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郁达夫小说中总有一个清瘦孤独,而又含着淡淡忧郁的男性知识青年形象,被统称为"零余者"。本文试图从那个时代中他们"社会的苦闷"、"性的苦闷"、"生的苦闷"三个层面来分析零余者形象背后作者郁达夫的影子,以此来分析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的"自叙"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开创了"自叙传"式小说这样一个文学流派,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小说艺术范式——心理和情绪体验范式,文学创作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得到空前的突出强调。正是他通过"自叙传"式小说所塑造的一系列"零余者"形象,对1920年代初一代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乃至"五四"新文学以来的文坛,有着不可小觑的深远影响。"零余者"形象,其实也是"五四"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一种自我袒露、解剖和知识者复杂心态的一种精神表征。"零余者"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和心理动因,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的小说以“自叙传”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满现实 ,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的“时代病”色彩。并塑造了徘徊于历史岔路口的“零余者”形象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他在艺术上敢于创新 ,探索并扩大浪漫主义小说艺术表现的疆域 ,具有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小说以“自叙传”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的“时代病”色彩。并塑造了徘徊于历史岔路口的“零余者”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他在艺术上敢于创新,探索并扩大浪漫主义小说艺术表现的疆域,具有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以“自叙传”的形式塑造了二三十年代知识青年形象,透视作品主要公与女性交往的经历及心理活动,有助于我们对其创作更准确的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浪漫抒情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以其鲜明的自叙传色彩、大胆的心理剖露、感伤的抒情倾向,形成独有的浪漫抒情风格。小说《沉沦》是其早期代表作,塑造了以性的苦闷为特征的沉沦者形象。1922年留学归国后,他的创作发生了变化,《春风沉醉的晚上》显示了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浪漫主义的主调中汲取现实主义手法的成功探索,作品刻划了以生的烦恼为特征的零余者形象。郁达夫的散文小品也独具特色,他被誉为优美的散文家,其记游散文更见其长,《钓台的春昼》就是一篇情景兼到、既细且清的记游散文佳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郁达夫《〈沉沦〉自序》中提到的"解剖"二字,分社会/个体两个层面指出"精神分析"在现代中国文学中所代表的"欲望满足",而"精神"的困扰与创伤以及切入创伤所"解剖/分析"出来的"身体"之病征,又引发了道德层面的纠葛和拷问;在此基础上,将这诸种因素置于民族国家语境以及自叙传小说形式的讨论中,探究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为现代中国道德提供了怎样的开创性命题。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作品的突出特色之一,就是自叙传的文体。感伤情调作为其小说的一种风格,背后的原因是他深厚的生命悲剧意识。通过自我形象的抒写,他把“性的苦闷”以及更重要的“生的苦闷”和整个心灵,天真而赤诚地表现在作品里,形成了新文学中较典型的小说模式。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穷苦心酸的童年经验使其艺术创作表现出"生的苦闷"的郁式哲学,尤其是作品中"零余者"形象的塑造更表现出作家的自身气质。本文试以《茑萝行》为蓝本,展示其童年的穷苦创伤经验对郁达夫艺术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中刻划了不少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大多是知识者的形象.由于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和思想情绪.郁达夫小说中的知识者形象已自成系列,他们已形成了沉沦者、零余者、隐逸者三个形象系列。本文拟对这些形象系列作些概括和分析。沉沦者形象系列主要出现在郁达夫早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性的苦闷"、"生的苦闷"为主题,这与当时中国留学生所处的弱国子民的境遇有关,更与郁达夫的人生经历及敏感而又多情、自尊而又孤傲的性格有关。而玄镇健由于出身高贵,颇有君子风范,所以固守着自己的传统婚姻,更关心家庭、职场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格外探讨了韩国特殊时代情况下知识分子们"生的苦闷"。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接受了日本私小说的真实观,不仅强调取材的真实,更注重作家心境的真实表现。但同时,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学传统、社会背景与作家艺术观的不同,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对艺术虚构采取了更为宽容的态度。可以说,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对艺术真实的执著追求,从一个侧面实现了对日本私小说的艺术跨越。  相似文献   

13.
自叙小说渗有浓郁的情感色彩,这情感源于创造社三位作家的自身经历和特定时代背景,郭沫若的自叙传在表达情绪上洋溢着诗人般浪漫色彩,极力倾泻;郁达夫则表现为低声呻吟,概叹人生苦闷生活艰辛;张资平采用冷峻的客观描摹,让情绪从生活事象中流溢出来.此为三家传情的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14.
自叙小说渗有浓郁的情感色彩,这情感源于创造社三位作家的自身经历和特定时代背景,郭沫若的自叙传在表达情绪上洋溢着诗人般浪漫色彩,极力倾泻;郁达夫则表现为低声呻吟,概叹人生苦闷生活艰辛;张资平采用冷峻的客观描摹,让情绪从生活事象中流溢出来。此为三家传情的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15.
杜慧 《文教资料》2010,(23):16-17
郁达夫强调作家"一己的体验"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其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自叙传式的作品《沉沦》至今仍影响深远。本文结合郁达夫的文学创作理念,分析其个性心理、性格、气质、思想等方面的成因及其在《沉沦》中的体现,以使读者对作家及其作品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曾在《〈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指出:“现代的散文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古人说,小说都带些自叙传的色彩的,因为从小说的作风里人物里可以见到作者自己的写照,但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这一种自叙传的色彩是什么呢,就是文学里所最可宝贵的个性的表现。”这一特征,在郁达夫自己的散文里是体现得最自觉最明显最强烈的。郁达夫游记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文学史上 ,郁达夫以“自叙传”小说而知名。他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说 ;“我觉得‘文学作品 ,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 ,是千真万确的。”又说 :“作家的个性 ,是无论如何 ,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郁达夫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比较曲折 ,然而他注重“一己体验”的自叙传色彩和主观浪漫抒情的创作个性 ,却始终鲜明地保留在他的大部分小说中 ,即使是写于 1 92 3年 7月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这部大家公认的 ,连作者自已也认为“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达夫自选·自序》)的描写工人阶级的作品 ,仍然以抒情的笔…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五四”时期的自叙小说是以感伤的情感为线索,涂抹浓郁的颓废色彩,构成了一张又一张的情网,从而建构了一重孤独、苦闷、忧郁、自伤自悼的想象空间;体现了郁达夫作家要有“一种强的个性”的创作追求。这使郁达夫成为了一个“很健全的时代病的表现者”。郁达夫“五四”时期小说以情感为中心的独特叙事结构,使郁达夫成为五四新文学的杰出作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精神、世纪末感伤主义色彩、自然主义手法的潜隐渗透上,剖析了郁达夫文学观念、美学观念的综合形成因素。同时结合作家创作实践,归纳了在自叙传体例、私小说格局、零余者形象及风景画般抒情风格的追求等几个方面所接受的影响及创作显现  相似文献   

20.
强烈表现自我的创作个性决定了郁达夫自叙体小说独特的审美追求:不注重情节和章法。而重视情感的充实和畅达;大量运用心理描写来宣泄积愤与苦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