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元曲里几个单字的读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刻",<中原音韵>错收;"咽(銛)揉摸"等字,除<中原音韵>所收外,还有一个读音,且对应的意义也与之不同,<中原音韵>失收;"阁他谋"等字,又音性质类似于今天的文白异读.  相似文献   

2.
本丈对<中原音韵>本身的语言材料进行了穷尽式的研究,从实证的角度,通过<中原音韵>对知庄章三系分合的研究成果证明了<中原音韵>知庄章应为三系二分.  相似文献   

3.
<董解元西厢记>的一些语音现象正处于向<中原音韵>过渡的状态,很多语言事实与<广韵>相比较更接近<中原音韵>.可以说,<董解元西厢记>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的实际语言状况,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北方话语音提供了颇有价值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9,(1):96-99
明刻本《盛明杂剧》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南方士大夫群体的杂剧创作水平与用韵水准。全书基本上以《中原音韵》音系为用韵标准,但因创作地域、作者以及受众的整体"南化",难免受到方音与古音残留的影响,总体呈现出南北混合音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元代吉安籍文人古体诗用韵的韵尾和韵母反映出元代吉安方音的发展演变与中原官话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m韵尾的地位已经动摇。接近或已经消失,-n、-η两个韵尾呈独立的状态。入声韵尾有可能完全消失,-p尾已经完全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t尾已向-k尾靠拢。宋元时期吉安地区接纳大批移民,中原官话对吉安方音的影响很大。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吉安方音与《中原音韵》的关系。对现今吉安方音形成规律的探索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敦煌唐写本<文选音>残卷自鸣沙石室出土以来,立即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学者们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作者的考订上,仅周祖谟先生的<论文选音残卷之作者及其方音>(<问学集>)一文涉及音切的研究.张金泉、许建平两位先生的<敦煌音义汇考>(以下简称<汇考>)收录了<文选音>残卷的音切,并对其进行了校对,但亦有可待商榷之处.至于用传世的各种<文选>注本的音切与之比勘并作深入细致的研究者,迄今为止尚复阙如.本文从音韵学的角度入手,以刻本<文选>、<六臣注文选>、<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保存的<音决>与之比勘,既以敦煌本纠正传世刻本的错讹,又以传世刻本订敦煌本之误,同时亦以对张金泉、许建平两位先生的<汇考>进行纠补.  相似文献   

7.
<乾县志>"方音方言"章明显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将乾县方音在与普通话的简单对照中一笔带过,记音缺乏专业规范,而且结论失误颇多;二是古语溯源或方言记述时,蔽于方音而存在着本字误考或释义有失偏颇的现象.对此探讨,以期为第二轮<乾县志>编修提供借鉴,以便更好发挥其地域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余瑾 《现代语文》2005,(1):43-43
语言规范化对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一直是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孔子所执皆雅言也"到秦始皇的"书同文",从<尔雅><方言>到切韵系韵书、<中原音韵>及<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产生,从隋唐科举制度的文字格式规范到<广韵>编制,从民国的<注音字母方案>、白话文运动到解放后的对汉语规范化问题的诸多决策都体现了这一点.时至今日,语言文字在社会文化发展、科技进步中的作用愈益显示,汉语规范化问题本应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来专家呼吁,社会努力,但推动力不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语音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中原音韵》音系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可以代表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水平。迄今为止,尚有一些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最后达成共识。本文对目前在《中原音韵》研究上存在争议的音系基础和入派三声问题进行梳理与述评。  相似文献   

10.
《中原音韵》是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撰的一部曲韵韵书,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戏曲创作与研究有重要意义,对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中古的韵书《广韵》中,"倩"字有去声霰韵仓甸切和去声劲韵七政切两读。但是在《中原音韵》中,"倩"只见于庚青韵去声,与读去声的"请"同音。事实上,"倩"字在《中原音韵》中还应见于先天韵去声,与读去声的"谴牵"同音。这一读音,从《中原音韵》的内部证据、元曲押韵用例以及与《中原音韵》同时代的韵书中均可找到证明。由此可以认为,"倩"字在《中原音韵》中没有先天韵去声一读,当为周德清的漏收所致。  相似文献   

11.
《中原音韵》是汉语语音史上重要的一部韵书,对于汉语语音研究有重要价值。学术界对《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问题分歧很大。本文通过对古入声字在《中原音韵》、现代洛阳方言以及普通话中的声调比较分析,得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正是当时的大都话也就是现在的北京音系。  相似文献   

12.
杨雄<方言>"袜"字下郭璞所出音注为"于果反",吴承仕、周祖谟、华学诚等先生并以"于"为"乎"之误字,而谓"于果反"当作"乎果反".<经典释文>、<篆隶万象名义>等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匣"、"于"两纽互切的音韵资料证明,郭璞为杨雄<方言>"袜"字所注的反切本来就是"于果反"而非"乎果反".是"袜"音"于果反"不误.  相似文献   

13.
马重奇教授新作<清代三种漳州十五音韵书研究>新近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推出,令人高兴.<清代三种漳州十五音韵书研究>是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又是国家教育部"九五"人文基金项目,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马教授是方言学家、音韵学家,又是漳州人,选择<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增补汇音>、<渡江书十五音>作韵书比较学的研究,真是非常合适而又得心应手的.  相似文献   

14.
刘莉 《考试周刊》2013,(47):27-29
《中原音韵》的基础音系一直都是学界关注并存在争论的问题,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原音韵》之"中原"不是指元朝大都,而是元代初期以开封话为代表的河南话音系,这个论断可以从历史沿革、早期元曲的创作、音系对比等角度寻找论据。  相似文献   

15.
李定广先生回护旧说,认为拙文<正诠>释"博徒"、"四异"为"褒美之词","观点虽新却失真","属断章取义的曲解",并认为刘勰在<楚辞>的评价上"存在深刻的矛盾".笔者立足于<辩骚篇>文本的精细解读,反省自己,参酌时贤,据理商榷,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论定"博徒"、"四异"仍是"褒词".刘勰将"博徒"与"英杰"对喻<楚辞>,正好体现了<楚辞>"四同"、"四异"思想与艺术的审美特征.此乃刘勰理想的创作原则与境界.故刘勰力荐<楚辞>为后世诗赋创作之典范.<辨骚篇>"博徒"、"四异"终究是"褒词".  相似文献   

16.
《笔生花》韵脚字按照押韵情况分作14部:阳声韵包括东钟、庚青、真文、山咸、江阳5部;阴声韵衣齐、灰堆、支思、皆来、鱼模、歌戈、萧豪、家麻、尤侯9部.将此分部与北京话“十三辙”相比,发现邱心如所标榜的“国音”,仍掩盖不了其江淮方音特点.通过与《中原音韵》及今北京音比较,认为清末的淮安方言与今天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杜福磊 《河南教育》2007,(10):53-55
一、从中原诗坛悄然走来在中原诗坛上,近年来悄然走来的高治军先生,以其创作<我手写我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版)和<沐春踏歌行>(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版)两部诗集共460余首诗词的文学实绩,成为近期一位颇为引人注目的青年诗人.  相似文献   

18.
论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求同存异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但因其学科的边缘化特征使得其专业定位具有模糊性,学生"亦艺亦工",教学上不免也"左右为难",其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就一直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曾有工业设计师说机械工程师让他们"爱恨交加",其实,在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也是"爱恨交加",其爱其恨都源于"工科"和"艺术"这对矛盾.本文提出一种求同存异的教学策略,即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坚持"工科教育"之同,包容"艺术倾向"之异,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使<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全局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90年,当萧士栋先生逝世一周年时,我们编辑出版了选集性的<萧士栋语文教育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9月出版);2009年,当他廿年忌辰暨八十诞辰之际,我们又编辑出版全集性的<萧士栋文集>和<捧着一颗心来--忆萧士栋先生>三卷本(中州古籍出版社4月出版).这不但是亲朋戚友对仙去英灵的缅怀追念,而且是学界同仁对先贤业绩的继承发展,更是中原人民对文化名流的彰显弘扬.  相似文献   

20.
冯惟敏北曲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坤 《现代语文》2009,(8):141-144
本文通过对冯惟敏731首北曲的押韵字进行归纳,发现和元代相比,明代晚期的语音已有了一系列的变化,表现在<中原音韵>的寒山、先天、桓欢、廉纤四部已经合并,齐微部中开口与合口字有分化的倾向等.研究表明北曲的用韵对于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