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国家,许多学者对爱情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对爱情都持有各自不同的观点。Davis(1985)认为爱情等于友谊加上两个集束:激情与关心;Rubin(1970,1973)认为爱情与喜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并通过研究爱情与喜欢的区别,建立了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斯腾伯格(1986,1988)在研究爱情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爱情三角形理论等。本文从爱情起源理论、爱情分类理论和爱情观理论这三大方面,对国外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做一简要介绍。通过对相关理论的介绍增加我们对爱情的理解,同时也为我国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笔者试图通过分析经典的爱情歌曲,从社会学角度观察和构建爱情模式。在比较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布伦南"爱情依恋风格模型",斯坦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吉登斯的"亲密关系"理论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爱情过程论"。  相似文献   

3.
仓央嘉措的诗歌用了大量隐喻,其中与爱情相关的隐喻最多。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仓央嘉措诗歌中的隐喻,可以看到仓央嘉措诗歌反映了既追求爱情、又清醒随缘的态度。或许,六世达赖就是要以吟咏爱情的方式度化为情所困的众生。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对爱情、婚姻、家庭领域的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爱情的本质及道德基础、婚姻家庭道德的历史性、资产阶级婚姻家庭道德的虚伪性和堕落性、共产主义社会爱情婚姻家庭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婚姻的离异及其道德要求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也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爱情婚姻家庭道德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主要是从大学生对爱情关系的认知发展来探讨以爱情教育的通识化为目标的课程建设。目前在台湾地区的各大学校园中,与爱情关系相关的成长出现"活动"较多与"课程"较少的情形,现有开设的课程多半是以性别教育为主。根据爱情关系发展历程的相关文献,本研究以143位台湾地区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对"爱情"的定义进行开放性描述,经内容分析后,将资料进行分类归为"理性论"、"感性论"、"单向论"、"互惠论"、"主动论"、"被动论"及"比喻论"七类论述;其中以互惠(reciprocity)论述爱情占最多(43%),其次是"比喻论"(15%)。至于男女对爱情的定义主述内涵方面,在理性或感性的认知上,男生以理性论述较多,女生则是以感性论述较多;以比喻的论述来形容爱情的部分则是以女生居多。最后,基于爱情定义之认知及大学阶段爱情的发展历程,本文从爱情教育的课程开设、教学方式及教材三方面提出爱情教育通识化的建议方向。  相似文献   

6.
姜峰  房三虎 《文教资料》2009,(6):224-226
为研究大学生的爱情观和爱情幸福感,使其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开展院校研究、校园安全预警等方面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持.本文作者采用自制大学生爱情幸福感量表对527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爱情幸福感由爱情幸福因子及爱情悲伤因子构成,属二维结构;大学生爱情幸福感不受大学生社会学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爱情是德莱塞小说中的永恒题材。与其他学家不同的是,德莱塞笔下的爱情始终遵循一种“始乱终弃”的爱情模式,从而受伤的总是女人。德莱塞近乎顽固地用“化学作用”的理论来进行解释,并认为爱情只不过是人的本能和化学成份的作用和结果。这一切都是作本人曲折而痛苦的感情经历在扭曲状态下的流露与体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爱情类型的综述,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不同学者的爱情理论,而且对于我国的研究者探索爱情本质、普通人理解爱情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建议进行爱情理论的中国化研究,从而推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风中密码 《成长》2006,(12):26-27
爱情少不了信物,信物就像是每段爱情的寄托,能令你在多年后仍能看到它所承载着的爱情的影子,没有了信物,爱情会少了许多浓情密意,也少了缅怀的载体。信物见证着古今的爱情,睹物思人,斐然成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少年水下纯洁的骑士爱情的毁灭,再现了方方小说的爱情错位模式,也展现了爱情在俗世欲望下的无奈与溃败,是方方对情爱价值的绝望及坚守。  相似文献   

11.
“教育爱”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也理应是教育学中的一个核心性范畴,但在当今的教育学理论中却鲜少对此的直接探讨。“教育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所施予的一种爱,因其明确的教育性意向而具有相对独特的内涵。结合一些经典的爱的理论论述,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确爱的实质内涵及“教育爱”的独特特征。  相似文献   

12.
运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对青少年早恋现象进行分析,发现青少年早恋的原因涉及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变化,家庭氛围、学校教育、同辈群体效应的影响,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等三个层面。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个案辅导、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介入青少年的社会生态环境系统,针对其个体、家庭、学校、社区等开展实务工作,为青少年早恋问题的解决助力。  相似文献   

13.
魏晋以至唐代,儒、释、道三教不断调和而以儒家伦理、政治思想为基础与核心,这一切使道教神仙思想被极大地世俗化、人生化了。随着道教“仙境说”与“地仙说”理论的提出,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女神逐渐转变为人性化、人情化特征鲜明的女仙,古老的入神恋故事开始向人仙恋故事过渡,并由最初的修道主题向勃兴的婚恋主题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爱”的思想有两个特征:一是博爱,二是有差等的爱。前者就其对象而言,后者就其程度而言。从其对象看:既是对人的爱又是对物的爱,其中对人类的爱涉及家庭、君臣、朋友之间。有差等的爱源于人类的爱自己和“同感”。孔子之“爱”与墨子之“爱”相比:前者强调爱有差等,后者强调爱无差等;前者比后者更符合人性,更具生活的艺术性;二者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与基督教之“爱”相比:前者温和,后者极端;前者表面提倡爱有差等,实际主张博爱,后者表面主张博爱,实质却是爱有差等。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既逃禅又向往“爱情”,这曾令很多人感到困惑,但是仔细考察却不难发现,他在爱情中真正关注的并不是爱情本身,而是通过爱折射出的慰藉感和归宿感。爱的欢欣和美丽使他感动,但爱的易逝与多变也使他备感人生的空淡和无聊。当他在“爱、中参透“情禅”时,他的小说也一改早期的声泪俱下,痛器狂啸,变得澄净空明,平淡悠长,极富禅意。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这是极其特殊的。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恋爱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爱情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人生的全部,正确认识爱情的本质,认识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是正确恋爱观建立的基础,也是青年学生谨慎驾驶爱情之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从心理学的视角,静观和沉思了《大明宫词》中的种种畸形恋情,包括太平公主的单相思,薜绍的恋爱恐惧.太子宏与娈童合欢的同性恋,薜怀义的殉情以及李隆基的恋母情结,揭示了剧中人物爱情悲剧的心理要因.即恋爱中的种种心理失调现象,剖析了陷入恋爱心理误区的种种原因及伤害。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爱情?怎样对待爱情?在青年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要教育他们怎样去爱,怎样陶冶爱情这个心灵的高尚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视爱情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从教育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研究,对我国的性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大学生爱情教育的理性思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认为,对大学生进行爱情教育是必要的,爱情教育应该走在性教育的前面;爱情教育的基调应该是人性的、生活化的;爱情教育目的在于形成健康的爱情观;爱情教育的形式应该是非教条的,重在观念的养成.同时也探讨了大学生爱情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