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解读】这首短诗看似篇幅简约 ,却令人回味无穷 ,我理解此诗意味有两层 :其一 ,顾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用词多精美、细腻。表达内心独白 ,蕴含着纯真的童趣又不乏对大千世界的思考。就这篇《远和近》来看 ,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一个“近” ,很好地凸现“你”对自然的热爱和渴望接近它 ;一个“远” ,诠释了“我”和“你”之间心的距离甚远 ,从而引起读者思考 :为什么人和自然可以和谐相处而人与人存在着冷漠遥远的距离 ?人作为地球生物的特殊群…  相似文献   

2.
远和近     
远和近,充满玄机。这是一种空间上的距离,从一处到另一处;这又是一种感觉上的距离,从你忽而到我。怎样是远,怎样又是近?按通常的认识,手触到的是近,反之是远;眼睛看到的是近,反之是远;耳熟能详的是近,反之是远;心牵神系的是近,反之是远……空间、时间、岁月、历史,都有远近之别,或者说,正因为有了远近,才有了时间、空间、岁月、历史,才有了语言中玄妙的距离。距离,是一把测量远和近的尺。距离涵盖了道路、钟摆,囊括了史书、废墟,包容了人生、情感,甚至于语言与衣冠、曲调和民俗,就连浩渺无涯的宇宙太空也一并笑纳了。这不能不让人感受到它的…  相似文献   

3.
"行走在消逝中",这是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题目里仿佛清晰可见一个匆匆奔走的背影,渐行渐远,让人想到另一个著名的  相似文献   

4.
远与近     
<正>突然想起顾城的一首诗,"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起初,还常感叹这首诗有那么一丝丝幼稚,然而再一次回想,方才悟出一种幼稚里的成熟、肤浅下的深刻。远与近的距离并不仅仅是路程的距离,还是一种心灵的距离,这种意义下的远与近,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得出。曾几何时,我们在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忙碌。作为一名高中生,每天几乎重复着同样的路程,同样的事情。当高考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时候,我才渐渐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  相似文献   

5.
“亲近”与“疏远”是人们在日常生活里常用的一对反义词,通常指人们根据相互间关系的距离而表现出对人对事的相应态度.对于亲朋好友便亲之近之,由此而产生的诸如养育之恩、手足之情、肝胆之义之类的情感和认识.同理,人们对于那些坏人恶势便自然地会疏而远之.缘此也能产生出相应的情感和认识.这种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所演绎出的二元律和距离度的基本规则为:亲而近,疏而远.如果上面所及者主要就亲情关系和情感关系而言的话,那么,有些时候人们在言及人际关系和时空关系的时候,还能引出另一种认知.比如在谈到日常生活的枝枝蔓蔓,特别是在遇到困难而得到周围人们的帮助时,人们便会感叹“远亲不如近邻”.不言而喻,这里的“远”和“近”更多地是从空间的距离感来认识的。如果人们遇到燃眉之急。必须要在一定的时间限度得到其所需要的东西而不能,人们或许要发出“远水救不了近火”、“远水解不了近渴”之类的感叹。当然,这些也是就时间与空间而言的。由时空的逻辑所推导出的物理规则为:近而近,远而远。  相似文献   

6.
远与近     
刘然 《小学生》2006,(9):42-43
晋明帝小时候聪明伶俐,很受父亲晋元帝的宠爱,被立为太子。(软靛睡元帝突然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太阳和长安,哪个远,哪个近?补月口诬困二l二‘}J烤生叩州斗3远与近@刘然~~  相似文献   

7.
远和近     
小时候。从家到学校,两里路,从奶奶家到学校,一里路。因为奶奶家有吃不完的炒蚕豆、麻花糖,于是总赖在奶奶家,对父母说:奶奶家离学校近,家离学校远,住在奶奶家,上学方便。那时候,远和近,是一个距离的概念,分得明白清楚。  相似文献   

8.
引导中小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各学科教学都有责任,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学科更是义不容辞。传统文化与我们的学校课程到底有多远?与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又应该有多近?广大中小学教师可以有哪些作为?本文立足现实,作一些简要的评议,并结合我们自身的实践,介绍一些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学中运用的实例。  相似文献   

9.
李传鹏 《语文天地》2011,(10):52-53
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的微型小说《远和近》所蕴涵的美学内涵、哲学思想一直为读者所探寻,在一远一近之间,小镇、小屋、母女、挥手,火车、司机、幻梦、找寻,从读者心中辗转而过,而人生的百干况味席卷而来,挥之不去。这篇小说被选人苏教版《语文读本》第一册,如何赏析就成为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以为可以尝试用内部比较的方法来达到欣赏全篇的目的。比较,就是运用相关联系思维对作品进行相关分析,以达同中有异,异中显同,深刻认识作品意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赵晓莉 《语文天地》2011,(19):52-53
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的微型小说《远和近》所蕴涵的美学内涵、哲学思想一直为读者所探寻,在一远一近之间,小镇、小屋、母女、挥手,火车、司机、幻梦、找寻,从读者心中辗转而过,而人生的百千况味席卷而来,挥之不去。这篇小说被选入苏教版《语文读本》第一册,如  相似文献   

11.
"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是写意人物画写生过程中观察和表现对象的两个方面."远取其势"就是作画者要有从整体造型着眼的自觉意识,对审美客体进行远距离整体观照,获得整体性概括印象,"近取其质"则是作画者对审美客体进行近距离的细部观察,深入研究和表现对象,两者都是建立在以对象为依据的基础上,是与写意人物画意象造型特征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2.
在认知语言学界,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理解、表达的,因此,空间隐喻对于人类抽象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近20多年来,空间隐喻的研究逐渐成为认知语言学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纵观这些研究,可以发现,有关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远、近"的空间隐喻研究还很少有人涉足。基于此,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远、近"的空间隐喻异同,为人们更好地理解空间隐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我想忘掉这个烦恼,但总忘不掉。我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我和爸爸一起生活。过去爸爸不管我,现在,他把我管得很严。我发现我和爸爸的心理距离总是忽近忽远的,我们俩都觉得彼此缺乏沟通。西子姐姐,我该怎样和爸爸沟通呢?  相似文献   

14.
远与近     
和一位喜欢诗歌的同学聊天,说起我中学时代很喜欢的一首小诗,顾城的《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她赞叹:"好美!"然后问我:"它在表达什么?"惭愧,其实我也不是太明白……还好,它跟今天要谈的话题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5.
王勃高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心心相印,虽远亦近;顾城说“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两个貌合神离的人,即便同在一个屋檐下,也会心隔天涯,虽近亦远  相似文献   

16.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远和近》李一格自从放了暑假就不想出门见什么人了,无论父母如何劝她出去走走,哪怕去北京看奥运会,也引不起她动身出门的念头,好像清静一下自己,让自己闲下来,比什么都来得深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任何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彼此心与心的相连。作为休戚与共的两个群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也是如此,也会面临因政治立场和根本态度差异导致的貌合神离。“近而远之”与“敬而远之”则可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事。  相似文献   

18.
月远 月近     
月远?非也。儿时“猴子捞月”的故事仍记忆犹新,大唐贵妃杨玉环亦用金盆盛月排解愁闷,怎可说它远?伸手即得——哪怕只是一个虚像。月近?非也。毕竟有近四亿米的空间距离真实存在,想如嫦娥般盈然奔月也非易事,怎  相似文献   

19.
远和近     
[简评]父亲离“我”很远,远得十多年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见面:父亲又离“我”很近,近得就在“我”的心里。文章立意新颖,语言鲜活,感情真挚,抒写出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20.
远和近顾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初读这首诗时,还是年少时。那时的我还在觉着琼瑶小说里的情情爱爱是那么的波澜壮阔,甚至不停地对金庸老先生笔下的各色痴男怨女做着不同的分析。当时的世界观只能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自然而然地对顾城的这首诗,只能简单地理解为,哦!又一个,三角恋。现在,不敢说自己的阅历增加,只能是阅读量增多。知道了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我想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