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忍”是中国古代文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对于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建构与文化人格的塑造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忍”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且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忍”不仅散见于诸家之典籍,而且有专门之经。”忍”在语义学上具有正反兼容性,属于美恶同词,即又兼行止,“忍”作为一种伦理规范,本身具有精槽并蓄的杂糅性;在具体运作中产生了变异性,“忍”在近现代东方文化中仍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势”范畴是由书画理论进入文学批评领域的。王夫之论“势”,强调“心神忍力”的修养和“缩万里于咫尺”的意境,他透过诗作评论展现出来的“势”理论,比前人更具体、更具操作性,主张通过“忍”来取势,则是王夫之在这个问题上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且普遍流行的概念.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忍”的特质.对中国人而言,“忍”的心理与行为不仅体现在理论上之“应然”且亦是一套“实然”的社会心理现象.“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浸淫、积淀的结果,有其特别的心理内涵与心理机制.作者试图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忍”的心理和行为作一中国文化上的溯源和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国外学校的"零忍受"策略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零忍受”策略最初是西方国家针对学校中出现的暴力事件采取的一次性开除策略,该策略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从根源上解除导致学生暴力行为因素的预防性策略。“零忍受”策略对我国中小学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零忍受”策略始于美国。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校园禁枪法案》,该法案严禁校园内一些容易导致伤亡的枪支、弹药等危险物品。此法案要求各州针对学校的安全与纪律制定“零忍受”策略,以开除那些违反该法案的学生。于是,各州、县、区相继出台了适应本地学校的“零忍受”管理策略,用来应对学校里出现的包括持枪在内的一些反社会行为的事件。后来“零忍受”策略所涉及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以至于凡是破坏学校安全、  相似文献   

6.
古典文学存在着“从情—忍情”这样一种抒写模式。从情使得文学朝向情感抒写方向突张,而忍情则使奔突的情感得以回旋。文学正是在“从情—忍情”这一结构中,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依托。当这一结构处在平衡状态时,文学既能显示出她所葆有的礼乐醇雅,又能透露出她所苞育的情感芬芳。“从情—忍情”这一结构的拈出,使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古典文学情感抒写的复杂历程,对于当下文学创作也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肖川 《青年教师》2006,(4):46-46
对于汉语中“忍”字,人们有一个形象的释义,即为“架在心上的一把刀”。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忍”,实质上就是精神自虐.也是对于社会的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8.
《解释歌义》是一部俄藏黑水城出土文献的汉文抄本残卷,该书现存部分未见撰者或抄写者题款.关于《解释歌义》的作者,聂鸿音先生认为“颂歌”是王忍公著的,“义”是无名氏注的.我们对此提出三点疑问,并且在注释中找出两条证据,指出11首“歌”的作者为智公,2首“颂”的作者为忍公.  相似文献   

9.
朱文敏 《语文天地》2010,(10):45-47
《胡同文化》中,作者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这似乎是无可争议的事了,只是再读其文,却又很难信服。体会《胡同文化》中的记述,觉得“和”到能肩负北京胡同文化精义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忍"具有双重含义,人们大多取其"容忍""忍耐"之义,这是由特定的经济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在古代传统社会中,"忍"无论是对个人的生存发展还是对社会的统治管理都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它也作为人性的一个弱点为阴险狡诈和逆来顺受的卑劣行径提供了便利。在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忍"的扬弃,不仅丰富了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而且还从"四位一体"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莺莺传》中元稹何以大发"忍情论",自陈寅恪先生开始,猜测者甚众,可惜都有所偏差失误。该文结合唐时的社会风气与社会性别意识,从纵欲、尚情、忍情三个方面分析认定:"忍情论"乃是元稹在遭逢制举试之时,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性别意识形态,刻意造就"翻版红颜祸水论"以迎合当权者的心理。  相似文献   

12.
生:老师,高中课本《为了忘却的纪念》一课中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的颈联“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课本编者把它翻译成“忍心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动派杀害,愤怒地面对着  相似文献   

13.
以林冲从“逆来顺受”到“豪气冲天”的前后差异为切入口,探究故事情节、时代背景、小说主题和写作意图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对“忍”文化进行重新审视,辨析它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蕴,从中汲取润泽生命的养分。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梳理叙事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聚焦作者是如何以“风雪”为媒,在情节推进上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分析故事环境设计对情节发展构成的巨大影响,带领学生领略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精妙。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给我们提供了一次与老北京亲密接触的机会。读罢全文 ,置身于胡同 ,乐不思返 ;聆听京腔京调 ,心畅神舒。文中除了介绍北京胡同的特点 :方正、名俗、量多、安静之外 ,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呈现了北京的市井文化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为了能透辟其意 ,让我先宕开一笔 ,谈谈“忍”字。“忍”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心为形 ,刃为声 ;容忍 ,忍耐之义”。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为先 ,被视作一种良好的品性。可是 ,真正能把“忍”字根植于心灵深处的有二 :一是禅悟者 ,一是老北京。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前者旨在悟性 ,后者…  相似文献   

15.
读汪曾祺的小品文,“可以使读者得到一点带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汪曾祺小品》自序。这一感受可以从他的《胡同文化》一文里获得印证。在这篇小品文里,读者在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的过程中,能够非常自然地和作者的心态保持一致:胡同文化中最核心部分就是北京人于散淡平和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忍”的精神状态。诚如作家所言,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其具体表现形式就在于面对现实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为了表明这一观点,作家举了戏剧家老舍《茶馆》里王利发的一句台词:“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不仅如此,作者还举出自己的小说《八月骄阳…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强调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中蕴含的生活大义是“和”。“和”这一生活哲学观体现在城市的布局特征上、胡同的名称选择上;同时,汪曾祺充分关照历史文化,就“和”的生活哲学观娓娓道来,把做人原则中的“和”与行文风格上的“和”淋漓尽致地倾洒,尽显了浅中之深,平中之奇。  相似文献   

17.
《官箴》是由南宋学者吕本中所写的、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对官员的基本要求的重要著作。书中阐述了“清”、“慎”、“勤”三字为“当官之法”,深得后世的赞同。现在看来,《官箴》一书中确实包含了许多封建性的糟粕,但同时也包含了中国古代为官者所必备的、对于现代为官者仍有借鉴意义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对于我国当前的勤政、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承志早期的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前定"的呼唤中,他进入了大西北,回族的血性在追寻中被真主唤醒。哲合忍耶是穷人的宗教,具有神秘主义特点。哲合忍耶精神与张承志的个性、审美原则、文学理想达成了一致。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后,伊斯兰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和文学精神指向。为了更好的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张承志后期的小说中出现了诗化的特点。随着宗教情感的升腾,为了表达的需要,张承志的创作从小说转向了散文,视野逐步开阔,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伊斯兰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张承志早期的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前定"的呼唤中,他进入了大西北,回族的血性在追寻中被真主唤醒。哲合忍耶是穷人的宗教,具有神秘主义特点。哲合忍耶精神与张承志的个性、审美原则、文学理想达成了一致。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后,伊斯兰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和文学精神指向。为了更好的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张承志后期的小说中出现了诗化的特点。随着宗教情感的升腾,为了表达的需要,张承志的创作从小说转向了散文,视野逐步开阔,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伊斯兰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林冲就是这诸多英雄形象中耀眼的一颗。本文试就林冲性格、处事中二重性——"忍"与"不忍"进行简要分析,并对其原因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