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殷芳清 《语文知识》2002,(11):49-49,F004
1.于谦14岁赴杭州应试,主考官叫虞谦,考前点名点到了于谦,但他不敢应答。主考官明白了个中缘由,便出了上联试其才华,于谦从容的对了下联。对联是: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  相似文献   

2.
楹联欣赏     
明代文人李梦阳督学于江西,发现有一个举子与自己同名同姓,他就当众出上联考一考这位同名举子。上联是: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那位举子略加思索答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这副对联以四个人名相对,工整协调已属难得,更令人称奇的是古人姓名的言外之意也用得非常妥贴:相如即相同,无忌就是“没有忌讳”。两人都巧用人名奏出弦外之音,巧妙含蓄而态度明确,让人叹服。楹联欣赏@高山  相似文献   

3.
《石灰吟》选自明代诗人于谦的《于肃愍公集》。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成祖永乐十九年进士,历任山西、河南、江西等地巡抚。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同情广大劳动人民,兴利除弊,深得群众爱戴。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了“士木之变”,明军丧师五十余万,英宗被俘,蒙古瓦刺部军进逼北京。在这危急存亡之秋,于谦坚决主战,领导京师人民打退了瓦刺的军队,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但英宗还朝复位后,以“大逆不道,迎立补藩”的罪名将他杀害。著作有《于肃愍公集》。  相似文献   

4.
作为明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于谦的悲剧性结局一直令人关注。这出悲剧有其形成的必然性。首先,于谦无意中被牵进明皇室内部太后、英宗、景帝之间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中难以自解。其次,于谦才华横溢、功高盖世且又品格高洁,难免遭人忌恨。此外,他本人性格中又确实存在一些重大的缺陷,如刚烈有余,婉转不足;恃才傲物、刚愎自用等,人为地将一些同僚推向对立面,使自己孤立起来,最终酿成了这出人间悲剧。  相似文献   

5.
分析杭州"老字号"品牌翻译现状,总结其英译存在的问题。基于命名取向性将"老字号"分为人名、地域、审美、文化、人名+文化五类,并对不同取向的"老字号"品牌名翻译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提起明代的政治家、军事家于谦 ,人们往往会想到他那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 ,要留清白在人间。”从这首《石灰吟》来看 ,于谦很善于以诗咏物言志 ,既把所咏之物表现得生动形象 ,又能很好地体现自我的人生精神。他的《咏煤炭》也是这种风格。《咏煤炭》是一首煤炭的颂歌。于谦以“凿开混沌见乌金”直接入题 ,那蕴藏着光和热 ,饱含着温暖的煤炭从大地中被挖掘出来 ,其存在的意义何在呢 ?于谦说得很生动 :身为“爝火”的煤炭虽小 ,但它点燃后带给人们的温暖 ,让人感受到似乎是浩浩的春意重…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中人名通常具有一定的隐含意义。《红楼梦》中的人名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或暗示人物个性特征,或预示人物未来的结局命运,或本身具有一定的寓意。所以在《红楼梦》英译中,人名翻译的策略选择十分重要。霍克斯作为为林黛玉"正名"的第一人,对于人名的翻译,具有自己的特色,很好地向目标语读者传递了文化信息及其中的隐含意义,进而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原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一于谦(1398—1457),明代浙江钱塘县(今杭州)人。幼年勤学,十五岁就考取了秀才。他很仰慕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为人,书斋里曾悬挂文天祥的画像,他在“画赞诗”里写有“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死,弗苟而全”等辞句,反映出他在年轻时就把自己品德修养的水平,指向祖国历史上第一流英烈人物。这时候于谦还曾写下《石灰吟》和《詠煤炭》等诗。用隐喻的手法来寄托他的雄心壮志。如他在《石灰吟》里写道:  相似文献   

9.
数万卷的敦煌写本保存了丰富的人名资源,其中人名中带"奴"字现象十分突出。对于这种带"奴"字的人名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它在人名中的位置以及它前面的字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确实是一种丑名或贱名;二是反映了敦煌地区人民虔诚的信仰;三是"奴"字用于人名,更多的是一种词缀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自从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一书的《岳武穆遗文》一篇中对《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提出质疑之后,疑者渐众,一般有三种怀疑:岳飞说,王越说和于谦说。此文通过考证史料,结合岳飞、王越、于谦的自身经历,认为此词的作者应为岳飞无疑。在论析过程中,进一步指出了其他观点的论证不周和失之严谨,以期与持"王越说"和"于谦说"者商榷。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有趣,有意义的人名,作者充分利用构词法的特点,或运用同音异义词或双关语,使作品中的人名具有幽默感或象征意义.萨克雷的《名利场》里有不少这种具有讽刺意义或象征人物个性的人名,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这些人物以及整部作品,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幽默、辛辣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2.
中华书局出版了标点本廿四史之后,为便于读者查找标点本二十四史收有专传或专载人物的资料,编辑出版了《二十四史人名索引》,较好地解决了在二十四史中查找人物资料的困难(查建国前开明书店出版的《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和梁启雄编的《二十四史传目引得》也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但不如查中华书局本便捷。中华本有两个优点:一是注明资料在标点本中的页数,二是订正了前二书中的若干误置)。但是,中华书局《二十四史人名索引》是一部总索引,只能解决二十四史中有传人物的资料出  相似文献   

13.
(一)戴胄,字玄胤,湘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①明强,善簿最②.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直,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著: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③者,  相似文献   

14.
@的由来     
Internet出现之前,“@”在英文中有两种意思,即“在”和“单价”。美国一位电脑工程师汤林森赋予了“@”新意。1971年他奉美国国防部的命令寻找一种电子信箱地址的表现格式,他选中了这个在人名中绝不会出现的“@”,并取其前一种含义,这样可以简洁明了地传达某人在某地的信息。于是“@”被广泛应用在计算机网络中。汤林森设计的电子格式为:人名代码 @ 电脑主机或公司代码 电脑主机所属机构的性质代码 两个字母表示的国家代码。这就是我们所用的e-m ail地址的格式,其中“@”将用户名和电脑地址分开,便于电子邮件能通过网络准确无误地传递。@…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谈汉语人名的标注与拼写问题,也就是把汉语人名的标注与拼写这二者结合起来考虑,而不只是简单地谈汉语人名的词性标注或汉语人名的拼写.下面先谈汉语人名的标注问题,然后谈汉语人名的拼写问题.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有不少人们熟悉的人名,一提起他们,就会使人清楚的联想到某些情景,起到以古比今的作用。每个人名都有一段历史或神话故事,只有了解了这些掌故,才能真正体会到比喻的妙处,下面试举几例: 弱点Achiues是相传希腊史诗中一位英雄,此人浑身刀枪不入,故每战比胜。但幼时其母将他浸入神河中,用手提着脚跟,所以脚跟部分是他唯一受伤的地方。最后被敌人一箭射中脚跟而丧命。现  相似文献   

17.
于谦是郭德纲的搭档,郭德纲的大红大紫,使得于谦也一夜成名。对于名利,于谦看得很淡,但他觉得自己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找了个好妻子。而小他10岁的妻子,则是他用机智“改造”出来的。说起自己的妻子白慧明,于谦的脸上笑开了花。  相似文献   

18.
古今名人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所做的若干自喻,或寄托远大理想,或注重道德修养,或体现献身精神,或抒发内心情感……这些自喻,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永远铭记。马克思——狮子:“你把我看作蚂蚁,但是有一天我会成为狮子。”恩格斯——山泉:“一股汹涌的泉流,呼啸着独自奔出山谷,我也将和这股山泉一样,给自己开辟一条道路。”曹操——老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于谦——石灰:“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相似文献   

19.
留心初考、高考等大型综合性考试,常会发现作文中有这么一条明文规定:不允许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其言外之意是要求考生用虚拟的人名、地名、校名来代替。 考生的应付办法常常是:随便起个名字或者干脆用字母符号代替,或者将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来个“改头换面”。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有。下面就如何巧立人名谈谈我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景杰 《海外英语》2011,(9):214-215,219
作家给人物命名从来不是随心所欲,人物命名通常隐含深层寓意,红楼梦人名不仅寓意深刻,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信息,两个译本的人名翻译也各有千秋。从翻译美学角度着手,以红楼梦中隐喻人名为审美客体,可以对原文中人名的美学价值和译本中的美学信息加以分析。通过对译本采用的翻译策略作一分类,并分析在还原原文美感方面的得失之处,可知在隐喻人名翻译中,只有充分体会原文美感并对其进行还原或补偿,才能在译文中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的韵味,达到神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