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落实学生为主体,使"读"到位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要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才能得到"读"的机会,使学生能实实在在的读,而不是走走过场。课前预习要有时间读,了解课文内容和把握课文层次要有时间读,分析课文思想内容要有时间读。保证了"读"的时间,学生才能用心地去通读全文。  相似文献   

2.
杨树民 《甘肃教育》2014,(23):47-47
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告诉我们书要靠多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成功的语文课也正是通过学生的多读才得以实现的。"以读为本"已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语文教学模式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该怎样指导学生读才能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到课文内容呢?一、合理安排,保证时间课堂上阅读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就必须靠科学、合理的安排。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朗读指导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环节。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实际,应重视进行基础性的朗读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朗读技巧,使学生"会读";把握朗读环境,让学生"美读";优化评价语言,促学生"乐读"。从小学低年级起抓好扎实的朗读基础,才能逐步提高朗读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读为本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实现以读为本就要从以境诱读、以读引读,以说带读,以练导读,以评促读这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在阅读中思考与感受。  相似文献   

5.
一、语文教学需要设计核心教学内容阅读教学首先应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一要具备语文味,设计听、说、读、写语言活动,围绕文本深读、细读确定教学内容。二要切合文本体式,根据文体特征的"体变"、作家情怀的"体性"、文本个性的"体貌"来确定教学内容。三要切合学情,以学生本位确定教学内容,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只有"合宜"的教学内容才能  相似文献   

6.
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它是学生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融人文本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指出“个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看,以读为本、以读促悟、以读激情、以读导练,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但读并不是放任自流地读、豪无目的地读,而应是读有指导、读有目标、读有层次、读有质量。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精心设计读的方法,才能达到让学生“读”懂文章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串读、美读、巧读等多种形式把握主要内容、深刻思想感情、感悟写作方法,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阅读实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以读为本,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染,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书声琅琅。学生长期浸染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既悟情又悟法,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选好问题的切入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总要向学生提一些问题,要选择好的切入点,才能使学生受到切切实实的训练。如《小动物过冬》一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复多遍的朗读,"读"出情,"读"出韵,"思"出义,"思"出神,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  相似文献   

10.
张美 《小学生》2012,(9):75-75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张田若先生则说得更进一层:"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些都是强调多读的好处,对于理解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较强、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并不太困难。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还很低,对连很多字都不认识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如何使学生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更是一件要教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要紧紧围绕"读"来进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培养读的习惯,掌握读的方法,训练读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水平。  相似文献   

12.
张越 《成才之路》2013,(20):82-82
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已被广大教师广泛运用,并收到显著效果。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对此做了探索,否定了曾盛极一时的重"讲"轻"读"现象,提出了"读"应放在语文教学的第一位。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首先从引导学生学会品读、质疑、评析文章做起。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感悟语言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陶冶情感。”以读为本 ,并不是进行机械地朗读背诵 ,为读而读 ,而是要教师通过“以境诱读、以读引读、以说带读、以练导读、以评促读”等方法 ,促进学生自主地读 ,从而达到“以读促思 ,以读激情 ,读中感悟 ,读中迁移”的目的。一、以境诱读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 ,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幻灯、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 ,营造读的情境 ,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 ,引起感…  相似文献   

14.
田俊红 《考试周刊》2014,(24):41-41
<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为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琅琅读书声,读是语文课上最美的风景。唯有"读"才能深入文本,理解课文的大意主旨,唯有"读"才能走进文本读出别样的风景。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我们只有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提出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富有感情的朗读,阅读教学要改变以往以讲解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以读代讲,以问促读,以读代练,构建以朗读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械,引导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感受,读中提升。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富有生命的活力,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快乐阅读、积极思维,才能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构建高效阅读课堂,实现有效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6.
吴秀丽 《成才之路》2014,(18):21-21
正形成有效的语言思维机制,对小学学生学习英语很有益处。有效语言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益的读之本源。"四会"之中,读对英语语言思维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因此,小学生的读,既要读出英语的情趣和情调,又要读出技艺和技巧。一、读对话,要有交际的色彩语言学习,离不开对话。对话模仿、对话表演、对话交流等的达成,都需要读的技巧。首先要读懂读顺,其次要角色分明,最后是语言环境清楚。要读好对话,才能充分展现英语语言交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倪珍珠 《考试周刊》2008,(18):221-222
作业是学生学习、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性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及应试的导向,使得作业只注重知识的落实,陷入机械重复、封闭单调的误区,使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严重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新课标下<科学>作业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尊重学生选择,包括选择难易、选择完成时间、选择作业数量等,作业内容选材要从以课本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设计的题目要考虑学生是否需要、学生是否可能、学生是否乐意等因素,作业设计的主体要从单一教师向教师、学生或家长共同参与转变.因此,优化作业设计,赋予作业新的生命,已成为新课标<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古人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一致的.因此,笔者认为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要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书中"走"几个来回.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文本世界中去感悟、品味和探究,让学生思想与文本撞击,产生出美丽的火花.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要把读放在首位,教师要作具体的指导,以保证读的质量。其次,语文课应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要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此外,应以语言的训练为支点,努力地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即以读为本)必须通过学生的读书实践来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以读为本"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