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证了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的划分标准以及“兼而有之”型选言判断应归类于相容选言判断,指明了坚持“兼而有之”型选言判断属于不相容选言判断的人们犯了“混浠概念”的逻辑错误,即将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选言肢不相容混同于选言判断所断定的几种可能情况不相容。  相似文献   

2.
且大有教授在《谈谈普通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逻辑与语言学习》1994.5.23~24或《人大复印资料(逻辑)》1994.11.41~42)一文中,对“或”(“或者”)表达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的特点作了具体的论述,本人读后很受启发,但也有两处不得甚解,特在此提出来再求指教。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国内通用的形式逻辑或普通逻辑教科书中,“並非(要么P,要么q)”这一负不相容选言判断的等值判断是“(P並且q)或者(P并且q)”。用符号表示即为:而负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並非(当,且仅当P,才q)”的等值判断则是“(P並且q)或者(P並且q”。用符号表示即为: 根据不相容选言判断(本文只讨论两个选言肢的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特性,当只有  相似文献   

4.
再谈普通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普通逻辑中,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不同于选言判断的个别联结词。选言判断的个别联结词所表达的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是不确定的;而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所表达的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是确定的。因此,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与选言判断的个别联结词是不容混淆的  相似文献   

5.
二论元“无”、“有”逻辑语句呈非主谓结构,具有交换性。单调性、守恒性,是一种便于逻辑推理的表达形式。相应的“无”、‘有”语句中文表达主谓结构不明显,而英文表达主谓结构明显。因而前者更接近于逻辑语句的表达。从自然语言理解的角度看,“无”、“有”语句的中文表达明显优于英文表达。  相似文献   

6.
《普通逻辑》(修订本)是由国家教委组织北京师大等11所高等院校的同志集体编写,供高等学校文科使用的逻辑学教材。这部教材努力贯彻改革的精神,进一步把传统逻辑同现代逻辑的知识联系起来,无论在体系还是内容上都比原版本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精益求精的要求来看,也还存在着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现提出来与编者商榷。一、关于选言判断的定义问题一个正确的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违反了这条规则就出现“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普通逻辑》修订本第9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版,以下简称《修订本》)。但《修订本》给选言判断下的定义却违反了这条规则。选言判断包括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前者断定选言肢中至少有一个为真,后者断定选言肢中只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7.
课文中“而”的几种用法○朱瑛(江苏省盐城市教师进修学校)连词“而”是从古代汉语继承下来的。它虽为一种虚词,然而,它的运用是丰富多彩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就在表达语句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不同关系方面,连词“而”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一、用于意义相反的...  相似文献   

8.
《普通逻辑》是由教育部组织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一所院校的同志集体编写,供高等学校文科使用的逻辑教材。教材在选言判断一节中论述关于“选言肢是否穷尽的问题”时这样写道:“一个选言判断,只有选言肢穷尽,它才可能是真的,但是,一个真的选言判断,其选言肢不一定是穷尽的。因为只要一个选言判断满足了‘至少有一个选言肢是真的’这个条件,它就可以是真的。例如:  相似文献   

9.
连词“而”是从古代汉语继承下来的,它是一种虚词,表达语句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不同关系,在小语课本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一、用于意义相反的词语之间,表示语义的转折  相似文献   

10.
一 判断是一种思维形式,而语句是一种语言形式。任何思维形式都不可能赤裸裸地存在,总要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判断也不例外。判断要借助语句(单句或复句)来表达,这一点在逻辑学界是没有争议的。但是,什么样的判断用什么样的语句来表达,哪种语句能表达哪种判断,却还很有研究的必要。在一般的逻辑著作中,几乎有这么一种不成文的观点,即简单判断用单句表达,复合判断则用复句表达。  相似文献   

11.
是相容关系还是不相容关系吴家国任主编、马玉珂任副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普通逻辑原理》第109、第110页中,关于负不相容选言判断和负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等值判断是这样叙述的:“并非(要么P,要么q)”等值于“非P并且非q”.否定一个不相容...  相似文献   

12.
众多的逻辑教科书在给选言判断下定义时讲:“包含相容的选言支的选言判断。就是相容的选言判断:”“包含不相容的选言支的选言判断,就是不相容的选言判断。”至于什么是相容的选言支,什么又是不相容的选言支,金岳霖同志主编的《形式逻辑》是这样解释的:“各个选言支所表示的事物情况,可以有两个甚至全部都同时存在。这样的选言支  相似文献   

13.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生和“先生”各读了一段书。对这些内容,许多分析文章要么避而不谈,要么简单地认为只是一些繁难的语句,证明了先生的迂腐,私塾教育对学生的戕害。果真这么简单吗?作者说先生让他们读这些古文或古赋中难懂的语句,只是为了介绍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表明当时封建教育的腐朽和无聊,还是大有深意存焉?  相似文献   

14.
判断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其存在与表达都要依赖语句。语句是表达判断的主要形式。要准确表达思想,必须重视句式的选择。一般地说,句子的“意义”包括了两个层次:一层是指日常交际意义,这层意义可以从语言形式这一表层反映出来;一层则是指语句表达的判断所具有的真值意义。这层意义要透过语言形式这一表层,深入到它所表达判断的逻辑形式这一深层揭示出来。因而表达等值判断的语句都具有相同的真值意义。基于这一点,判断的等值与句式选择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即表达等值判断的语句同时又属不同的句式,供人们表达思想时选择使用。 下面,笔者就现行逻辑教材中提到的一些等值判断转换式,作初步的探讨。 一、假言判断的等值转换与句式的选择 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有如下一组判断等值式: (p→q)(q←p)((?)←(?))((?)→(?)) ① ② ③ ④ 同该组判断式对应的语句如:  相似文献   

15.
唐奈兰对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的区分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种区分是否具有语义学意义这个核心问题上。首先对限定摹状词的两种不同用法的区分的语义学意义提出质疑的是克里普克,在他看来,尽管摹状词具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但只有唯一的语义学内容,即能根据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加以分析的内容。韦茨坦反对克里普克的这种看法。他认为就摹状词的不同用法会造成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真值条件上都完全不同的两个命题来说,它们确实具有语义学上的两可性。萨蒙则站在克里普克的立场上,认为在韦茨坦的理论中包含着把某个语句表达的“说话者断言”与“语义学内容”混为一谈的“实用主义谬误”。  相似文献   

16.
艺术语言是一种“无理而妙”的语言。“无理”是从语辞表面讲,它往往冲破语法和逻辑(这里指形式逻辑)的规范。“妙”是从语义深层讲,它基于语境,表达极为丰富的内容。运用了“对顶”辞格的语句就是这样一种“无理而妙”的艺术语言。这种语句根据表达的需要,用两个意...  相似文献   

17.
马振亚先生《从词的运用上揭示<列子>伪书的真面目》一文,通过考证《列子》一书中的“蘭”、“住”、“憾”三字的用法与意义来阐明《列子》的伪书性质。对前两个词语在《列子》书中的用法和意义的阐释多有未当,以后一个词作为论证《列子》的伪书性质亦不妥。文章参考先秦两汉文献的用例和小学专书对《列子》中“蘭”、“住”、“憾”三字的用法与意义作了辨正。  相似文献   

18.
“不做‘教书匠’,要做研究者。”真的行吗?记得在我上中学时。有一位代数老师。要论他的著作、文笔。那简直是没得说,可是一站到三尺讲台上,他就懵了,两眼要么盯着天花板,要么盯着水泥地,要么四处张望,背自己写的教案……当时,我们班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代数老师哪儿都看,就是不看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也是“什么书都看,就是不看代数书”。同事很是替他惋惜。都说他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相似文献   

19.
叶子萱 《考试周刊》2012,(86):21-22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语句表达含糊不明,比如“某种意义”,这个“某种”是多大程度上的某种,能够量化吗?还是故意使用模糊词语,来表达中式思维的不明晰之处?本文试图从逻辑上探讨“现实生活语句中的一些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给我"动词短语句的多角度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词短语“给我”加上动词短语用于祈使句有两种意义。表示加强语气、表达说话人意志的一种,我们称之为“给我”动词短语。“给我”动词短语句无论在句法语义上,还是在语用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为正确使用介词短语“给我”,有必要对其语法性质、语法意义、句法语义限制和语用类型作分析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