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饵     
张炎冰 《钓鱼》2012,(11):18
以米豆麦黍薯为原料的商品饵一般都要经过兑水、搅拌、静置存服后才能完成装钩。可是商品饵的黏性、比重不同,除了控制兑水量和适当揉搓之外还得加入必要的辅料和添加剂才能有合理的状态。另外,随着鱼情的变化,主诱时需要松散、炸裂、雾化,主钓时需要松黏适度、轻重合理的状态,如果钓饵不在状态或过了状态,效果就差了。  相似文献   

2.
开铒     
《钓鱼》2012,(11):18-18
以米豆麦黍薯为原料的商品饵一般都要经过兑水、搅拌、静置存服后才能完成装钩。可是商品饵的黏性、比重不同,除了控制兑水量和适当揉搓之外还得加入必要的辅料和添加剂才能有合理的状态。另外,随着鱼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醒饵     
张炎冰 《钓鱼》2010,(12):23-23
以米豆麦黍薯及其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经烘焙研磨后成为粉末,再添加增味剂和必要的状态调和剂就成了商品饵。由于原料的吸湿率不同,以及添加成分必须被水溶解后才能被鱼接受,所以商品饵都要经过兑水、搅拌、醒酵的过程才成为钓饵。不过商品饵都注明或提示:取本品1份,加水0.8~1.1份,均匀搅拌后静置3~5分钟,然后根据个人习惯揉团作搓饵或拉饵使用。其中“静置3~5分钟”是为了充分湿透,  相似文献   

4.
返水     
张炎冰 《钓鱼》2014,(10):13-13
粉状商品饵都要经过兑水、搅拌、存服的过程才有黏性,才能装到钩上。其中兑水量的多少是约定并在包装上注明了的,如薯类饵1:1.3-1.5;麸类饵1:0.6~0.8;麸薯复合饵1:09~1.1。搅拌是为了吸水均匀,存服是要激活状态。然而不管麸类饵、薯类饵,使用时间长了会出现水分蒸发了变硬、返水了变稀现象。  相似文献   

5.
兑水量     
张炎冰 《钓鱼》2011,(15):19-19
商品饵必需经过兑水、搅拌、存服等一套程序形成黏性后才能装到钩上。为了方便,也为了突出钓饵的状态,鱼饵的外包装上都标志了兑水量(也称饵水比)。  相似文献   

6.
溶散性     
张炎冰 《钓鱼》2014,(9):8-8
溶散性,商品饵状态之一,与持钩性相对应。传统钓鱼用蚯蚓、虾、玉米、米饭粒做钓饵,持钩性强,挂钩后不会溶散。悬坠钓组用粉状商品饵,须经过兑水、搅拌和存服一段时间后才有黏性,才能装到钩上。然而原材料不同,以麸为原料的商品饵1:0.6~0.8兑水,持钩性强,不容易溶散;薯类饵吸水率高,1:1.1~1.4兑水,持钩时间短,溶散快,必需多揉才能产生黏性;麸薯复合饵1:0.9~1兑水,揉多了黏,揉少了松,溶散快慢掌控容易。  相似文献   

7.
署类饵     
取煮熟的红薯去皮切成骰子大小,装钩后沉底钓鲤鱼;换成无味的马铃薯则会有草鱼、鳊鱼咬钩;用小钩,挂切成小块的熟芋头,专钓大鲫.传统钓鱼用自然饵,其中薯类饵都要经过蒸煮切,否则无法装钩. 台钓后用商品饵了,包括藻类饵、薯类饵、麸类饵以及麸薯合一的复合饵都是粉状,经兑水,揉搓后静置一段时间就有了黏性.于是上饵方式变了,改装为搓,继而有了拉饵.  相似文献   

8.
软饵     
张炎冰 《钓鱼》2011,(18):21-21
用商品饵做钓饵,制作简单,只须按包装袋上标明的饵水比兑水,然后搅拌、存月艮就能搓到钩上。可是饵大了鱼吸不进嘴、硬了又会挡口,就是鱼吸进了嘴也会吐出来,所以“台钓”要求钓饵“软如耳垂”,入水后3分钟内不会溶化。  相似文献   

9.
范宁 《钓鱼》2004,(3):17-17
1.根据所钓的鱼种选出几种味型或比重不同的粉饵(如图为钓大鲫鱼用的,量杯底部的为比重稍大但颗粒较粗的饵料;量杯上部为雾化性好、比重较轻的粉饵,按1∶1的比例取出)。2.倒入饵盆中均匀搅拌。3.加入与粉饵同等量的池塘水4.倒入饵盆中,快速均匀地搅拌,让其全部吸水。5.粉饵全部吸水后,静置3~5分钟,以气候、温度的高低决定静置的时间长短。温度越高,静置时间越短。6.根据所钓鱼种的需要,对饵料进行适当的揉搓。揉搓的尺度,以饵泥在盆边出现打卷时为止。7.将饵料从盆中取出,双手掌心揉握成团,置于钓箱的饵盘上。8.搓饵钩,开垂钓。悬坠钓操作…  相似文献   

10.
黏饵     
张炎冰 《钓鱼》2011,(21):32-32
黏是钓饵的基本状态。台钓之前除了诱饵松散,采用植物性钓饵时一般都要经过兑水、搅拌、蒸煮,然后切块或揉捏后才能装到钩上。这样制作的钓饵都比较黏,具有入水不化不散、持钩时间长的特点。为了省却制饵麻烦,用米饭粒、浸胖的麦子、煮熟的玉米粒做饵也是以黏为基础的。传统钓鱼用黏饵是因为坠钩沉底,鱼标不反应饵重变化。钓饵松散了,从钩上...  相似文献   

11.
吴芜 《钓鱼》2014,(17):12-14
“不吃不吃加点药”是十余年前王永贵在太原的一个比赛中说的。当时的情况是:比赛进行到一半,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的饵团失去水分,钓饵硬了,鱼吸饵受阻,中鱼率下降,必须重新开饵才有软黏适口。可是开饵耽误时间,于是王永贵将饵团掰碎,一边兑水搅拌一边虚张声势,喊着“不吃不吃加点药”。两侧钓手不明就里,以为他真的加了什么小药。  相似文献   

12.
状态粉     
张炎冰 《钓鱼》2012,(18):21-21
将主料、辅料、小药按比例混合在一起,然后兑水、搅拌,再静置一段时间就成了钓饵。可是加哪些辅料,加多少,老手自不用说,可初学者常常是少了这个多了那个,结果是加少了未到那个状态,加多了又过了状态。  相似文献   

13.
搓饵     
张炎冰 《钓鱼》2010,(18):17-17
“台钓”和池钓竞技基础技术之一。在鱼饵为粉状时,按一定比例兑水,待吸足水分后略作搅拌,再存服一段时间后将饵合拢成团。装饵时以握竿之手卡着坠或提住子线,另一手从饵团中撮起一点饵,以中指、食指配合拇指将饵卡在食指与中指的第一关节之间,然后使钩落在饵上,转动拇指使饵将钩裹住,再三指联动搓成卵形。也可以一次撮饵,先将饵搓成长圆柱,然后以拇指指甲切成两段后再完成搓饵。  相似文献   

14.
状态粉     
张炎冰 《钓鱼》2011,(17):13-13
鱼饵的物理状态主要有三个指标构成:比重、兑水量和黏度。比重小的饵,如原料为薯粉、轻麸、豆粕的饵吸湿性强,兑水量都在1:1左右,可是粘结力差,必须多揉才能有较强的附钩性。  相似文献   

15.
手上饵     
张炎冰 《钓鱼》2014,(13):10-10
钓快鱼用拉饵,将兑水后形成拉丝网络的饵团压住钩拉出,饵就粘在钩上了。传统钓鱼用蚯蚓、虾、蚌肉、面团、玉米粒、年糕、米饭粒做钓饵,都是饵包钩——按钩的大小将饵整成合适的形状,然后一手捏钩柄,另一手取饵以套、穿或按的方式将饵装到钩上的,统称手上饵。  相似文献   

16.
香虎     
张炎冰 《钓鱼》2014,(17):14-14
香虎乃香中之虎,够厉害。亚白、微黄色化学合成香精,粉状或晶状,清香有较强的焦糊味,醇厚不冲鼻子。20年前,国产商品饵大多“烧手”。兑水搅拌、搓饵抛钩接触鱼饵的时间长了,指尖、指甲缝、掌缘粘满饵微粒,一天接触鱼饵6小时,连续两天,第3天会发现指甲周围的皮肤皴了,继而毛糙、开裂、掉皮,这就是烧手。造成烧手的罪魁祸首是香虎。早期,包括进口鱼饵都或多或少含有香虎,只是添加量不同,少了不烧手,多了则会烧手。另外具有增香提鲜,  相似文献   

17.
范宁 《钓鱼》2004,(5):15-15
A.怎样调制钓大鲫的拉饵1.按照饵料袋上的要求在倒入粉饵的饵盆中,加入适量的水分。2.手指分开将吸水后的饵料快速搅拌十几次,让其透气膨胀。3.手指浸水后挤压饵料,挤出吸入的空气。4.揉捏成团的饵团,压在双钩处,呈45度角的方向拉出。5.饱满的饵粒,松散自然,针对大鲫极具诱惑。B.怎样调制钓小鲫的拉饵1.选用小鲫鱼喜食的腥、香型专用饵料,按一定的比例取出,倒入饵盆中搅拌均匀。2.根据饵料袋上的调制提示,取出适量池塘水,水量要准确,避免二次加水或添粉。3.注水拌饵时,应边摇边加水,让粉饵吸水充分。4.饵料完全吸水后,应静置3~5分钟。5.根…  相似文献   

18.
膨化微粒饵     
张炎冰 《钓鱼》2014,(11):18-18
与热温控发酵的悬浮性颗粒饲料和能悬浮淤泥的麸粒饵不同,膨化微粒饵不浮于水,是沉底的。膨化是生产工艺,渐进式缓慢吸湿,微粒区别于粉状和片屑状,大小如小米或米粒的1/16,硬,兑水前挤捏不碎,兑水10分钟揉搓仍有颗粒感,存服25~30分钟吸足水分了,微粒才消失。  相似文献   

19.
底浮饵     
张炎冰 《钓鱼》2014,(12):20-20
轻饵重饵是相对的,可是不标示比重的商品饵就只能以兑水量为准了。饵水比1:0.5~0.8的是重饵,1:1~1.5的是轻饵。重饵多用于搓饵钓底,轻饵以薯粉、轻麸为主,结合状态的调整可从水皮钓到水底。然而有一个现象必须引起重视:水底淤泥厚,两钓位相隔10米,一人搓饵钓钝,中鱼都是鲤鱼,一人拉饵钓灵,鲫鱼、鲤鱼连着上,而且都是中上钩。  相似文献   

20.
冬季垂钓除了天寒地冻鱼不肯咬钩之外,钓手们遇到最多的问题恐怕就是:不能快速地和出状态优良的拉丝饵来。众所周知,由于受较低气温的影响,多数物质的理、化反应都会出现迟缓现象,我们在冬钓调制拉丝饵料时也不例外。下面的几种状况也许是我们经常看到的:1.按照饵料包装袋上的提示,我们将各式饵料按比例搭配完毕,兑水、搅拌、揉搓握团备用。但是,直到比赛开始或更长时间后,这团饵料还仍然拉不出丝来。双钩从饵团中划过,仅拉开一道细缝,钩上饵丝稀少怎能垂钓?2.天寒地冻饵团不易出丝,干脆我们加大拉丝粉的掺配比例,原来只需添加15%的现在增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