目”。我们对这种状况既感到别扭,又觉得气愤。请问,老师这样鼓励学生告状究竟对不对?——王子鸣截稿日期:2001年11月10日★2月话题:好朋友为什么不能常聚在一起最近,在我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几个初二年级的同班男同学,由于平时合得来,经常聚在一起玩耍、聊天。有一天,…  相似文献   

19.
“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作为老师,我们不可能决定学生的命运,但是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受益一生。  相似文献   

20.
漫谈教态     
教态,一般是指教师在教学时的衣着打扮、仪表风度、行为举止和感情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它可以说是一种直观而神奇的教育力量。乌申斯基说,教态“对儿童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的。”“……没有教师给学生的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性格中的真正的教育是不可能有的。”老师的教态好,能引起学生愉悦而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使学生产生敬爱和模仿的心理倾向,从而有利于他们逐渐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良好的心理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