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开放大学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管理工作职责混乱、管理规范尚未统一、管理监督体系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开放大学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基于此,阐述了开放大学行政管理工作重点和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开放大学行政管理现状,并从完善管理责任、明确管理规范、加强问题反馈、推进队伍建设等多个层面提出了解决策略,旨在提升开放大学行政管理工作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2.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当前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中遇到的政策、法律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起步较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模式,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立法进程,为大学科技园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法律环境,是大学科技园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大学科技园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创新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衡量大学科技园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状况深入调研、相关信息数据采集分析,能够提出具体可行的保障措施,推动大学科技园创新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实现创新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4.
大学科技园与大学学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社会职能的重要延伸,与大学的学科建设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对一些应用学科和新兴学科,这种互动作用更加明显。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受到依托大学的学科水平、学科结构、学科组织和学科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的优势学科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特色产业的技术基础。大学科技园推动着大学学科方向、学科梯队、学科发展条件、人才培养等学科要素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经验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形式.国外大学科技园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批业绩突出、具有广泛影响的典型园区.这些科技园促进了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了高科技企业成长,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总结国外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经验,对于指导和促进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金鹏  张继东  张昀 《科教导刊》2019,(10):7-8,13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新时期背景下建设发展模式与路径,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走访调研和专家讨论研究等方法,从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运营现状、新时期发展要求以及发展对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旨在为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革新和完善大学科技园运行机制,成为当前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重要工作。大学科技园系统运行机制的基本构成包括:组织管理机制、项目入园机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机制、投融资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人才流动机制、服务机制等。成熟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大学科技园走向成功的前提,要通过高水平的机制建设,彰显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和价值,助力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1999年开始进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试点工作以来,大学科技园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时间尚短,部分大学科技园在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旨在通过分析世界著名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成功要素,为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学科技园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科技园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其获得长期稳定竞争力的最主要源泉。应从一个全新的战略视角推动我国大学科技园可持续发展进程,即必须增强大学科技园的集成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自1999 年开始进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试点工作以来,大学科技园已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完备的基础设施、专业化的服务机制、丰富的高素质人才、完善的资本运作机制、政府政策法规的支持与引导、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激励措施、人力资本的制度安排、高效的大学科技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是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建设成功的主要因素.研究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科技园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延伸和细化的体现。纵观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及现状,我国大学科技园呈现出一个大分布、小聚集的发展格局,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良性互动,实现了以点及面的辐射式发展。并以宁波市大学科技园为例,分析了政府、企业与高校三方合作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政府主导为主的管理模式,造成了研究成果与实际需要脱节,无法发挥出大学科技园在集群创新方面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科技园的商业化运行,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发挥产业链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发挥产业集群创新作用,从而实现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对"一园多校"模式下的大学科技园资源优势、管理劣势分析基础上,本文围绕政策创新、风险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创新园区运作模式和管理体制、搭建市场化服务平台等问题。对建设创新创业文化等有关大学科技园建设与管理工作问题的创新展开研究;对有效解决"一园多校"模式下的大学科技园管理协调与资源共享问题,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提高大学科技园的管理运作水平,对深化产学研合作、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影响深远。当前,我国大学科技园在产学研合作中还存在创新人才不足、风险投资不足、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理顺内部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协同发展,对大学科技园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提高大学科技园的管理运作水平,对深化产学研合作、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影响深远。当前,我国大学科技园在产学研合作中还存在创新人才不足、风险投资不足、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理顺内部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协同发展,对大学科技园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是当今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能否进行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大学科技园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和有效载体。构建和完善适合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不仅关系到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也关系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引入是解决当前国家大学科技园扩散发展资金瓶颈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情境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空间扩散模式及成长路径,从母园三方合作层、分园管理层、分园执行层、分园保障层四个维度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空间扩散的运作机制进行详细阐述,有利于解决国家大学科技园运作公益性和社会资本逐利性之间的矛盾,保障空间扩散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7.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或大学群的学科和科研实力为依托,充分利用大学的技术、设备、人才、环境等优势资源建立起来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别于其他类型科技园的特点在于,它不仅与大学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势资源进行了深度融合,进行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为培养对象提供真实场景的实践平台、基于问题研究的学习平台以及创业实践的体验平台。然而,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较晚,与国外科技园比较而言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特有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也使得我国大学科技园与外国大学科技园存在必然不同的属性。与此同时,我国各类人才因其成长和教育环境的不同表现出与西方不同的特点。因此,深入研究作为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支撑主体的人才的培养方式,探讨如何培养出大批拔尖的创新创业人才,对于推动我国大学科技园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奖励》2009,(7):10-10
哈工大党委书记谈制约大学科技园发展瓶颈 孵化梦想,开启未来。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为社会服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在当今大学的发展过程中,“产学研”三者的相互背离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推动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实验室作为高校科学研究的基地,对加快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大学科技园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高校实验室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以及新时期两者的创新发展路径,以进一步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的融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王标 《文教资料》2011,(30):175-176
高校学院行政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实现教学、科研两大社会功能的基础。高校应建立一套良好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学院行政管理工作能力建设,使学院行政管理工作更加合理、有序、科学、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