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本身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已经达到地球历史上巨大灾变的规模。上世纪末,人类终于从一味要“征服自然”的想象中醒悟过来,认识到只有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社会的发展才能持续,而这正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研究任务。当代的地球科学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地质、地理、大气、海洋等众多学科在内的地球科学或地学,是自然科学中直接面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部分。从《里约宣言》到《京都协定》,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已经提高到国际共同关注的战略高度。然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相似文献   

2.
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由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既依赖自然而生存,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人类要改造自然又受自然的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依存、适应、冲突与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谈谈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一方面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规范、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本文在提取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三维解释、可持续发展的临界阈值、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模型、可持续能力建设方程、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GDP度量,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和行动,进行了综合性的归纳。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才能更好地检验教学效果。特别是地理这样的自然学科,教师更应从实际出发,把科学发展观与地理课程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深入研究适合当前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探索更优越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学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从小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5.
马建民 《科教文汇》2010,(11):74-74
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才能更好地检验教学效果。特别是地理这样的自然学科,教师更应从实际出发,把科学发展观与地理课程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深入研究适合当前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探索更优越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学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从小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和谐必然促进人与人的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必然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明发展道路。即,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对自然的回报相平衡;当代人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本区域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区域发展为代价。  相似文献   

7.
自然没有等级差别。人与自然是一个协同进化与和谐发展的整体,这构成了人类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论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应包括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和相关的社会问题,去求得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采取的种种手段,以及保证这些手段顺利实施的所有战略、谋略和制度。概而言之,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形态,是一种以"非人类中心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进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9.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关系到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最高层次的研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有失偏颇,唯有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可取的正确的环境观.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协调发展的理论可以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时代的环境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生态时代.生态化社会的基本标志是环境与发展的统一,它的认识论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30年来世界环境与发展运动的结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指出了方向.生态时代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出了加强环境管理的任务.生态经济学是适应生态时代的要求,以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为目的的新兴边缘学科,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它以生态经济系统为管理对象,首先是管理人的经济活动本身,并指导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秦正林 《科教文汇》2010,(12):101-101,106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学会想象和创新,也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他们创造的灵性。所以新课改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采用合理的教育策略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浅析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地理教育改革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来说是一个契机。地理课是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科目之一;在中学地理教育改革中应进一步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更深一层的协调人地关系,关注人类社会发展。注重地理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重视对学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境教育是实现持续教育的重点,科技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结合近期我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探讨了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问题。在倡导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依存上,要强化全民族保护生态理念、经济建设与保护生态应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构建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关系上,要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对自然要保护而不是征服;在推动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搞好统筹兼顾,注重可持续发展,推进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协调、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发展系统的有序运行 ,而发展系统的有序运行又取决于发展系统内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平衡态势。可持续发展观和转移式发展观由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人视点 ,因而对发展系统的双螺旋运行认识不够。人对发展系统进行调控 ,就是要维护和推动发展系统内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平衡态势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架构和内在机理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作用状态的一种反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内在联系,以便调整、杜绝和消除不利因素和环节。从全盘(holistic)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到两大系统——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或者称之为两大圈层——生态圈(Ecosphere)和人类圈(Anthroposphere)。在人类圈中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环境问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好的环境能够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资源,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治理环境问题,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维持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相处,最终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中介和手段,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环境逐渐被技术环境所取代,人类已经被自己所发明创造的技术完全包围起来;在此特殊情境下,探析社会交往新情况、加强网络伦理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论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分必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付渚实践,就是要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制度支撑,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推进人类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我们可以从思想观念层面,物质与生产层面和社会制度层面三个层面去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这是大自然和祖先给我们的恩赐,这些资源一般都具有不可再生的特征。因此,对旅游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教育,让学生了解旅游活动也可能造成的旅游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旅游地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贯彻落实《中国21世纪议程》的需要所谓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