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一些同志提出设立新闻仲裁委员会的建议,徐寿松同志《化干戈 为玉帛──对建立新闻仲裁委员会的理论探讨》一文(载《新闻记者》2000年第6期),就代表了这些同志的观点。不过,我认为建立新闻仲裁委员会似乎缺乏法律依据,其可行性值得商榷。我倒觉得,与其设立新闻仲裁委员会,不如设立新闻律师事务所于法有据,并且实用。 新闻侵权纠纷是否符合仲裁范围? 所谓仲裁,是指将争议交付第三者居中裁决以解决争议的一种方法。仲裁方式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从法律地位上看,仲裁是独立于任何机关的,既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也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百姓眼中,新闻记者历来是令人羡慕的。然而,当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启动了市场经济的巨轮,结束了新中国无新闻官司的历史,告记者、告新闻单位的新闻官司连续不断。就连创办68年从未遇到过“官司”的《参考消息》也被推上了被告席。对于迎面而来的新闻官司“狂潮”。一向被喻为“社会感应神经”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眼下,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条件下,近年来新闻官司也出现了上升趋势。当前,新闻工作者成为被告而对簿公堂,许多是由于出现新闻侵权而引起的。如何防止新闻侵权,避免新闻官司,就成为当前新闻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想防止新闻侵权,避免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4.
刘熙 《新闻知识》2002,(1):34-36
近年来,现代社会的新闻媒体在从事新闻报道中,努力运用舆论监督的重要功能,在促进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舆论监督过程中经常引发出许多的新闻官司,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被报道对象以侵权为由推上被告席的事件亦屡见不鲜。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作到既顺利实施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同时又能有效地预防新闻官司的发生呢?笔者从事法制新闻工作二十余年,下面结合自身经历,就新闻官司的成因及预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达到“防患于未然”之目的。一、新闻的虚假性与新闻官司“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  相似文献   

5.
刘建明 《新闻记者》2003,(12):27-28
2002年第2期《新闻记者》发表了笔者的《“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以下简称《杜撰》)。接着,《新闻记者》第5期又发表了潘玉鹏先生的商榷文章《“传媒入世”并非杜撰》。《新闻记者》2003年第10期发表的《如何认识“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一文(以下简称《如何认识“入世”》),也对笔者的文章提出不同看法。但是读过这些商榷文章,发现作者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文章,陷入自我争鸣,使学术讨论打了水漂。  相似文献   

6.
郑保卫 《新闻记者》2003,(11):29-30
读到王存政先生的文章(载《新闻记者》2003年第8期),知道我的《首先还是认识问题———十六大后搞好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载《新闻记者》2003年第2期)一文引起了他的关注和质疑,为了回答王先生的疑问,同时也为了更好地阐释我的观点,特撰此文。我的那篇文章是去年年底提交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的论文,原文题目为《力度·效度·制度———对当前搞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稿件寄给《新闻记者》后,编辑在刊发时作了删节,主要选取了论文的第一部分,并将题目作了改动,…  相似文献   

7.
张志新  张哲 《记者摇篮》2004,(10):44-45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公民法制意识的增强。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不时会遇到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新闻侵权。有关资料显示.自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以来,全国各级法院通过法律途径了结的新闻官司已超过1000起.其中新闻侵权诉讼案占80%。因此.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从法律的高度正确认识并努力规避新闻侵权。是新闻传播尤其是舆论监督正当合法进行的一项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蓝芳 《新闻记者》2000,(10):50-53
新闻侵权问题很早就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南方日 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本集团)主办的主报《南方日报》和各系列报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南方农村报》等,在新闻报道中,尤其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惹来了一些官司。这些新闻官司,从法律的角度看,其新闻报道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客观角度来看,受到新闻时效要求、采访工具落后等因素的制约,采访工作不可能像司法人员办案、律师取证那样,使所有新闻事实都得到有效证据的支持;二是从主观角度来看,部分新闻工作者本身的群众观念、法…  相似文献   

9.
《新闻前哨》2005,(1):80-80
边长勇在《新闻传播》杂志2004年第11期上撰说,舆论监督易惹新闻官司。新闻官司让很多记和新闻单位叫苦不迭,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取证。  相似文献   

10.
丁柏铨 《新闻记者》2007,(12):100-102
吴强先生的《克服媒体报道简单化倾向——“隐蔽性失实”之我见》(笔者注:刊于《新闻记者》2007年第6期。以下所引吴强先生论述,均见此文。恕不一一说明)一文,就新闻报道如何克服简单化倾向的问题,发表了一些相当不错的见解,对诊疗此疾当是有裨益的。该文还就包括笔者在内的研究者对新闻“隐蔽性失实”或日“隐性失实”的研究进行了论析和评判,也颇能给人以启发。然笔者以为。文章作者在与“隐蔽性失实”相关问题上的观点,似乎还存在着可商榷之处。如对“隐蔽性失实”的概念应当如何认识?对媒体上屡屡出现的虚假新闻的现状应当如何估计?对新闻“隐蔽性失实”与媒体报道简单化倾向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把握?现提出一些浅见,以就教于吴强先生,也就教于其他方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公民法制意识的增强,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不时会遇到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新闻侵权。有关资料显示,自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以来,全国各级法院通过法律途径了结的新闻官司已超过1000起,其中新闻侵权诉讼案占80%。因此,  相似文献   

12.
新闻官司带给记者的思考──从50件新闻纠纷案例中吸取教训王静新闻官司的大量出现,首先带来了许多法律方面的思考,同时也给记者带来了许多新闻实践方面的思考。本文以上海《新闻记者》杂志1990年至1993年第8期、《民主与法制》杂志1991年1-12期、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因新闻侵权而引发的新闻官司急剧增多 ,其中以涉及名誉权的最为多见。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维护自身名誉、尊严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同时也因新闻官司的大量发生而带来一系列问题 ,引起新闻界和法律界有关人士的思考。一、新闻官司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新闻官司令涉案者深受其苦 ,众多新闻媒体和记者唯恐避之不及。但是 ,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新闻官司的正面影响 ,看不到由新闻官司表现出的社会发展中进步的方面。1、新闻官司总体上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我国的媒体属国有性质大多与党政机关有密切的联系。在涉及侵权的有关法律实施之前 ,…  相似文献   

14.
王英涛 《新闻知识》2001,(12):20-21
近年来,由于新闻侵权诉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闻官司的困扰,使得传媒的老总和编辑记者们大为头疼。于是乎,稿件中的南方某地、北方某市以及A、B、C、D越来越多,原来应该清清楚楚的新闻要素变得隐隐约约、残缺不全。尽管这样或许可以避免一些官司,但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且不说隐去地名、人名是否就可以不当被告,但没有具体人名、地名的新闻给读者的却是一个残缺不全的、甚至是被阉割的事物。那么,我们能不能少惹官司、或惹了官司不输官司呢?以笔者多年从事政法新闻采编的经验而言,回答是肯定的。 一、常见的新闻官司及其…  相似文献   

15.
任红  郝强 《新闻传播》2005,(2):38-38
新闻实践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不同的新闻记者同去一地采写同一新闻事件,写出的作品却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程度不同。一名优秀记者,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对采访现场发生的事情,自觉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应如何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呢?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自从美国著名记者库克在上个世纪提出“新闻背景是新闻的第六个必备要素”之后,几十年来虽然不断有人站出来支持他,但这一观点却始终没有引起大多数新闻工作者的注意。笔者积多年新闻工作的切身感受,认为库克先生的这一观点不无道理,应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7.
《新闻记者》2001年第3期上,主编吕怡然先生撰有一篇短小的“主编琐话”:《传播:交流与沟通》。在文章中,吕先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新闻传播的本质就是一种人际交流与沟通。”本着学术的严谨态度,避免断章取义,笔者首先将吕先生提出该观点的那一整段文字摘录于下:…….  相似文献   

18.
解密日本报纸的高发行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明革 《新闻记者》2006,(11):82-84
2006年6月世界报业协会发表((2005年世界报业趋势报告》指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有70%在亚洲,中国每天发行9660万份,日本则有6970万份。在全球发行量最大的10份报纸中,有7份在日本,日本的《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和《中日新闻》排在前五名,《产经新闻》、《东京体育报》也分别位列第七和第十位。(参见《新闻记者))2006年第7期)在不足38万平方公里(其中76%为山地)的土地上容纳着1.26亿人口的日本.每1000名成年人中就有634人每天都购买报纸,日本报纸发行量的庞大由此可见。日本报纸庞大发行量的背后隐藏着哪些秘密呢?哪些因素支撑起日本报纸庞大的发行量呢?  相似文献   

19.
刘卫 《新闻前哨》2000,(7):28-29
如今,不少新闻媒介为旷日持久的新闻官司而伤透脑筋,不少企业和个人,也被新闻侵权和新闻伤害搞得生活不宁。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妥善合理解决新闻侵权和新闻伤害,已是迫在眉睫。 新闻侵权,就是新闻媒介由于自己的报道,对其他个人或群体(主要指法人)的人格尊严有所侵犯,这是一种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公民个人名誉,主要是指公民本身所具有的品德、才干、信誉等等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正确…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与写作》杂志自今年第4期开辟有关“新闻文体要不要创新”的讨论以来,先后发表了宗春启先生的《新闻文体:迫切的问题是规范》(以下简称“宗文”)以及许向东先生的《新闻文体:不断创变的新闻报道样式》(以下简称“许文”)两篇文毒,分别论述了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