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确定词语言语意义的类别是为了提供分析和理解的范式样本。从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可以把词语言语意义分为以语言词义为基础的词语言语意义和由语境规定的词语言语意义两大类,它们共包括概念义、感情意义、语体色彩、搭配意义、联想意义、象征意义、形象色彩义、语境具体义、语境转义、语境降用义、语境同义和修辞义 12个小类。这 12个小类还可以从功能上概括为功能性言语词义、替换性言语词义、描绘性言语词义三类。言语词义的功能不同,则对它们的解释方法也不同。言语词义上述两方面的分类剖析共同完成了一个对它们识别、理解和概括,阐释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2.
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任何词义的模糊性只是体现在不确定的外延界限上,而作为义位的中心来说,却是十分明确的。词义的模糊性实质上也就是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现象、性状等本身不清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反映。词义模糊性的语用价值是普遍存在的,可以从新闻报道、日常生活用语、科学用语、法律法规以及文学作品等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反义词有语言反义词和言语反义词之分。古代汉语中存在由隐含义、比喻义或借代义构成的言语反义词。对于使用频繁而且形成义位或形成习惯对举的言语反义词,应该承认它们已经具有语言反义词的资格。  相似文献   

4.
义位从静态进入到言语动态中,形成语用义位,其变化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用",一种是"变"。"用"是指静态义位进入言语中通过使用得到正常的实现,"变"是指静态义位进入言语之后由语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变异。这种"变"也就是义位从一个概念运动到新的概念,并以新的概念为基础形成新义,负载功能,实现交际,本文称之为语用义位的非常规变体,其内涵和外延与原义位(义位本体)不同。从义位本体到义位变体的转化有三种情况:义位本体的整体变异、义位本体的某个义素变异和义位本体整体成为变体里的义素。  相似文献   

5.
词语的形象色彩义是指附着在词语的理性意义上,通过词形引发联想而获得的一种生动的形象体验。人们主要通过造词法和认知模型来产生或获得新词语的形象色彩。对语言系统(词汇子系统)而言,形象色彩词容易完成新词语由扩散到固化为词汇系统成员的过程,形象色彩义具有丰富词义内容、增添形象性体验、表明新义来源等作用。对言语系统而言,形象色彩义有唤起心理体验、完成概念定位等认知功效,语用上具有鲜明、特殊的表达作用。因此,在词汇学研究和语言认知研究中,形象色彩词是非常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一个族群。  相似文献   

6.
试析词义变异的心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词义变异索绪尔把言语活动分为"语言"和"言语"。词义,也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词典里的词义,即词的语言义;一是言语中的词义,即词的言语义。如果说词典里的词义是标准义的话,那么言语中的词义就是标准义的变异了。对于这  相似文献   

7.
试论词的借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修辞手段形成新的词义是词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使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现代汉语的词义系统中,通过修辞手段形成的词义大量存在,并在不断发展。这里既有词的比喻义,也有词的借代义、象征义、夸张义、委婉义等等。词的比  相似文献   

8.
在经历了“黄”的神圣威仪和“红”的躁动喧嚣之后,汉语词汇开始进入了一个“绿色”的充满生机的时代。语言中“绿色”的扩张,是对自然界绿色缺失的一种全球化的文化共识与理性呼唤。当今,“绿”意思和用法无法简单地用“颜色义”来解释。因此,我们考虑重新划分“绿”的义位。绿色词义的升华、绿色词汇的扩展、绿色词汇的更新与充实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是在语言和言语规范上,还有许多方面需要研究和加强。  相似文献   

9.
在经历了“黄”的神圣威仪和“红”的躁动喧嚣之后,汉语词汇开始进入了一个“绿色”的充满生机的时代。语言中“绿色”的扩张则是对自然界绿色缺失的一种全球化的文化共识与理性呼唤。当今。“绿”意思和用法无法简单地用“颜色义”来解释,因此我们考虑重新划分“绿”的义位。绿色词义的升华、绿色词汇的扩展、绿色词汇的更新与充实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是在语言和言语规范上,还有许多方面需要研究和加强。  相似文献   

10.
按现代语义学观点,词义应以相当于义项的义位为单位。对义位构成的分析,即义素分析。义素是从分解义位而得出的构成义位的基本语义要素。一个义位至少能分解为两个义素。一个义位无论有多少义素,均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与概念中的某种概念相应的表现同场词词义共性的共性义素,一是与属概念相应的表现同场词词义属差的区别义素。一个义位只有一个共性义素,同时至少有一个区别义素。①例如:骊是纯黑色的马,骝是黑鬃黑尾的红马。二者的共性义素都只是马,而区别义素的内容和数量则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现有的义素理论主要用来分析静态语言中的词义,但对义位进入动态环境中所呈现出的丰富内涵,就显示出了揭示全面词义的局限性,而我们却可以从隐含义素的分析中找到贴切的答案。从认知角度看,隐含义素有其根本的属性:认知结构的动态性和主观情感评价性。并在交际中体现出重要的语用价值:表义的提示作用和为某些修辞的构成手段。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全面整理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周礼.考工记》(以下简称《考工记》)色彩词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传统训诂学的训诂原理、语义观念以及词汇语义学原理,运用义素二分法,①[1](P19-24)类聚、梳理并分析《考工记》色彩词语关系。文中概括《考工记》色彩词语系统的层次性、关联性、有序性三大特征,提出《考工记》色彩词语之间具有纵向、上下和横向的结构关联,由此形成词语立体网络,进而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论语境对歧义的消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运用语境理论,论析了一定言语交际中词义存在的多重性及其歧义的产生,揭示了言语交际环境中歧义的消解不仅要借助语言内上下而且要借助语言外情景。  相似文献   

14.
在训诂研究中,词语的搭桥现象是指没有同义关系的词语之间基于一个多义词或音变同源词构成了训释关系或同源系列。词语搭桥现象存在于词义训释和同源系联中。在词义训释中,被释词因与释词的一个义位相同而得以训释另一个义位,这归因于古人不同的字观念。在同源系联中,不同的词由于源于一词的不同义位而构成同源系列,各词有不同的语源义特征。确认同源系联中的搭桥现象需要辨别相关义位是否源自一词,排除同形词、字的双本义和假借用法形成的搭桥假象。词义训释和同源系联在搭桥现象上存在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5.
“怀疑”的词义、宾语和句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怀疑”一词的多义造成了“主语+怀疑+陈述小句宾语”的句义模糊。影响词义选择、句义理解的因素有两类焦点、概率和礼貌原则等。  相似文献   

16.
动词性成分充当宾语时,动词性成分的词类划分,语法界众说纷纭。范畴由一组特征形成,而范畴成员却并不体现所有这些特征,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从英汉比较角度看,英汉动词性成分充当宾语时的词类在整体上都是名词性的,但又带有不同于纯粹名词的特点,它属于非典型宾语词类。非典型宾语词类充当宾语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从跨语言角度看,英汉两种语言里,典型宾语的位置在谓词之后,典型及物句法结构模式是主谓宾,它所接示的语序也表现为典型语序。但在非典型及物句式语序上,汉语则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这内在原因和汉语重意念的文化内涵相关联。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语言在词的排列顺序上也各有不同。文章主要讨论了英语词序以及决定和影响英语词语排列顺序的原则。在笔者看来,决定英语词序的因素不同于影响词序的因素。对英语词序起决定作用的是英语语法规则,而对词序起一定影响作用的是强调原则、信息分布原则、"重量在后"原则、"有生命的事物在前"原则、避免歧义原则以及话语所在的语境。  相似文献   

18.
语境是指人们在交际活动中的各种语言环境。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构成语境的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语境的因素是无限的,我们只须也只能列举一些主要因素。语境中的歧义现象。是指一句话在特定语境中,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语境歧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产生语境歧义的因素有话语的语义内容和种种语境因素。  相似文献   

19.
感觉和知觉是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的感性认识,它们保存了人的未经加工的原初经验,这为表现无限丰富的人类情感提供了可能。但艺术语言的产生并不是对人的感觉和知觉的简单复写,艺术语言的产生往往是感觉、知觉变异(包括错觉、联觉)的结果。当人们用语词去描摹人的感知觉的细微变化时,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发生变化,语词由概念转化为形象——为了在语言层面上与感知觉获得的信息保持符号编码的一致性,语词也必须是形象化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由于概念语词的形象化,语义突破原有语词概念内涵的限制,产生了新义、歧义、附加义。  相似文献   

20.
从逻辑看歧义的产生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歧义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语言哲学和逻辑学主要以澄清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为目的来看待和研究歧义。语言表达式的多义是导致语言使用产生歧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歧义的产生应该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来进行。语境既可能消解歧义,也可能保留或产生歧义。认识歧义的多种表现形式,有利于利用多种语境来解决多种歧义问题。从自然语言使用本身出发,对歧义只能是分析、防范、利用,而不可能指望通过使用某一种人工语言将其杜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