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阮璞先生与美术史论结缘,应从他1936年就读国立北平艺专时算起.那时他在该校绘画系主修油画专业,学校在第一学年便开设中、外美术史两门大课,中国美术史由著名美学家、书画鉴藏家邓以蛰先生担任.邓老师娓娓动听、深浅适度的讲解令阮先生极感兴趣,听课一年的结果,他决心把美术史定为自己的第二主修专业.另一位对阮先生的学术道路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当代以专治美术史论卓著声名的学者滕固.抗战爆发后,北平艺专与杭州艺专合并组建为国立艺专,前来出任第一任校长的正是滕固先生.  相似文献   

2.
黄宾虹先生是中国现代国画大师,中国现代美术史学的创始人之一。在画技上,他的"五笔七墨"独步画坛;在美术史学上,他所编辑的《美术丛书》对美术史的研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自清末以来,梁启超所倡导的"新史学"成为中国学者不懈追求的目标,而史学界不断趋新的有益探索,都为美术史的写作提供了有益指导,主要体现在美术写作体例、美术史观和美术史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在梁启超及其所倡导的新史学影响下,民国时期中国的美术史书籍的写作与研究具有体系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对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术史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号称拍卖风向标的嘉德秋拍,2013年多了两大看点:一是首次拍卖楠书房金丝楠木作品,二是设立了王世襄先生旧藏专场。王世襄生前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他不但爱玩,玩的东西也五花八门,又多又杂。但他玩得认真,舍得花钱,舍得花时间,最后玩成了诗词家、书法家、火绘家、驯鹰家、烹饪家、美食家、美术史家、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是美术史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文章在遵循美术史学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吸取出版学、传播学和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的发展阶段、地位、作用,揭示其开放的学术精神和包容的编辑思想等特征。对于填补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和近现代专业学科出版史研究的空白点,为当前美术期刊编辑工作提供历史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提到当代的宣传画,不能不提到哈琼文。他曾是军旅画家,随志愿军到过朝鲜战场;后转业到地方从事专业创作,画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两度被评为全国优秀宣传画家。在宣传画界颇具影响的张安朴先生曾说:"哈琼文是中国宣传画的领军人物,是国家级的专家,要上美术史的。"提到当代的美术史,不能不提到《毛主席万  相似文献   

7.
卢虎 《出版参考》2010,(5):38-39
曾经有人问我:“在齐白石长达百年的人生经历中,他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衰年变法!”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没有衰年变法,就没有艺术巨匠齐白石;没有了齐白石,也就没有了我们今天谈论的齐白石的艺术;没有了齐白石的艺术,中国近代美术史必将改写。可见齐白石衰年变法之重要。  相似文献   

8.
长者的风范     
古人说 ,转益多师是吾师。我从青年到中年 ,一直在太原 ,虽然也注意向周围的人们学习 ,但真正遇到高人 ,还是前几年定居北京以后。在北京 ,我认识了一些饱经风霜的老一代知识分子 ,从他们身上感到了一种大家风范 ,无论做人做文 ,都受到很多教益。1995年底 ,我认识了李锐先生。当时 ,《东方》杂志要搞一组关于顾准和《顾准文集》的专题 ,副主编朱正琳来电话 ,咨询找谁组稿合适。我在一次会上听柳萌先生发言 ,提到李锐向他推荐《顾准文集》 ,于是想到找李锐先生组稿 ,这样认识了李锐先生。李老一生饱经风霜 ,年逾八旬 ,仍然精神抖擞。我很…  相似文献   

9.
一画成名,《父亲》带来的冲击与变化令他始料未及。却也似冥冥中的宿命,要他从此背负一生26年前,油画《父亲》横空出世,在社会上瞬间引起的爆炸反响,使它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美术史,甚至艺术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将那个阶段的中国美术托  相似文献   

10.
苏醒 《编辑学刊》2024,(1):86-91
近年来,美术史著作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与读者的喜爱,美术类出版社亦将此类选题作为重要板块。文章旨在探讨此类选题的策划构想及编辑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首先分析有关20世纪中国美术史著作的状况与局限,结合上海书画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海外学者撰述的美术史书籍,探讨此类选题开发的策划构想。其次从具体书籍的编辑出发,分析此类书籍在文本编辑、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最后,则从美术史的特殊性出发,阐述图像对书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年在中国的美术史中并不被待见的一批当代艺术家,以“主流”的姿态纷纷进入大众视野,似乎表明中国当代艺术正逐渐被中国主流价值观接纳。  相似文献   

12.
段维 《出版科学》2002,(1):75-76
李会滨先生主编的《社会主义:20世纪的回顾与前瞻》一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以下简称《回顾与前瞻》),荣获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这无论是对作者还是对出版社来讲,都是一件值得可喜可贺的事情。先生的弟子和弟子的弟子,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向他表示祝贺,我却在获奖之后连一次贺喜的电话都未打过,原因很简单,我了解会滨先生为人处世保持低调的原则,不喜欢场面上的喧哗与张扬。  相似文献   

13.
宗璞 《全国新书目》2010,(11):50-51
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于1990年去世,如今已渐行渐远,但他对中国哲学的非凡建树、谨严的治学精神、执着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却是后代学人常说常新的话题。他的女儿宗璞年逾八十,不辞劳累,集结旧作新章,玉成此书,以告诉读者一位真实的冯友兰先生。本文摘自该书。  相似文献   

14.
杨宪益先生走了。许多人都称颂和怀念他在翻译领域所做的卓越贡献,赞誉他翻译了整个中国。对这些评价,杨宪益自然当之无愧。不过,从我与他近三十年的交往,我觉得,他博学多才,兴趣极广,在翻译  相似文献   

15.
刘征 《湖北档案》2003,(6):30-31
老校长赵之一其实并不是学教育的,1944年她考上当时在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主修专业是法律。2年后随学校迁回到南京,在大四的同学中有位名叫陈秀云的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女儿,从此就和学前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次,她去陈家玩的时候,了解到幼儿教育,这引起了她极大的好奇心,一下子问了陈鹤琴先生很多问题。后来她又参观了南京的鼓楼幼儿园,看到在里面快乐地玩耍的孩子们,心中感触道:“这些  相似文献   

16.
王淼 《云南档案》2011,(5):18-22
单士元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知识分子中的老实人。老老实实治学,老老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待人,老老实实做人。半个多世纪来,他是这样走过来的。他常说:“我半个多世纪都在故宫。”他又常说:“故宫博物院的院龄,就是我的工龄。”实际上,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925年10月成立前的10个月,他就已在故宫工作了。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在发展中国教育化事业中勋劳卓。而他的思想基础。就奠定于他的读书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8.
《全国新书目》2021,(3):92-92
郑岩考古与美术史学者,原山东省博物馆副馆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博物馆工作期间零距离接触文物,感受文物的重量、质感、味道。主要作品包括《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逝者的面具》《看见美好》等。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代最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吴冠中先生不仅在绘画创作和艺术理论上影响深远,而且树立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一座丰碑。他的作品曾在大英博物馆、巴黎赛纽齐博物馆、美国底特律博物馆等世界级艺术殿堂展出,他的画作在苏富比、嘉士德等国际大拍卖行拍出天价。刚刚揭晓的“2008胡润当代艺术榜”,吴冠中先生以去年公开拍卖作品的总成交额达3.7亿元名列榜首。有评价称,吴冠中是21世纪中国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20.
《八大山人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由江西美术出版社于2000年底出版以来,在国内外美术史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时隔一年后,这部举全社之力、甚至是海内外美术界之力的《全集》获得了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在八大山人诞辰380周年之际,回想编辑出版《全集》的经历,感慨良多。我们因为能够参与编辑出版这样一部集“天地之大美”,显“奇迹”、“天才”、“独化”之本色的《全集》而感到特别荣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