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信奉明代教育家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主张,教育家陶文浚先生将自己的名字先后改成陶知行、陶行知。他倡导“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强调知行合一、知行并进。这一观点在今天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大、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当今的小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普遍存在着言与行、认识和行动脱节的情况。一、知行分离的现象1.知道纪律重要却不守纪律自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推行之后,纪律成为学校常规管理和精神文明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入学以前,孩子们实际上已经从家教中得到许多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而一入学又受着良好的纪律教…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代思想家、教育家十分重视知行合一,重在力行,认为道德规范再好,不力行也起不到修身明德的作用。孔子说:“学而不行,可无忧与?”荀子也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当前,由于种种原因,职高生中普遍存在知行背离现象,即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呈现强烈的反差。拿一些教师的话来说就是:“道理是懂的,可就是做不到。”这其实正是学校德育工作值得思考的地方。职高生的知行背离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生于1891年,卒于1946年。本名陶文,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改名知行,后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遂改名行知。现代中国著名教育家。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徐怀礼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浚,安徽歙县黄潭源村人,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青年时代读书时,受王守仁(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改“文浚”为“知行”。后又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行知”。毛主席称...  相似文献   

5.
不同于一般哲学意义上的关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其特殊的意义。首先,知与行的范畴定义不同。王阳明从道德哲学的层面上对“知”和“行”进行重新界说。王阳明认为在表象的道德生活世界之上,存在一个道德的知行本体,正是这个道德的知行本体决定了现实的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能否合乎天理的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关键在于能否与知行本体一致。而知行本体的关键在于“知的本体”。  相似文献   

6.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是道德建设的关键。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知而不行”、“知而错行”、“高知低行”等“知行背离”现象。深入分析知行背离的表现及形成原因,并对实现知行统一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知行关系的哲学范畴从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不同历史时期,知行观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先秦时期孔孟二人对于知行观的独到见解以及宋明理学时期二程和朱熹分别提出的“知先行后”说和“知在行先、行比知重”的观点,对于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思想有很大影响。当今社会,“知行合一”思想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年轻时学习阳明学,信奉"知行合一"的理论,但是后来陶行知对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提出了批评,陶行知认为知识的形成应该是"行知行"的过程,随之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论。陶行知师承杜威,他的"行知行"理论属于实用主义哲学认识论范畴,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概念是一个道德修养范畴的理论,"知行合一"立足于传统儒学的体用论。"行知行"理论并不是对"知行合一"理论的扬弃,它借鉴的仅仅是"知行合一"理论的字面表述,所以陶行知对阳明"知行合一"理论的批判只是为了提出自己的"行知行"理论。  相似文献   

9.
陶文溶陶行知出生时,身为秀才的父亲为他起了个文绉绉的名字:陶文溶。溶是浚的古体,意为疏通和深挖。显然,父亲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在文化上有所成就的人。陶知行陶行知1911年在金陵大学担任校刊《金陵光》的中文版主笔,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教育、探索救国之道的文章,署名为“知行”。因为当时,他热衷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认为王阳明提出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念是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一贴良方,为了表示他对“知行合一”说的服膺,遂改名为陶知行。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一八九一——一九四六)是安徽省歙县城西王墩源村人。原名文濬。因信仰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易名“知行”。后又发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再易名“行知”。陶行知先生家境清贫,幼受父教母爱,  相似文献   

11.
“活动”是儿童与人们交往、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强”,蒙台梭利的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较深刻揭示了活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大教育家杜威“三个中心论”思想体系之一就是“以活动为中心”。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相似文献   

12.
“活动”是儿童与人们交往、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强”,蒙台梭利的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较深刻揭示了活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大教育家杜威“三个中心论”思想体系之一就是“以活动为中心”。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相似文献   

13.
在人的活动中,知与行是两个基本的环节。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通常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使教育对象做到“知行合一”。然而,当前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焦虑、无奈和痛心的恰恰是许多受教育者“知行不一”,甚至“知行脱节”。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是教育者时常遇到的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本文拟就…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原名文氵睿,早年信仰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思想,改名为“知行”;后认为“行是知之始”,遂改名为“行知”。陶行知,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1986年,江泽...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是我省歙县黄潭源村人。生于一八九一年十月十八日。原名文(氵睿)。一九一四年在大学读书时,受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影响,改名“知行”。后又发现“行是知之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道德生活实践应该是知行统一的.然而,现实中却普遍存在着“知而不愿行”、“知而不能行”、“高知低行”等“知行脱节”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既有道德学习的动机不纯、盲目的媚俗心态、残缺的心理素养等主观因素,也有道德教育失真、道德宣传与道德传播方向失导、道德环境的污染等客观原因.要实现知行统一,就必须化道德他律为道德自律、净化道德环境、加强师德建设,形成道德示范体系.  相似文献   

17.
<正>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王夫之说:"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告诫我们在求知和道德修养上要身体力行。孙中山先生也指出,人的认识是从"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的过程。其知行合一的观点,告诉我们知行密切联系,要在行中求知、以知导行。在政治课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动静结合、知行合一,让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学科知识、养成更好的学科素养,而且能够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提高社会参与能力,进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8.
传统朱子学坚持知行之间存在一由内及外的“异质的时间差”,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多有辩难,以劳思光为代表的当代学者则否认这一异质的时间差,但又认定知行乃是同一行动之不同的阶段,知行之间实际上仍然存在一“同质的时间差”,知行合一只能取“根源意义”,而不能取“完成意义”。这种将知行合一的意义严格限定在“根源意义”上的做法,从阳明知行合一的义理系统、知行合一的整体论述以及知行合一作为一种工夫论说三个方面看,均难成立。在根本上,知行不是同一行动之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而是同一行动中交互渗透的两个向度。知行合一既是根源意义上的合一,也是完成意义上的合一,更是即知即行这一跟行动一体而在的“照察意义”上的合一。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是二十世纪名闻世界的伟大人民教育家,他和鲁迅一样,是深受人民爱戴的教育改造家,是改革教育的旗手。他曾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后超越王阳明,把“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改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濬。读大学时,因信奉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故改名为“陶知行”。43岁时,由于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而又改名为“陶行知”。陶先生的改名,体现了他教育思想的转变。他曾说:“行动是思想的母亲。”又曾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些精辟的话,形象地说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