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翻译中较棘手的问题便是修辞的翻译,文学翻译既要遵守"忠实于原文"又要结合译入语巧妙进行再创造。在这双重要求下译者到底如何处理修辞翻译的问题值得思考。从汉文学作品蒙译例句的分析中,可发现译者要结合保留原文的审美形式,通过向译入语文化的倾斜、译入语的再次加工等是实现文学作品修辞翻译再现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译入语语境是原语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移植到译语以后新的生存环境。译入语语境对翻译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其具体表现为对原语语言和文化信息的阻塞和过滤,导致翻译中不可译现象、文化信息丢失、文化信息调整等现象的产生。正是译入语语境对翻译的这些制约作用.导致了各种翻译技巧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翻译视野下的习语异化翻译.即根据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系统间存在的差异,以及习语所在的具体语境,最大限度实现译入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以及译文读者与源语读者在接受反应上一致.也就是译入语读者在读完译文后会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有效传递文化信息.使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习语异化翻译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陈颖 《培训与研究》2009,26(1):125-127
思维是翻译活动的根本基础。从思维的民族性入手,对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和语言表达形式的对比,可揭示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因此,在翻译中必须采取调整手段,使之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5.
从英汉思维差异看英汉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是翻译活动的根本基础。从思维的民族性入手,对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和语言表达形式的对比,可揭示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因此,在翻译中必须采取调整手段,使之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6.
在音韵、词汇与修辞、意蕴三个层面上分析格律诗英译中的翻译和变通问题。翻译诗歌要尽可能保留原诗的音韵之美,格律诗中的平仄押韵等与英诗的音步韵格之间存在可译性,因此应在不损原意的基础上表现出原诗的音韵之美;中国诗歌的用词、文法和修辞要有适当的译入语与之对应;上乘的译品能再现原作的意蕴。作者提出论点并结合大量翻译实例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用乙语言来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是翻译。翻译研究关注的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对原文意义的重构。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得源语和目标语在表达意义、思想方向、情感功能、写作风格等各方面尽可能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博士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这一翻译理论着重强调源语与目标语的吻合度和相似性,对翻译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可以来评析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汉译本《话语与译者》第五章的失误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理论专著翻译实践,并且可以用于检验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8.
具象-抽象-具象:翻译的一个心理路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认知转换过程.首先,译者识别语码,解开语码中所包含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语码,得到的是语码所表达的具体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然而,翻译是将这些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传达到另外一种语言去.由于原语和译入语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和认知系统,很多情况下都无法直接将原语中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直接传达到译入语中.这时,就必须要有一个转换过程,就是要将原语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抽象,使其概念化(conceptualized),再从译入语中寻找能够表达该概念的形象语言信息.这就是一个抽象和具体化(具象化)的过程.翻译不是翻译个别词语,而是在对整个语句或句群意义的抽象基础之上的重新表达.这个抽象的过程就是打破原语结构桎梏的一个过程,到了这一步,译者才有可能在译入语中施展自己的手脚,才有自由创造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英汉思维方式比较与语言翻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思维是翻译活动的根本基础。然而,在以往的翻译研究探讨中,我们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多从传统的语言学角度出发,对思维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却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从思维的共性和特性入手,对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和语言表达形式的对比,可揭示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因此,在翻译中必须采取调整手段,使之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0.
人类思维和思想感情的共同性构成了世界上各种语言的相融性和相似性,从而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而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语言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又往往造成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在英汉翻译中,可译性限度主要表现在修辞手法上。文章从音律节奏、词汇修辞和修辞格三个方面分析英语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的产生原因及主要表现形式,探讨翻译中降低可译性限度的有效补偿策略以期有效提高译文的质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艺术就在于要让译保留原的风格,做好翻译工作需要在认识风格的同时,具有表现风格的能力。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修辞层面、语域层面、篇章层面入手,把握原作风格,使译与原风格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
成语是语言的特殊组成部分,从内容方面而言是可译的.如果能同时在译入语中保持源语成语的形式和内容,则是理想的翻译.否则,可以牺牲成语的形式而翻译其内容.直译法、意译法、直意译结合法、借代法、减译法、增译法、解释法是七种常用的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其中以直译法最为重要,它能够在译入语中保留汉语成语的民族色彩、语言形象和修辞特征.  相似文献   

13.
译创不同于传统翻译,它要求在翻译的基础上按照目标语受众的逻辑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的风格和意义。商标译创可以有效克服制约信息传递的文化障碍,帮助企业成功实现产品输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丽江旅游景区的英文公示语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景区内公示语现存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为导向,将原文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反应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景区公示语翻译实践中,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增译、减译、仿译和意译翻译策略,能够使译文完整准确的传达原文的信息,同时也更符合目的语中读者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该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提高译文质量,还可以广泛运用于翻译研究与培训,对于培养旅游方面的外语人才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跨化交际形式;在翻译过程中,译必须具有跨化意识,跨越译入语与译出语化间差异的障碍,实现语言的转换与化信息的传递。本从化差异的角度对英汉词、习语和句法三方面作了粗略的比较,从而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以语言文化对比为主纲的翻译教学法,主张通过的语与译语在语言、文化差异上的对比,使学生对两语语言文化差异心中有数,进入语言文化转化的角色,翻译时会“入文问禁、入语随俗”,跳出译出语的桎梏,按译入语的方式去表达,消除了硬译,死译以及由于不谙语言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超、欠额翻译等常见之弊端,减少了“翻译腔”,使译文比较醒豁、自然、地道。  相似文献   

17.
翻译文学作品,译文必须仍然是文学作品。遵循等值原则、等效原则、语域语体相符原则,使译文保持原文携带的所有信息,并合乎译入语规范,文学翻译的作品才是合格的。文学翻译中,“雅”是必须遵循的规范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一) 翻译课中,无论是进行两种语言对比,或是学习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或是开展翻译实践讲评等,都要涉及译例。因此,翻译课中译例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译例学习,就是对照研究两种语言在语言成分、修辞手段、交际功能等方面最普通、最典型的特点和差异。通过译例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被译语和译入语及其对应关系,提高他们两种语言的文化修养。此外,译例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翻译方面的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探讨翻译路子和招数,从中找到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语境与翻译     
在翻译活动中,对一个词、词组、句子的正确分析和理解,往往需要根据其所在的上下文语境,交际情景间和社会文化语境来确定,由于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所以影响翻译活动的语境还应译入语的社会文化语翻译入语的社会文化语境可以众观察和微观两方面影响翻译活动的语境还庆译入语的社会文化间。译稂语的社会文化语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影响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广告英译中,人们较多地使用直译法,然而为了既能有效传递原文信息,又能为目标语读者(消费者)所接受,还要针对汉英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充分考虑文化因素,选择其它的翻译方法,诸如:意译、直译意译相结合、修辞译、仿译、注释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