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军作为首批走进军校大门的学生官”.却对基层有着特殊的情谊。自打他当上宣传科长,他的心仍然常系着基层连队,并能结合工作搞报道,以报道更有效地指导连队工作。他说得好:“基层是田野,我们的希望在田野里。”若找李科长,在机关内常常找不到他。他去哪里了?肯定在基层。不论在@士宿舍里还是在训练场上,他总是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他善跟每一个战士进行畅快的交谈,了解战士们的所需所求、所想所爱、所忧所愁。基层连队缺少文体器材,而上级拨下来的经费又有限,他就教连队积存报纸,留下牙膏皮,每人少抽一包烟,大家都节约一…  相似文献   

2.
广寻线索     
有位战友看了我的几本“剪贴”后,发现大部分都是连队里的生活“琐事”。不解地问:你那些线索是咋得来的? 我刚搞报道那阵子,是在连队当战士。部队驻在一个小山村里,生活范围小,信息不灵,这对写新闻是个极不利的条件。怎么办? 一天,我的老乡小郑探家回来,闲谈中,他说起一件  相似文献   

3.
在驻疆某师,提起政治部主任陈作明,都称他是“实心眼”主任。这里撷取的是他务实求真抓报道工作的三件事。抓实“宁可一篇稿子不见报,也不能加水分写失实虚假的报道。”这是陈主任时常提醒报道员洛守职业道德的警言。一次,战士小张写了篇某连长兄弟般爱兵的通讯。文中说连长每月为战士家写信30多封介绍其成长情况,并为贫困的战士家寄钱接济。陈主任审稿后不大相信。他是个细心认真的人,经了解并非报道中说的那么“突出”,其中的数字也有出入。于是,他严肃地指出了这篇报道中“水分”多的问题,并给小张辩证地分析报道先进人物不能一…  相似文献   

4.
济南军区某海防团战士杨文俊,是官兵们公认的“战士剧作家”。8年来,他先后在报刊上发表50余个大小剧本,30余篇新闻稿件。他创作的《最后的军礼》,成为某要塞区业余演出队常演的“压轴戏”!1991年小杨带着江南泥土的芬芳入伍来到渤海前哨。火热的军营生活深深地打动了他,他决心要用手中笔,去讴歌连队的新人新事。连队一位战士强忍着婚姻受挫的痛苦,自荐当了饲养员,并干出了成绩。这使小杨很受感动,写出了话剧《猪肥猪馆瘦》。该剧在连队演出后,深受官兵们欢迎。后来,他把这件事写成通讯寄给了《解放军生活》编辑部,很…  相似文献   

5.
采访过程中,常听到一些牢骚话,有些通讯员往往忽视过去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倒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一次,我与战士们闲聊时,有个人发牢骚说:“在家时,每逢生日热热闹闹,到部队服役几年了还没有过一个生日呢,亏得部队还是一个溫暖的大家庭呢!”我听后,逐个连队进行查问,全团除了九连给每个战士过生日外,其它连队都没有这样做。当晚我写了一篇《九连为战士过生日,战士更加安心服役》的稿子,被《解放军报》、《战斗报》采用了。打这以后,其它连队也都主动建立了战士生日卡片,为每个战士过生日,战士们心里象喝蜜一样甜.今年初,我在某一个工厂  相似文献   

6.
《优秀士兵剪影》专栏,是本报继《连队新闻》、《基层人物风采》之后,新开辟的又一个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战士的专栏。尽管这个专栏在版面上不很显眼,在读者中却引起很大反响。许多读者来信赞扬她是“了解连队战士火热生活的一个窗口”,“是最受基层官兵欢迎的栏目之一”。回顾开办这一专栏的前前后后,我们的体会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满腔热情地为“小人物”立传。贴近性——让“小人物”登上“大雅之堂”军报的三版是“政治·基层·社会”版,信息量大,指导性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过去,尽管编辑部十分注意让三版贴近基层…  相似文献   

7.
我在写稿过程中,养成了遇事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几年来,写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稿子。去年8月的一天,我去某连队采访,一位连队干部对我说:过去,连队战士都抢着跟干部出差,可现在叫谁去谁不愿意去。战士为什么不愿跟连队干部出差?我带着这个问号,通过调查得知,战士不愿跟干部出差的原因是,个别连队干部带战士出  相似文献   

8.
人物采访是一个老题目,也可以成为一个新课题。报纸上的人物通讯,是新闻宣传中一种经常运用的重要形式。人物通讯主要是反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过去十分强调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在认识上往往也不无偏颇。“主要”之外,还有“次要”。现在随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现实生活越来越复杂多样,我们在理解和认识人物通讯的题材时也应当宽一些。即不但先进人物要采写,其他各类人物只要具备新闻因素,都可以采写成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9.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10.
在连续3年被上级表彰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的济南军区某团,流传着党委班子的这样几则小故事。团长常“参谋”“小伙子,这篇稿于我来帮你‘参谋参谋’。”这是团长李长清经常对战士报道员说的一句“口头禅”。提起李团长,报道员们都很佩服。政工稿件经他一“参谋”,主题更突出;后勤稿子经他一“参谋”,角度更新颖;特别是令报道员怵头的训练稿件,报道员更需要他“参谋”一番。今年新的训练大纲颁布后,报道员小耿在训练场发现有的连队战士不懂军号,竟出现了听着紧急集合号就寝的笑话。针对这个情况,小耿马上写了一篇消息寄往报社…  相似文献   

11.
新闻窗     
三连战士都有新闻记录本本刊讯刘钢报道:沈阳军区某部三连是一个全面建设非常过硬的先进连队。有一次,连队在组织政治教育考核时,指导员鄂云发现,许多战士竟然回答不上前两天刚收看过的关于新闻联播的时事问题。这说明有的战士并没有把国内外大事牢记在心队于是,他和连队党支部一班人研究决定,连队统一为每个战士购买一册笔记本,让每位战士坚持记录当天新闻,并不定期地进行检测。利用《新闻与成才》七年育才百余名本刊讯明守、庆*、增民报道:河南新野县人武部,从]989年始7年来一直把《新闻与成才》作为首选教材,采用集中培训和…  相似文献   

12.
莫把“公差”变“私差”函授学员 刘焜鹏笔者在某连采访时,听不少连队干部反映:现在的公差真难派。以前出公差,战士们都积极踊跃,惟恐派不到自己,而现在却恰恰相反,在连队干部的催促下,战士们还流露出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有的即便去了,也常常是“凑凑人数,出工不出力”。上等兵小李直截了当地说:“现在的所谓出‘公差’,实际上大多数都是出‘私差’,公差变味了,大伙的积极性当然也提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13.
所谓“闪光点”,就是所写的先进人物显现出的最光彩的一点。抓住“闪光点”是写好新闻人物的重要方面。 “闪光点”越是重要,我们就应当更加审慎地进行选择。应该说,先进人物总是比普通人物的思想觉悟高一些。但是,他们又是生活在普通人物之中的。有着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只看到前者,而看不到后者,把先进人物写得超群出众,不食人间烟火,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明智的做法应当是在先进人物和普通人物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这样,既能体现出先进人物的先进性,又能使先进人物立于普通人物之间,使读者乐于接受,往往达到较好的宣传效  相似文献   

14.
纵览各级各类报纸,所刊的先进人物都具有某种先进性、典型性。但有的因引语不当,典型缺乏真实性而使宣传效果受到影响。 笔者以为造成人物引语失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大众化模式随处套用。在新闻报道中,大众化、概念化的语言随处可见,人物开口即是“这是……应该做的”,“我应该为……贡献力量”等等。记者、通讯员为人物安排  相似文献   

15.
一个战士报道员凭着对新闻报道的执著追求、勤奋学习、刻苦实践,竟然独自挑起团新闻报道工作的重担,使这个团连续四年被集团军评为报道工作先进单位,他本人被集团军和军区评为优秀通讯员。他就是解放军报唯一的战士特约通汛员韩枫华。小韩1987年从中原某县入伍,当了两年文书后逐渐对报纸上的新闻产生了浓厚兴趣:为啥别的连队的事能上报纸,咱们连队的事比他们还过硬咋就没上呢!从此,他发“愤”了——一定要让咱们连也扬扬名。小韩一上路就鼓足三股劲:拚劲、钻劲和巧劲。1991年春节前夕,退伍战士张峰从千里之外的家乡给连队寄来一张…  相似文献   

16.
揭示人物心理和表现精神境界,是人物通讯写作的重要手段。如何表现人物心理?许多人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直接表述”上。采访对象谈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就在通讯中以“他想”“他思衬”的方式直录下来.而一旦挖掘不到采访对象的那种直接的思想,有些作者不会去考虑从其他途径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而是靠自己“妙笔生花”,或臆测对方心理,任意拔高;或移植别的先进人物的思想,强加于人。这样表现人物的心理,无疑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7.
<正>从战士报道员到中央军委机关报的高级编辑,我对新闻事业的激情之火,是从一个小火苗开始点燃的。1986年,作为基层连队的一名战士,我参加了所在部队组织的报道骨干培训班。回来后,我尝试写作,但一时摸不着门径,好长时间都没有稿件被采用。拿出战士冲锋不认输的劲头,我写了一篇又一篇。经历134次失败后,第135篇稿件终于在原济南军区前卫报“成才语丝”栏目发表,一共38个字。来之不易的“豆腐块”,给了我极大鼓舞,也让我慢慢找到了写新闻的“感觉”。从此,我一头钻进连队、扎进兵堆,寻找一条又一条带着露珠、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涌现出一些不同以前的潮头人物,在他们身上,一方面有着传统先进人物的品格、思想和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更多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又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先进人物,作为新闻媒介,如何真实、准确地报道他们,怎样让先进人物从过去宣传的高不可攀的“神坛”,走入普通人中间,本文肤浅地谈一些看法。 时代呼唤新型的先进人物 在极左年代,把先进人物的报道推向了极致,被报道的先进人物统统成了“高大全”式的英雄,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许多先进人物被贴上了政治标签,使先进人物的报道概念化、模式化、程式化了,先进人物被任意“拔高”,拔得越来越假,致使读者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9.
人物通讯有时也叫人物特写,它以先进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时期的时代特点和社会风貌,优秀的人物通讯在传播先进模范事迹、弘扬时代精神上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把人物通讯写好,传达出让人感动的精神力量,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善于挖掘先进人物身上的人性之美。仁者爱人,先进人物之所以受人尊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  相似文献   

20.
某团装甲步兵连新战士蒋金成,入伍前因天灾人祸欠债2130元,当他成为训练标兵的喜报寄回家乡后,手头并不宽裕的乡亲们慷慨地说:“有这喜报,债免了!”8月10日这天,连队通信员跑来告诉蒋金成:“你老家给连队来信了!”蒋金成一听,心里不禁有些紧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