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关于对话教育,有一位专家作了这样的形象比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与接球的过程一样。第一,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第二,抛球者与接球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第三,抛球接球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第四,抛球和接球是可以连续的。可见,对话教育强调的是师生双方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因此,平等对话教学是一种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它在改善教学方式上发挥着特殊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呢?  相似文献   

2.
黄丽丽 《教育导刊》2006,(10):45-46
儿童教育应该是一种“对话教育”。有一位专家曾对“对话教育”作了形象的比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与接球的过程一样。第一,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第二,抛球者与接球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第三,抛球接球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第四,抛球和接球是可以连续的。可见,没有平等的关系,师幼之间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和谐。教师没有对话意识,与幼儿就难以和谐相处。那么,幼儿教师应如何让幼儿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呢?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我认为要实现对话教育,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话题那么多,你有没有真正听一听、悟一悟呢?这是个儿…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瑞吉欧人有一句隐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比喻师生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没有地位高低的差别,都认真对待对方,抛球者和接球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抛球的同时准备接球.我认为英语课堂中师生问的对话就如同"打乒乓"的过程,教师就是学生的"玩球伙伴",彼此通过"抛球--接球--抛球……"使活动得以开展,维持,延续,直至结束,通过"意义对话"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瑞吉欧人在谈到教师角色时有一句隐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Catching the ball that the children throw us)。这句话是指教师要倾听、关注孩子,并以十分真诚、愉悦的态度与孩子交往。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彼此没有地位的高低和尊卑的差别;抛接球的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抛球者和接球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抛球的同时准备接球。教师和学生彼此互为伙伴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瑞吉欧人在谈到教师角色时有一句隐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Catch the ball that children throw us.)”这句话是指教师要倾听、关注孩子,并以十分真诚、愉悦的态度与孩子交往。教师与孩子之间在课堂上交往的过程,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彼此没有地位的高低和尊卑的差别;抛接球的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抛球者和接球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抛球的同时准备接球。同样,教师和学生彼此应互为伙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瑞吉欧人在谈到教师角色时有一句隐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Catch the ball that childrenthrow us.)”这句话是指教师要倾听、关注孩子,并以十分真诚、愉悦的态度与孩子交往。教师与孩子之间在课堂上交往的过程,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彼此没有地位的高低和尊卑的差别;抛接球的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抛球者和接球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抛球的同时准备接球。同样,教师和学生彼此应互为伙伴的关系。这使我想到如今的一些英语课堂中热热闹闹的对话,学生好像有说话的权利了,但是话题仍然被老师主宰与控…  相似文献   

7.
平等对话教学是一种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它是新课程的热点与亮点问题,在改善教学方式上发挥着特殊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呢?一、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谐相处对话教育认为,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有一位专家作了这样的形象比喻:教师与  相似文献   

8.
史悦亮 《学子》2013,(5):42-43
一、对话式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1.师生在平等中对话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首先是作为"人"而相遇在一起并产生关系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的主体,交往的客体则是主体间的关系或话语文本。师生之间不再是老师管束学生的关系,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属于双方的话语情景的对话式关系。教师是一名"对话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当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在和学生的共同对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策略上,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对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准确自如地运用语言。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主体,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对话式高中英语课本剧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以教学主体的身份参与课堂,与课文文本、教师、同学之间展开多元对话,在编演剧本的轻松环境中实践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0.
基于现象学视阈下的对话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象学以研究现象的本质为己任,试图系统地解释和描述生活经验中的内在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具有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特征,这种主体间的对话和共同反思的关系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路径。对话教学是师生基于关系价值和关系认知、整合反思与互动、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合作创造知识和生活的话语实践。有效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有效对话教学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点:交流中相互平等;沟通中相互理解;合作中共享;存异中创造。  相似文献   

11.
一、阅读对话教学的理论探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的规定包含两个命题,有两层含义:(1)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  相似文献   

12.
钱锋 《成才之路》2013,(6):53-53
对话教学是一种与传统的独白式的教学方式相区别的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特点在于强调教学活动中双方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同时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平等,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比较符合初中英语教学的特点。笔者在分析对话式教学作用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教学是一种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我们教师都努力尝试着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化平等对话课堂,但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误将“对答”为“对话”等问题,常见的有:对话形式单一,重心偏移——师生对话时间过多,挤占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的时间,致使“生本对话”这一重心偏移;  相似文献   

14.
文丽霞  李华 《文教资料》2008,(27):109-110
对话教学已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对话就是言语者与倾听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和非语言为中介而进行的话语、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促进主体双方取得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对话教学就是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它有方法性和原则性的双重性质.对话教学为新课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15.
对话就是对话者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基本职业道德的要求.以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为基础,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一种简单给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统治者对学生发号施令,去操纵、控制学生,而应在一种民主、自由、公正、平等的交往关系下,在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中,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话理论”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强调的是对话主体———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融合,强调的是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学生研讨、师生互动,达到欣赏文学作品的目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批判能力、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基本形式,对话教学体现的是对话主体在双方平等基础上的自我建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更多的情境,帮助学生和文本、教师进行有效对话,从而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有效提问是教师摒弃"一言堂"的重要追求,也是师生"对话"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李杰  江平 《湖北教育》2006,(11):56-56
平等对话教学,就是一种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平等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对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培养学生个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与教材的平等对话:在超越文本中肯定自我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把教材视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教学是一种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我们教师都努力尝试着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化平等对话课堂,但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误将“对答”为“对话”等问题,常见的有:对话形式单一,重心偏移——师生对话时间过多,挤占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平等对话教学是一种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它是新课程的热点与亮点问题,在改善教学方式上发挥着特殊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