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迟子建作为中国实力派作家,用她敏锐的目光时刻关注着民生疾苦。她的作品里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气息,她始终站在民间的立场,用作家温厚的情怀关注底层弱势群体,人性本善的观念始终贯穿在她的小说中。她通过营建一个又一个温情世界,来礼赞底层弱势群体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使现代人重新体会到生命的温暖与爱意。  相似文献   

2.
<正>"底层写作"是近些年来文坛上一个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话题。这种以城市平民、农民工,还有更复杂的底层弱势群体为关注对象的文学创作其实并非现在才有,早在新文  相似文献   

3.
代玉坤 《文教资料》2007,(29):22-24
迟子建的作品里浓郁的地域气息,人性的关怀,始终的民间立场,对底层弱势群体的书写,体现了作者对小人物的关怀,对生命的关注和人性的思考,对缺憾生活的温情表达。  相似文献   

4.
萧红的作品,以低处向上看的体恤情怀,始终聚焦在穷人和妇女身上,她完全自觉地站在受难的穷人和妇女一边,控诉社会的不公。此外,她在批判底层民众的愚昧麻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东北乃至整个中国底层的人生。展现了沉重的社会悲剧以及历史惰性之源。她的小说所展示的底层生活不是一个阶层或个体的命运,而是民族历史的性格和命运的投射。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叙事学理论中空间叙事的研究视角为更多的文学研究者所接受。一方面空间是客观存在——人的生存实质上是在空间中的生存;另一方面,空间也通过人的感知而存在——"被经历的空间"。而关注底层弱势群体的物质和精神所遭遇的种种困境的底层文学,也同样关注其生存空间,这就为我们从空间叙事的角度研究底层文学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底层生态和秩序建构:基于农民工问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注不同群体的生存生态开始成为学术界重新认识和关注弱势群体的一种新的走向。农民工作为底层群体的生存生态表现为:一个被社会排斥或社会隔离的空间实体、一种“污名化”的空间生态景观、一个体现差异的空间识别系统、一个地方感完全崩溃和瓦解的地方。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秩序建构过程体现为一种“自愿性隔离”和“自我封闭”的过程、一种社会道德隔离和一种道德基调确认的过程、一种底层生存秩序建构的过程和城市秩序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人民性作为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决定了作家写作时的那种自然而生的平民性。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在关注底层民众、关注弱势群体的同时,也以极大的热情对时代大潮中涌现的先进人物、英雄人物进行了平民化的描述,充分地体现了他崇高的人民性道德理想,奠定了他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底层书写是上世纪90年代文学界兴起的一个热点现象,它主要关注的是何谓底层以及底层如何表述的问题.郑小琼的诗歌通过"铁"的意象,从底层打工者生存的三个方面--生存环境、生存状况、话语缺失展现了底层生活的状态以及她对底层生活的见证和反思,体现了明显的底层书写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倍受关注的教育视域的弱势群体中,有一个始终被遗忘的角落,这就是小学青年男教师。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一个面对着生存窘状的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难形于色,他们是人们耳热能详的教育弱势群体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果说人文关怀是教育最大的期待,那对这个教育特殊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无疑是对生命尊严的深刻体认,也无疑应该成为教育的一种信念。  相似文献   

10.
陈彦是一个对城市底层与农民工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的作家。陈彦的小说常常站在人民美学的立场,关注底层人物、弱势群体的人性温度与生命冷暖,以平民视角书写他们的艰辛与快乐、疾苦与尊严。城市贫民阶层、农民工群体尽管有着卑微的人生,坎坷的命运,但是在他们的生命中却蕴含着良知、勤劳、美德、坚韧与正义,这些永恒的人类精神主题,成为支撑底层世界信仰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阅读陈彦小说的底层世界,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在"无常"的现实人生中总是潜藏着"有常"的文化根基,这"有常"的文化之根就是作者对传统的持久回溯与激情演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