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文教学在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劳动态度等方面培养最主要的途径还是依赖于语文的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在语文教学中还要不断地优化工匠精神在教材内容中的融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从而为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科学的语文教学必然要体现出语文的精神,语文教学也只有体现出语文的精神才是科学的。我认为,语文的精神应当是"为生活",而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的精神又特别通过学生的精神生活表现出来。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精神生活结合得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泛人文化"的倾向比较普遍,执教者常常忽视了科学精神的培养。我认为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必须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包括怀疑精神、创新精神以及想象精神。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应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有良知的语文教师应该懂得语文的个性气质和学科精神,避免让自己和学生沦为应试的工具。语文教师要有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解开"唯应试"的镣铐,将"闲暇意识"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学生以精神自由,还语文与语文教学以本真,从而改变师生的教学行走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泛人文化"的倾向比较普遍,执教者常常忽视了科学精神的培养。我认为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必须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包括怀疑精神、创新精神以及想象精神。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应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语文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它是以"开发个体内在创造潜能"为目标的课程,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载体。一、语文活动课程的综合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语文活动课程广泛地跟各门学科结合,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范围,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条件。其有利于在知识和学科的整合中培养创新思维。语文活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以通过综合性学  相似文献   

7.
张萍  戴林东 《语文天地》2013,(18):53-56
关于语文课程的有效教学,雒晓春称:"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开拓和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包蕴的丰富内涵。"(参见《语文教学应凸显语文的个性》《教育探索》2006年第7期)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在坚持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教育要培养与弘扬"语文精神"这个重要命题。郑逸农先生在新课改发轫之初就振臂高呼,要"找回失落的语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语文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文化修养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语文的学习不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而是在愉悦学习中获取语文的基本知识,锻炼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而获得精神的释放和享受.对语文的学习可以从"知境"、"会境"、"愉境"三个层面进行,在学习中体验到精神的愉悦.  相似文献   

9.
根据学生的精神需要,采用平等对话、自选参与、质疑优先等方式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运用恰当的期望和坚持"无错"课堂信任与宽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方式、组建"兴趣学习小组"和开通"帮助热线"帮助学生,实施"四个一"赞赏工程,持续有效地赞赏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焕发学生生命活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精神需要,实施精神关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焕发学生生命活力,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的情感丰富起来"。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