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竞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F.Jacobson)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中的影响力也非常大。我们从以下一则真实的教育案例中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ol)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对自己的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果然使这雕像“活”了起来,两人终于相聚一起。我们把皮格马利翁效应引伸到教学活动中,则是指教师的期望能够对学生产生神奇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权广仁 《中国德育》2006,1(10):87-87
古希腊神话中关于皮格马利翁的美丽传说,被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通过实验所证实。借名这一传说,人们称教师期望效应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似文献   

4.
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古希腊神话里一个叫皮格马利翁的擅长雕刻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美丽少女。每天对着雕像发呆并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荚狄罗忒,于是,她赋予了雕像生命,美丽的少女成为了皮格马利翁的妻子,他的幻想变成了现实。这就是心理学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待的东西会变成现实。皮格马利翁效应被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以实验的形式得以证实.因此这一现象也被称为罗森&;#183;塔尔效应。  相似文献   

5.
相传古代的塞浦路斯岛上有一位俊美的青年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迷恋“她”。精诚所至,少女真的活过来了,和国王结为夫妻。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情,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年级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级,对18个班的学生“煞有介事”地作发展预测,然后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名单中的学生,有的在老师的意料之中,但有的却不然。对此罗森塔尔也作过相应解释:“请注意,我讲的…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期待效应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此效应由一则希腊神话得名。相传,古代塞浦路斯有一位国王叫皮格马利翁,善于雕塑,他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并且对这具塑像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期望,精雕细琢后渴望她获得生命,成为自己的伴侣。他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芙罗狄特。爱神使少女雕像真的获得了生命。皮格马利翁的期望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7.
学会运用期望心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个家庭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但是,如何将家长的“期望”变成孩子前进的动力,却是往往被忽略了的。所谓期望效应,在心理学上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一位年轻国王,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迷恋她。爱神阿佛洛狄忒被他的专注和深厚爱心所打动,就给雕像以生命,使两人结为伉俪。这种因高期待而产生的积极反馈的因果关系,被西方社会心理学演化为一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这虽是一则美丽动人的神话,但“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已被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得到充分证实。1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合作者雅各布森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智力测验,之后向有关教师提供了一份“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并叮咛“不  相似文献   

8.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教育史上颇令人惊奇的心理现象之一。最早实验证明这种效应存在并给其命名的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罗森塔尔实验过程是这样的:他对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言语能力与思维推理能力的测验。然后分别从各个年级随机抽取了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将他们的名单交给了老师,虚报说这些学生成绩优良,预示他们有可能比其他学生学得更好些。其实这些学生只是全体学生的一个随机样本,并不优于另外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八个月以后,罗森塔尔再一次对全体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这百分之二十的学生普遍显著提高了成绩。罗森塔尔认为这与古希腊神话中的雕刻师皮格马利翁的故事情节相似。皮格马利翁雕刻一尊偶象,倾注了心血,终于使偶象获得了生命。因此,罗森塔尔称实验效应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似文献   

9.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柏生所做的关于“教师期望效果”的著名实验研究。他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名字把它命名为“皮洛马利翁效应”,后来学者们又把这种期望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与雅可柏生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对十八个班的学生作了“未来发展预测”的智力试验,尔后择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告知老师。名单中的学生有的为老师所始料不及。罗森塔尔对他们的老师暗示并随机而神秘地说“这个孩子和那个孩子有发展的可能性呢!”临走时他们又慎重地写了一份名单交给老师说:“根据测验的结  相似文献   

10.
正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典故:古代塞浦路斯有一位叫皮格马利翁的国王,他善于雕刻。有一次他雕刻了一具美丽少女的塑像,并且对这具塑像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期望,精雕细琢,最终竟然如愿以偿地使少女活了过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称此效应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角色期待"。此效应表明:作为期待者(如皮格马利翁),以自己的全身心(认识、情感、态度等)投向被期待者(如少女雕像),这样的角色期待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甚至可以创造奇迹。英语教学中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能充分利用一切对教学有利的因素,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11.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有的意译为“西施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相应于这种期望特性的良好作用。相传古代的塞浦路斯岛有一位俊美的青年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  相似文献   

12.
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地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学生寄以良好期望,学生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在现代心理学中把皮格马利翁效应称为教师期望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合理运用期望效应呢?  相似文献   

13.
心理效应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恰当地运用心理效应常识,定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对学生寄予期望的“皮格马利翁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并说这名单上的学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传说: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这尊雕像居然获得了生命,皮格马利翁终于如愿以偿,与自己钟爱的偶像比翼双飞。近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自己的实验,科学地揭示了教师期望可以变为现实这一奇特现象,并根据上述传说,把这一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似文献   

15.
在古希腊神话中,相传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位塞浦路斯(Cyprus)国王,同时也是一位雕刻师。他用象牙雕刻一美女雕像,久久依伴,竟对其产生爱恋之情。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为其深情所感动,将雕像激活成人,皮格马利翁遂与之结成伉俪。这则美丽的神话广为流传,它的引伸意义多指迷恋自己的创作的人。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在他的喜剧《皮格马利翁》中首次提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概念。本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把这个概念引入心理学和教育学,借以表明教师的关心和期望也能激发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产生重要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教师期望效应”,因它与这则希腊神话故事  相似文献   

16.
曾在世界上轰动一时的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是一种期待效应,爱的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借“权威的诺言”,使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由衷地寄予期望,进而加倍关心爱护,  相似文献   

17.
相传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擅长雕刻,有一次他雕刻了一尊活灵活现的妙龄少女像。皮格马利翁情不自禁地受上了她,他每时每刻都用热恋的目光注视着她,用充满柔情的双手轻轻地爱抚着她,向她倾吐着爱慕之情。日久天长,皮格马利翁的真情感动了爱神阿佛洛,于是爱神把生命的种子播散到了这尊雕像身上……奇迹出现了,雕像化做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姑娘,和皮格马利翁结成了恩爱的夫妻。后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期望和激励会激活学生积极的动机,产生行为的内驱动力,促进其发展,最终成为教育者所要求的人…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传说,塞浦路斯年轻的国王皮格马利翁用象牙精心雕刻了一具美丽的少女像,他深深地爱上了她,每天都对她含情脉脉,其专注真诚和深厚的爱心打动了爱神,将这尊雕像赋予了生命。皮格马利翁也如愿以偿,终于和心中的偶像结为伉俪。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自己的实验,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期望可以变为现实。他根据这一神话传说,把这种因高期望而产生的积极反馈现象,称作“皮格马利翁期望效应”。将此施用于教育教学而取得成功的例子已不胜枚举。然而,我们有些老师,每当接手一个新班,却总是喜欢叫“差”,其目的固然是为自己铺设进退…  相似文献   

19.
一、话题导读Pygmalion Effect皮格马利翁效应相传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塞浦路斯岛上的一位雕刻艺术家,他用象牙雕了一个肖像,雕像栩栩如生、美丽动人。雕刻家每天对着美丽的雕像看,竞渐渐地爱上了她。他把雕像当成是理想中的美丽姑娘,对她说话,给她穿美丽的衣裳,还送她许多珍贵的礼物。他真挚的感情感动了爱神,于是爱神让雕像变成真人,让Pygmalion如愿以偿。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在教育心理学上指如果教师相信某个学生有过人的禀赋,并不断地给予正面的赞扬和鼓励,这个学生就能发挥出自己的自信与潜能,最终会有过人的表现和成就。  相似文献   

20.
刘思明 《教育文汇》2009,(11):32-34
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曾经轰动了教育界,无数教师为之欣喜若狂,以为找到了教育的真谛,纷纷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大加赞美和鼓励。但多年来,不少教师在尝试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并没有大的改变,甚至出现优生骄傲白大、后进生变本加厉的情况。“皮格马利翁效应”怎么不灵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