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经常有家长议论,教育孩子是严厉好还是随意好。我觉得。严厉和随意都不好。 严厉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控制,它会让孩子感到挫折,认为自己毫无能力。造成孩子消极、被动、依赖的心理严重;或者导致孩子倔强、反抗,用一些破坏性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  相似文献   

2.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常有家长议论,教育孩子是严厉好还是宽松好.我觉得,严厉和宽松都不好.严厉是家长对儿童的过度控制,它会让孩子感到受挫,认为自己毫无能力,造成孩子消极、被动、依赖的心理;或者导致孩子倔强、反抗,用一些破坏性的方式发泄自己的力量和不满.父母如果对孩子过于顺从,则会产生另一类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项对小学新生家长的调查表明,家长对孩子开始上学读书,觉得压力大的占53%,觉得压力很小的只占3.8%。在社会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中,家长惟恐自己的孩子处于劣势,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变得严厉无比。这种变化会使孩子不知所措,甚至恐慌,妨碍孩子对学习的适应,对孩子是相当不利的。孩子只有六七岁,他们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他们首先要适应学校、适应学习,然后才能喜欢学习,才能学习好。为此,家长要了解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重点放在孩子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相似文献   

4.
许多家长并不认为孩子的活动与大人的活动一样重要,他们也不认为孩子们应得到和大人一样的尊重与礼貌对待,因而,往往随意中断孩子的游戏。有位母亲很严厉地把她的儿子从玩的地方叫回来。当时,这个孩子正在帮助一个比  相似文献   

5.
家长会是教师广泛接触家长的一种形式,也是教师工作中最普通、最经常的事。在一些教师的印象中,开家长会无非是先向家长介绍班级管理工作及学生的在校表现,然后由科任教师谈学生各科的学习情况,最后向家长提出要求,宣布散会。这种程序已经形成模式,家长也早已习惯。可对一些“学困生”的家长来说,由于在家长会上听到的经常是教师对自己孩子的批评或指责,再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一比,觉得自己孩子啥也不行,往往开完家长会后带着怨气、怒气给孩子一顿严厉的指责或打骂,造成孩子怕开家长会和家长不愿去开家长会的局面,家长会所起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荣 《家庭教育》2010,(10):40-41
在学龄儿童中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上课时容易分心,一刻不停,小动作、讲话多,作业拖拉、粗心的错误多,做事丢三落四,从一年级到二三年级很快就表现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父母感到很困惑,孩子挺聪明的,也有愿望在听课时、写作业时控制好自己,保持学习上的进步,可总是说到做不到,“不守信”,有时家长严厉地惩罚(打骂)后能好上几天……年复一年在家长、老师“严厉”管教下,孩子的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不能听批评的话,爱顶嘴,对抗,不在乎,学习动力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多家长迫不及待地让孩子提前掌握某种技能,能比同龄的孩子技高一筹,更加优秀。可是,家长越是心急,越容易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在学习上或行为上出现了一点问题,就草木皆兵,对孩子的看管更加严厉,坚决不让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  相似文献   

8.
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很多。家长溺爱孩子,家长过度严厉,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关系紧张,家长的正面影响不抵社会的他人的不良影响等,都会导致孩子一时冲动离家出走。这表面上看是孩子的问题,实质上原因都在家长身上。也许有人认为这样说太片面太绝对,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不难看出,孩子的离家出走的确都与家长有关。孩子离家出走,孩子肯定有问题。具体原因各种各样:犯了错误、学习考试成绩不好、要求得不到满足、承受不了家长老师的各种压力等。他们惧怕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  相似文献   

9.
王兰工作室     
赏识教育=零批评吗近几年整个教育界都在倡导“赏识教育”,我看到不少家长来信谈到自己的育儿心得的时候,都谈到自己对孩子经常的表扬和鼓励得到了很好的反馈。这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一些家长来信“控诉”自己的孩子一点都批评不得,脾气越来越坏,这些家长们在“赏识教育”面前越来越困惑。赏识教育的提出和倡导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的?我觉得首先要搞清这个问题。它是在过去严肃、严厉的“严师出高徒”教育体制中产生的,是在老师、家长很“吝啬”给孩子肯定、表扬,唯恐他们骄傲、不思进取的环境中产生的。也就是说“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一本书《虎妈战歌》,近来引起了中国家长和美国家长的争论。大多数人认为:虎妈严厉、苛责、打骂,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是虎妈彪悍的家长作风赢来了两位女儿在校的优异表现。究竟是对孩子要求严格为好,还是以尊重其个性发展为益?专家们发表过很多评论,将虎妈鞭挞得遍体鳞伤,似乎虎妈真的有点虎,连自己的女儿都要虐待一样。  相似文献   

11.
汉语的词汇是按照单音词向复音词的方向发展的,这在语言学界已形成共识;副词的作用是修饰形容词和动词,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副词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起修饰作用,比如“很”,很多时候它只是起到凑成音节的作用,而表程度的作用则相对弱化。文章通过对汉语中的此类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成因。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并存并用着大量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在汉语双音化趋势下,与单音节动词同义的双音节动词已经产生,为什么单音节动词还保留在现代汉语体系中?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词化程度的高低并不是这类同义词并存并用的主要原因,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之间的差异才是其并存的真正原因.另外,双音化趋势在导致融合的同时,也会导致分化,这是他们并存并用的又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汉语名词、动词交融模式的历史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长安 《中国语文》2012,(1):17-28,95
汉语造词有两个特点:一是造词不关注词、语的区别,二是造词过程中类的改变的无意识。这两个特点也是汉语现有词类样态形成的前提,并与汉语形态不发达有着直接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动词、名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个表现:1)单音词时期动词的指称和转指主要是构成性的。2)双音化时代实现性转指占主体,而指称则表现为:A.从原单音动词的角度看是实现性的;B.从双音词本身看是构成性的。3)这些双音词表指称:A.在原单音动词之上再添加一个音节而来;B.语义特点是陈述并能指称一个具体的动作或行为,也是单音动词意义的细化和实化;C.语法功能具有做主、宾语与谓语双重功能;D.这批词不仅数量大,而且还在不断产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我们把这批词称为表事词。汉语动词、名词之间交融模式的形成主要就是源于这批词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英语作格动词是词汇语义范畴内讨论的热点问题,有特殊的语义表征。按照词汇性质,作格动词是具有较强动作意义的使役动词,使役性诱因既可以是外来的、也可以是内在的,形成其客体既能出现在主位上,又能出现在宾位上的及物和不及物两种旬式。基于此,作格动词在词库中被分为一价和二价两个次类。通过比较它们的词汇语义表征,从而认定致使义和及物性是作格动词一价和二价存在的词汇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15.
苍南瓯语中,"棺材"作为程度副词,能与一般性质形容词、部分绝对性质形容词、程度磨损后的状态形容词、心理动词、能愿动词、部分动词词组、具有"异质感"的名词、复合方位名词结构等进行搭配,但不能修饰形容词的重叠式结构、动作动词、动词重叠式结构等,且较少用于否定句,不能用于比较句。"棺材"具有增强表达程度和强调语义特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于英语的情态动词与汉语的能愿动词有着很多的共同点,所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混用等偏误。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对能愿动词中的意愿类进行划分,从形式、语义、语用等方面对英语国家学生在使用这类词时出现的混用现象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常用的单音节介词为考察对象,运用语法化理论,对汉语动词介词化的动因进行分析,认为汉语动词的介词化是句法语义因素、同步虚化因素、认知因素以及语用因素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5年高频高稳态词表,采用计量研究的方法,分析单双音节动词对在词频、同素与同义关联上的特点:词频上,单音节动词仅在最高频的小范围区域内占数量优势,单双音节动词在高频词范围内的分布,其比值与词频正相关;词形和词义上,高频的单双音节动词同素与同义关联现象突出且均有高频效应,词频越高的单音节动词同素关联与同义关联能力越强。文章通过穷尽性考察,归纳了高频单音节动词的同素关联能力等级表和同义关联能力等级表,将为汉语的动词分类教学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19.
单音节动词在实际语用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研究单音节动词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从单音节动词的分类、语用功能、搭配功能、句法功能和重叠五个方面勾勒出单音节动词研究的轮廓,认为单音节动词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English-speaking children's tendency to make argument structure overgeneralization errors (e.g., I disappeared it). Children were exposed to several English verbs of fixed transitivity (exclusively intransitive or exclusively transitive) and then asked questions that encouraged them to overgeneralize usage of the verbs. Seventy-two children (24 in each of three age groups: 3, 4/5, and 8 years of age) experienced four actions performed by puppets. Each action had two verbs of similar meaning associated with it in the context of the experimental action: one more familiar to young children and one less familiar. Children at all ages were more likely to overgeneralize usage of verbs that were less familiar to them, suppor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children's usage of verbs in particular construction types becomes entrenched over time. As children solidly learn the transitivity status of particular verbs, they become more reluctant to use those verbs in other argu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