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功夫茶     
痛苦和盐□田语编译印度有一个师傅对于徒弟不停地抱怨这抱怨那感到非常厌烦,于是有一天早上派徒弟去取一些盐回来。当徒弟很不情愿地把盐取回来后,师傅让徒弟把盐倒进水杯里喝下去,然后问他味道如何。徒弟吐了出来,说:“很苦。”师傅笑着让徒弟带着一些盐和自己一起去湖边。他  相似文献   

2.
痛苦和盐     
印度有一个师傅对徒弟不停地抱怨这抱怨那感到非常厌烦,于是有一天早上派徒弟去取一些盐回来。当徒弟很不情愿地把盐取回来后,师傅让徒弟把盐倒进水杯里喝下去,然后问他味道如何。徒弟吐了出来,说:“很苦。”师傅笑着让徒弟带着一些盐和  相似文献   

3.
传说有一位木工师傅收了两个学徒。这两个学徒尊师好学、聪明勤奋,师傅好不喜欢。由于已到风烛残年,师傅想把自己的一手好艺传给其中的一个徒弟,但不知传给哪一位更好。于是,这位师傅独出心裁地拿来了两筐花生,对两个学徒说道:“这是两筐花生,我想知道花生仁外的粉衣是不  相似文献   

4.
编余随笔     
绝招我曾经有过一位当厨师的邻居,是某高级饭店一级名厨师的徒弟。有一次闲谈时,他颇为得意地夸耀他的师傅说;“我师傅原是个二级厨师,一次表演赛中,当菜快做好翻锅的  相似文献   

5.
礼物     
过年过节送朋友啥礼物,这真是一道难题。送的轻了,拿不出手;送的重了,又怕给人家回礼造成为难。去商场买呗,怕没有新意;自己DIY吧,就自己这手艺……  相似文献   

6.
声屏博客     
《声屏世界》2009,(4):18-18
钱超:珍视自己的价值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门徒.给徒弟一块很大很好看的石头,叫他去蔬菜市场。禅师说:“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卖掉它,然后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能卖多少钱。”徒弟从蔬菜市场回来后告诉师傅:“许多人想买石头,说它可以做很好的摆件,或者可以把它当作称菜用的秤砣.但是他们只愿意出几个小硬币。”禅师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但是不要卖掉它。”从黄金市场回来,  相似文献   

7.
辛辣的讽刺     
辛辣的讽刺邓立品近日,笔者和湘潭钢铁公司几位工人师傅闲聊。年龄较大又爱写点稿的老刘笑着问:“你们当记者的专门监督人家,报纸电视里专门曝人家的光,为什么不见曝自己的光?不监督自己?有些记者自身不干不净,参加会议索要红包、礼品,连桌上一包香烟都要往袋里插...  相似文献   

8.
基本功     
很小的时候听说一个故事,山东一个武师将10岁的儿子送到师兄处学艺.师傅拿出一双铁筷子交给拜过师的徒弟说:"学武先练基本功.你到茅坑边夹苍蝇吧,什么时候夹住了,我再教你下一招."可怜的徒弟不敢多问,只好天天蹲在臭哄哄的茅坑边夹苍蝇.这一夹就是3年,终于夹住趴在地上的苍蝇.小徒弟高兴坏了,马上表演给师傅看.师傅只一看便说:"不行.还得夹住飞动的苍蝇."徒弟噘着嘴离开了.又是3年过去了,徒弟可以随心夹住乱飞的苍蝇.师傅看到后又拿出一只瓢扣在水缸里说:"第二招是单手抓瓢,什么时候只扣住瓢的光面抓离水面,我开始教你套路."徒弟再也忍不住了,坚决要求回家.  相似文献   

9.
看进去     
最近老有人议论一个姓冯的厨师,当然,主要是说他的晚饭(夜宴)。比如说,他的晚饭中看不中吃啊,拿了好材料却不知道怎么用啊,吃饭时有多少人笑了多少次啊……也难怪人家冯厨师发怒,这些人是不知好歹了些,你没用心吃,没看进去,怎么能怪厨子手艺不好,没好好做呢?  相似文献   

10.
迟国维 《青年记者》2004,(10):57-57
家门口有个小报摊,忽一日挂起个小牌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代销点。奇怪的是除每天有两份《北京日报》外,其它三种报纸从没来过。报摊的主人说:人家让挂的,可人家又不送报。  相似文献   

11.
周扬 《新闻世界》2008,(5):39-39
大人物是叱咤风云的世界名人.而小人物是深怀一技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关系简单而又微妙.因此。他们离不开小人物。 让布什着急的裁缝 繁华的华盛顿19街上,有一个不起眼的西装店。但是它的主人却是大名鼎鼎的西装修改师傅乔·苏洛。  相似文献   

12.
上海人说起木匠,总要在前面加一“小”字,既表示亲热,又有一点轻看的味道。手艺人嘛,在大上海的地位本来就不高,如今知识经济时代,木匠更与民工同一个档次。但是,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时代,木匠在我们这个城市是风光过一阵的。木匠的手艺对清贫生活是一种安慰,在下就积极性颇高地学过几招。  相似文献   

13.
一座大山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与小徒弟的热情接待。他告辞后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  相似文献   

14.
我与侯宝林     
方成 《档案天地》2007,(3):58-58
1966年夏天.“文革”刚刚开始不久.我从自己所在的人民日报社走出来.刚出门口就遇见了侯宝林。他急匆匆地拉着我.走进旁边一条名叫霞公府的小胡同里,悄声地问我.我也低声地问他。他说,他的徒弟已经给他贴“大字报”了。才说了几句,就慌忙分开,生怕别人瞧见.  相似文献   

15.
请一个木匠做家具,五天做了七大件。他的娴熟的技艺,使我惊叹。闲谈中,他说了自己学艺的经过,特别提到:“一年斧子二年锛,三年刨子学不真。”为了学会使用木匠工具他在重体力劳动中,度过一个个严寒酷暑。得心应手地使用斧、锛,刨、锯,是木匠的基本功。他活儿做得漂亮,全靠基本功过硬。这,使我油然想起了文学创作。从事文学创作,也要先具备基本功。基本功过硬,才能写出好作品。同木匠的基本功相比,文学创作的基本功是多方面的。譬如,要透过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发现生活  相似文献   

16.
放下是福     
一位得道高僧带小徒弟外出化斋,在小河边看到一待渡女子面有难色,又无渡船,高僧就背那女子涉水过河,然后各奔东西。走了20里地,小徒弟忍不住发问:“师傅,不是说出家人要远离女色吗,您怎么背女子过河?”  相似文献   

17.
<正>在沈阳鼓风机集团,有一位只有初中文化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普通工人,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焊接机壳拼装制造第一人的杨建华。1969年,杨建华怀着青年的理想,来到了沈阳鼓风机厂结构车间。当上工人的杨建华工作认真上进,白天细心观察师傅的操作,学习看图纸、放大样,晚上回到家再把白天学到的东西温习一遍,记扎实了才去睡觉。刚进厂时,一般都是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然而,杨建华却不满足只跟一个师傅学习,稍有空闲,他就到别的师傅那儿"偷艺"。当时,有关铆工的技术书籍非常少。杨建华将从师傅那儿  相似文献   

18.
欲得好新闻,须做有心人。这是我采写《藏书小木马运往美国》和《篁村苗木远销香港》两篇小文的一点粗浅体会。一九八三年年底,我家请了本乡的三个木匠来做家具。一天晚上,一个木匠谈到政策放宽以后,他们村里的家庭车木传统副业日益兴盛之事,接着扯到本村车木工艺制品厂的情况,说他的弟弟是厂里的车木师傅,眼下正在日夜加班,生产一种  相似文献   

19.
用字要恰当     
从前有位老夫子,写文章好用‘而’字,他的徒弟专爱模仿他,可又用得很不恰当。老夫子便在卷子后面批道:‘应而而不而,不应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后来有个人看了,笑道:‘而字好比钉耙,用得恰当可以松土插秧,用得不  相似文献   

20.
匠人与大师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