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宋翠娟 《考试周刊》2010,(11):56-57
一、新课标人文性要求及鲁迅启蒙教学的意义 2005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专门编写了一个“初识鲁迅”单元,收录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及《有的人》。鲁迅教学结束了分散教学形式,首次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入到小学语文教材,这是历史性的转折。“主题单元”的设置顺应了新课标“人文性”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课标的人文性要求与鲁迅先生的“以人为本”思想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2.
更正     
无论从那种角度讲,《鲁迅自传》都是一篇十分特殊的字。它篇幅短小.短小到易使人忽略它对认识鲁迅昕具有的重要意义;它行简约,简约到以致极可能被低估其独特的教学价值。事实上,这篇看似不起眼的小篇什,俭省的字背后站立着一个大写的“人”,平静的叙述中蕴涵着一个波澜起伏的世界。关键看怎样去解读。  相似文献   

3.
摘记·制表·讨论·练习──鲁迅《自传》的教学结构甘南师范学校李世平1934年,应英国人伊罗生之托,鲁迅和茅盾编选一部题名《草鞋集》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该书计划收入各入选作者的小传,鲁迅的《自传》就是为此而写的。根据教材特点,编辑意图和学生实际、本文...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有一个相当长的复句。全省师专《现代汉语》协作教材曾进行了分析。我认为还值得商榷。现按笔者不成熟的意见划分并说明如下,以就教于同志们。 ①他终于不讲“文学是有阶级性 的吗?”了, \②在《答鲁迅先生》那一篇里, (转折) 很巧妙地插进电杆上写“武装保护苏 联”,敲碎报馆玻璃那些句子去,| (并列)  相似文献   

5.
鲁迅《野草》中转折连词"然而"的修辞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名作《野草》中,转折连词“然而”多次出现。通过计量统计的方法来分析它们的修辞功能,可总结出其具有四个方面的表达意义。这些转折连词的使用充分表达了鲁迅先生复杂的心路历程,也赋予了“然而”以不同的修辞意义。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的开头.描写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的糜烂生活及其作者对此的愤慨,强调了从东京去往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的记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操。据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案第五册《藤野先生》一文认为,《藤野先生》“全文是以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为线索”,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则认为,《藤野先生》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还有另外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使用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指导学生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自传》、《一面》、《同志的信任》,以及自读课文《思,在百草  相似文献   

8.
志臻小传     
读过《名人传》,贝多芬、托尔斯泰、米开朗基罗的事迹感染了我;读过《鲁迅自传》,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激励了我;看《志臻小传》,一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形象就真实地站在我面前,他喜欢读书、学习刻苦、爱好广泛……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个青春少年吧!  相似文献   

9.
叶伟  尹刚 《学语文》2010,(6):20-20
一、关于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简析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各版本中,鲁迅作品占有相当数量.而且鲁迅也是初中语文教材入选篇目最多的一位作家。其中,入教版收9篇,苏教版收6篇,语文版收5篇。主要有《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自传》、《社戏》、《同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平均占到阅读篇目的7%左右.以散文、小说居多。  相似文献   

10.
《鲁迅自传》是一篇学生课内自读课文。但自读,无论是课内自读还是课外自读,都不能是教师撒手不管;“管”却又不能包办代替,一揽无余。要管在“刀刃”上,贵在教会方法,自悟自得。基于上述认识,《鲁迅自传》的自读引导设计如下(文中“①②③④”为自然段序号)。一、熟悉课文,了解主旨、轮廓 1.自传是自我介绍生平经历的文章。本文①写家庭状况,是十八岁以前的事;②写________,是从________岁到________岁间的事;③写工作经历,是________岁到________岁间的事;④写________,是________岁到________岁间的事。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4期刊载了傅世娟、王屹宇二位老师合作的《经典阅读:想象另一种可能》.傅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读景”“读情”“读人”三个教学环节,追求阅读文本的高度和深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王屹宇老师在“对话”和“观察者语”中说:“读鲁迅作品不是在字里行间去核对鲁迅的思想,而是怀着一颗审美的心去品读鲁迅语言的温度、色彩、节奏乃至画面感,感受他的温暖、脆弱、伤感乃至顽皮和幽默”,“与其追求深刻,不如去学会品鉴和模仿经典文本语言的温度、色彩、节奏、韵律……总之,语文课要多点语文”.王老师提出了鲁迅经典作品教学的普遍性问题,这也引发了我们对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社戏》,同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一样,是一篇自传体的短篇小说。小说中的最重要的形象——贯穿着小说前后两个部分,联结着过去与现在、童年与中年三十年间生活的主要人物“我”,就是鲁迅本人的形象,是鲁迅把自传性的材料加以艺术提炼,按照自己独特的思想面貌和身世经历塑造出来的。恩格斯说: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家喻户晓的大作家,从我们读到鲁迅的第一篇文章开始,他不屈不挠的奋斗的精神就一直鼓舞着我们。《鲁迅自传》中可以窥见他奔波又倔强的一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带我们走进鲁迅无忧无虑、充满童趣的童年。本文针对人教社版和语文版教材做几篇课内阅读和课外拓展练习,希望对鲁迅文章的学习理解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出现的篇目很多,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阿长与〈山海经〉》、《我的自传》等,而大部分语文老师在教授鲁迅作品的时候都会感到头疼,因为篇幅很长,主题很难把握,学生理解不易。但鲁迅的作品又不能不教,因为每篇都是作为讲读课文、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法国卢梭的《忏悔录》和美国的《邓肯自传》为例,扼要考察了西方自传文学的重要品质;以胡适的《四十自述》和沈从文的《从文自传》为例,阐释了中国现代自传文学应有的品质,并分析了当下中国“明星自传热”的现状及成因。  相似文献   

16.
《鲁迅自传》(人教版初四册 )写于 1 93 0年 5月 ,是鲁迅先生在 1 92 5年所作的《自叙传略》的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的。在这篇千字左右的自传里 ,浓缩了鲁迅先生近 5 0年的人生经历 ,从出生、家境、求学经历、工作简历到主要著述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不过 ,若就此与一位 2 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相提并论 ,多少还是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了。作为一篇课文 ,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这样一篇极为简练、跳跃性极强的自传时 ,既能明白自传或传记这一文体的特点 ,又能从中更好地解读鲁迅先生其人其事呢 ?适当补充与文章所提到的内容相关的历史文化资…  相似文献   

17.
《鲁迅自传》千字左右,鲁迅先生以平实、简洁之语简要介绍了自己的生平与成长过程、著述情况。现在,让我们沿着先生成长的足迹,撷取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五首抒情言志诗,感受一下先生的内心感情世界,走近先生,以加深对《鲁迅自传》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一、《两地书》人情美格调初探鲁迅与景宋(许广平)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九年间的通信集《两地书》中,显现了一种“独托幽岩展素心”的风格高致的人情美。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作家在描叙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同时,也抒写了浓冽的人情美,其间有保姆情,有师友情,有严父情等等。但由于鲁迅自幼以“戎马书生”和“血荐轩辕”自许,全力以赴地发愤读书,矢志救国,以及封建包办婚姻的遭害等原因,在这本自传性回忆散文集中,就是看不到一般青少年生活  相似文献   

19.
曹聚仁的《鲁迅评传》初版于1956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的而非“神”的鲁迅形象,摆脱了同时期大陆鲁迅传记写作中的“神化”倾向,曹聚仁自然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人间鲁迅”写作范式的寂寞先驱和最早开拓者,《鲁迅评传》成为鲁迅传记“去神化”写作范式的发轫之作,其贡献不容抹煞。  相似文献   

20.
创设为鲁迅先生拍摄纪录片《鲁迅》的任务情境,分九个子任务,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朝花夕拾》进行整合式学习任务群设计,打通单篇教学和整本书阅读之间的隔膜,有效推进从单篇到整本书的阅读,实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以及“整本书阅读”的任务群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