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揖匆匆走了,清凉山的老战友又一个凋谢了! 听到王揖病危,我同范敬宜同志赶到医院病房时,他已不认识我们,也不认识他的亲人了。他的女儿肖梅告诉我们,他爸爸还有些知觉时,要了一枝笔,一张纸,在纸上歪歪扭扭画了一串认不清的字,能比较清楚辨认出的只有两个字:“中心”。记协的同志和他的亲人都知道是指“新闻中心”。这是王揖发病以前,一直奔波忙碌想为新闻界办的一件好事,这也是他离开人间以前最后的工作交代。故人远去,往事涌来。 1942年春天,陕甘宁边区最困难的时期尚未过去,我从绥德《抗战报》调到刚刚改版的延安《解放日报》,同王揖住在清凉山的一个窑洞里。我们躺在木板床上,常赏谈到深夜。象许多四川人一样,王揖爽直健谈,相处不久,他的身世、情趣和追求,就统统倾露出来了。  相似文献   

2.
这篇文章是王揖同志8月末交本刊的。当这期刊物即将付印的时候,突然传来他于9月22日晚八时三十分不幸逝世的噩耗。此文竟成了他的遗作。王揖同志系四川阆中人,终年六十七岁,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新中华报、延安解放日报编辑,东北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副社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宣部新闻局局长,全国记协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王揖同志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王揖同志是我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为党的新闻事业鞠躬尽瘁。对于他的逝世,我们表示深切哀悼。  相似文献   

3.
这篇文章是王揖同志8月末交本刊的。当这期刊物即将付印的时候,突然传来他于9月22日晚八时三十分不幸逝世的噩耗。此文竟成了他的遗作。王揖同志系四川阆中人,终年六十七岁,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新中华报、延安解放日报编辑,东北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副社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宣部新闻局局长,全国记协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王揖同志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王揖同志是我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为党的新闻事业鞠躬尽瘁。对于他的逝世,我们表示深切哀悼。  相似文献   

4.
在同辈人中间,大家几乎都对王揖同志有个共同的印象:他精力充沛,身强体壮。我万万没有料到,竟会突然收到他去世的消息。他走得太早了.太出乎同志们的意外了。 9月20日,我从外地回来.一进家门,就看见桌上放张字条说北京来电话.告知王揖同志病危。我简直不相信这张字条,以为电话中听错名字:误记下来。于是,我急忙给王揖同志的老伴陈振翟同志写信,给北京我们共同的老朋友写信,打听他的究竟。不料,9月24日又得到了更坏的消息:王揖同志已于9月22日逝世了。信中并说,在他病倒之前,正在为筹  相似文献   

5.
在同辈人中间,大家几乎都对王揖同志有个共同的印象:他精力充沛,身强体壮。我万万没有料到,竟会突然收到他去世的消息。他走得太早了.太出乎同志们的意外了。9月20日,我从外地回来,一进家门,就看见桌上放张字条说北京来电话,告知王揖同志病危。我简直不相信这张字条,以为电话中听错名字,误记下来。于是,我急忙给王揖同  相似文献   

6.
原中国记协常务副主席王揖同志生前曾致力于延安《解放日报》的研究,此文是他逝世前几天(即1986年9月初)修改定稿的。显然,他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为当前的新闻改革提供一些历史经验的借鉴和参考。我们特向读者推荐。  相似文献   

7.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可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  相似文献   

8.
悼王揖     
九月下旬,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我因公出差哈尔滨。一天下午正在参加会议,一位记协工作人员神色惊慌地走进会议室,来到我跟前,把声音压得很低,急促地说:“北京来电话,说王揖同志病危,要你提前返回北京,准备给他料  相似文献   

9.
衷心的感谢     
《新闻研究资料》创刊至今已整整五年了。新闻界的前辈张友渔、萨空了、赵超构、石西民、王揖、顾执中、王中、陆诒、王文彬等同志为此写来了祝贺信文,并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和希望,这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我们以《祝贺与希望》  相似文献   

10.
读书与藏书     
一个人如果被一本书吸引住,开始去认识作者、去理解他,与书产生一种亲密的关系,这时,书才对他产生真正的影响,他自然想保有这本书。 每一张印了字的纸都代表一种价值,所有的印刷品都源于精神工作,应该得到尊重,这种看法在我们这儿已经过时了。现在,无论在大海之滨或荒山之上很难再找到一个不在印刷品泛滥之灾中灭顶的人。  相似文献   

11.
清样和信,依然放在桌上,我在等待,在希望,但终究没有能够发出去。下午,最坏的消息来了:“王揖同志已在22日逝世。”我的心陡然往下一沉,可还是不敢相信。这位在党的新闻战线上奋斗了近五十年的老战士,就这样突然离去了么?几天以前,我还去采访了他,那热烈的谈话,朗朗的笑声,还在我脑际里萦回。问他近来的起居,他不肯讲,只谈他最关心的事——新闻改革。未了,才淡淡说了一句:“脑供血不足,经常头晕。”那天下午,我二点到他的办公室,以为太早,没想到他正在工作。“您没有午休?”“没有”,他递过来  相似文献   

12.
艾琦 《中国档案》2005,(4):67-68
在 北 京 市 档 案 馆 保 存 的 浩 如 烟 海 的 档 案 中 有 大 量刑事 司 法审 判案 件 。其 中,既 有有 着 重 大 政治 影 响 的 审判华 北 汉奸 王揖 唐 、王 克敏 、金 璧 辉等 罪 行 的 案件 ,也 有诸 如 审 判 “神 偷 ”燕 子 李 三 这 一 类 被 当 时 市 井 大 众 所  相似文献   

13.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叫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日报》在1942年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他很高兴地告诉我,总算把他在延安工作期间这两件大事写出来了。还有一次是同我谈到筹建新闻中心大楼的问题。他当时很乐观地告诉我,新闻大楼的修建方案已经经国务院和书记处的同志批准了,已经送到北京市政府去了,很快北京市政府就要开会把这个事情敲定了。这两次谈话他心情很愉快、很开朗,回想起来,情景宛如昨日。想不到这竟是我们的诀别谈话,而他的两篇文章竟是最后遗作,那个新闻中心大楼也成了他未竟的遗愿!我知道他犯病人医院是在他入院以后的第二天,  相似文献   

14.
黄朝栋,这个只读过一年初中的中年汉子,1959年从湖北支边来到新疆八一钢铁厂时才16岁,1965年他开始搞宣传工作。别的不说,他那近2000度的厚厚的近视镜片就够受的。看书写稿,鼻尖几乎戳到纸上,同志们取笑他:“我们老黄的文稿都是用鼻子嗅出来的!”别看老黄眼不好使,耳朵可灵。哪里创了高产,哪里有了革新,他都能迅速捕捉到。一次,他用“新闻的耳朵”听到钢  相似文献   

15.
秋色连波,红叶满山。一个雁叫霜天的日子,杨玉辰同志找上门来,说他的新作《石翼书屋杂笔》即将付梓,要我为之作序。相识相交近30年,却之不恭,便不顾年老视力剧减,握笔展纸,写一点对杨玉辰人品作品的认识和感想。(一)玉辰同志出身于贫寒之家,“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正是他童年时家境的写照。读了他的作品《一条破棉裤》和《一条旧秋裤》,我才得知,直到读大学,他过的都是“穷居衣单薄,肠中常苦饥”的日子。他出生在河北平原的一个穷村庄。他的哥哥成婚时,女方只向他家要了一口袋红薯干就算定了亲。结婚时,他哥…  相似文献   

16.
认识老大苏秋萍已经20年了。刚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是广告圈的前辈,华文广告界的领袖人物。我们都叫他Peter Soh.老板请他来给公司做创意顾问,领导我们做奥迪专案,那个时候,我倒觉得他更像很有点背景的黑道老大,气场极强。但是一说起奥迪创意要怎么做时,他是又准又狠又张扬。原来,他的黑道是在创意,同时把策略都一起霸走。我看到一种做创意的自信。他说什么,做什么,客户就会买单什么。当时是羡慕不妒忌也不恨,就觉得他赚钱很容易,就写几个标题,一点文案和最后的提案,  相似文献   

17.
“无纸社会”的再思考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家F.W.Lancaster曾预言“无纸社会”即将到来。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他的预言正在一步变为现实。对此他并没有沾沾有喜,而是对“无纸社会”进行了更深入的理性的思考,提出牢记公共服务的宗旨、关注读者需求、热情为读者服务是我们职业永恒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曾看到这样一幅漫画:两个干部模样的人,各拿一张纸,作向上级汇报成绩状,一个人的纸上写着:“五年内消灭老鼠10万只”,另一个的纸上写着:“五年内没有发现一只老鼠”。这幅漫画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启发我想了许多问题,也不由地联想到电视片拍摄的种种。我们电视工作中常碰到一些矛盾现象,明明我们是在报道成果,拍出来之后,受众得到的却是相反的印象。例如《江海潮》栏目里报道一位德国记者到我国农民家中访问。这位农民叫吴志强,是个富裕广。为了说明他富有的程度,报道中举例说:“儿于结婚先酒席就连吃三天,每天40桌,他去8…  相似文献   

19.
体验经济席卷全球,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和我们的生活、关于报纸,我们已经有“新闻纸”、“实用纸”、“观点纸”等多种界定,在体验经济时代,还要高度重视:新闻纸也是“体验纸”!读者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他需要新闻信息帮他理性决策,也需要纸上体验身外的世界、报纸创造体验有相互联系的三层。  相似文献   

20.
沈尹默的字     
沈尹默从幼爱学字,十五岁时已为人写扇面。他二十五岁时,在杭州遇见一位安徽朋友,对他说:“我昨天在刘三家里看到你的诗,诗很好,字其则俗在骨。”直率、尖锐的批评,使沈尹默感到火辣辣的,但他既不反感,也不气馁,而是用更加刻苦的“学”和“练”来做回答。他每日取一刀尺八纸,用羊毫蘸着淡墨,临写汉碑,一纸一字,等墨干后翻转来再写。如是者二三年。临写汉碑后,又临北魏造象。及至觉得腕底有力,再开始学写行草。1933年,他在上海举行个人书法作品展览,获得成功。他感到高兴,但未为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