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哲作"tsr55dzo31是一个在东巴叙事文本及仪式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包含了"情节"、"段落"、"仪式程序"、"仪式类型"、"故事模式"、"故事集群"等多个义项。通过对"tsr55dzo31"的概念分析及仪式考察,发现"仪式大词"涵盖了仪式中的史诗演述、仪式程序、仪式表演等不同层面,这些不同层面的仪式行为通过"仪式大词"构成了完整有机的仪式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2.
<正>顾润生:学校为什么以仪式教育作为学生品格锤炼的抓手?奚凌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是重视仪式的,而仪式的背后就是“礼”。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礼仪素养展现了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品位和教养。  相似文献   

3.
束洪涛 《中国教师》2014,(22):91-92
<正>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和《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中,倡议学校要为在校生举行"四仪"。"四仪"是指在学生7岁、10岁、14岁、18岁时,学校要为其组织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通过这种形式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为落实这一意见和规范,2014年5月21日,我校举行了一场名为"十四岁,我已长大"的青春仪式,活动  相似文献   

4.
<正>最初对"仪式"留下难忘印象的,是林海音先生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中的那场毕业典礼。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毕业生坐在前八排,小英子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小英子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他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小英子哭了,毕业生都哭了。这样的毕业典礼,可以称之为"仪式"。在这一极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中国题材诗的源头,其中亦不乏中国最早的送别诗,但由于历代经解的影响,<诗经>别诗经常被附会本事,强作他解.结合古今<诗经>笺解注译,考辨<击鼓>、<渭阳>等诗歌意旨,发现<击鼓>是一首征夫别妻之作,<渭阳>是赠物惜别之制,<崧高>、<烝民>、<韩奕>是祖饯仪式上的别诗,<有客>是最早的留别诗歌.还原这些诗歌送别诗的本来面貌,不难演绎出中国早期送别诗嬗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运用人类学家范.根纳普的"通过仪式"理论,从分离、过渡和融合的三段式视角,对贵阳市城郊刘氏家族的一场丧葬仪式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再现了汉族社会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文章以此个案揭示汉族社会对丧葬仪式的郑重处理,实质是对生的执着追求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7.
大学仪式的育人功能表现为观念型塑和信仰维护、身份认同和角色适应、情绪体验和情感激发、道德教化和行为规约。但目前存在目的异化、形式失范、话语空洞和主体被动等困境。其改进的路径有:明确仪式目的,形成完善体系;规范仪式形式,创设展演情境;创新仪式话语,实现有效互动;注重仪式主体,增强师生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学发展的同时,研究者对仪式的研究也从人类学、社会学领域延伸到了学术之外。仪式的重复性、表演性、群体性等基本特征,使对其的辨识在得到强化的同时,也成为仪式内涵发展和深化的桎梏。仪式感是从仪式中衍生的情感变化,对仪式感的过分看重会消解思维深度。对仪式行为以及仪式行为研究的反思,有利于辩证地对待仪式本身的发展,而正视仪式因程式化所导致的思维固化,更有利于在扬弃中强化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仪式观角度出发,认为突发事件媒介仪式是舆论形成的重要原因。在内涵上,与媒介事件及在线仪式不同,突发事件媒介仪式更兼具自然、融合与互动特征。突发事件媒介仪式的强大舆论构建作用,主要是在事件、媒介及民众特征基础上,通过情感的召回、积蓄与宣泄等互动过程来完成。  相似文献   

10.
2010年5月28日,<教育科研论坛>郑州科学教育研究院在郑州成立.<教育科研论坛>主编发来贺电.成立仪式上,<教育科研论坛>河南工作站站长李登印先生,<教育科研论坛>作文指导基地主任程满仓先生,郑州市教育局高占清先生等为郑州科学教育研究院揭牌.  相似文献   

11.
从广义的学校仪式的角度来看,当前学校仪式文化建设主要存在重形式缺内涵、德育化倾向、欠缺特色和远景规划、忽视主体参与、简单移植等问题.仪式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新方向和新视角,能促进学校核心文化观念在校园内的传播.学校应正确认识仪式文化的意义,重新审视仪式的文化内涵,明确仪式建设的原则,创造新仪式,改进旧仪式.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12月30日上午,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在永定二中陶行知文化墙下为永定二中举行了省行知实验学校授牌仪式。省陶研会官树良执行会长、福建教育学院原纪委书记林德泉、邹开煌常务副会长、翁蕙珍主任、周志平副秘书长、省各行知实验校校长、龙岩市教育局和永定县教育局及进修学校代表共五十多人参加了仪式。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记忆理论为考察学校仪式提供了历时性的维度.基于文化记忆视角对学校仪式进行考察,发现学校仪式能够稳固而鲜活地存储久远的学校记忆,在社会和时间双重层面建构身份认同,且具有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记忆力.充分发挥学校仪式的历时性功能,需要深入挖掘学校仪式中可作为教育资源的文化记忆,重视学校仪式象征意义体系的固化、呈现与传播,运用学校仪式对文化传统进行教育导向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作为电视仪式的春节联欢晚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晚因在神圣时刻播出取得了神圣仪式的身份,而电视又将春晚仪式有序地展现和强调,使春晚成为嵌套于电视日常仪式中的另一个仪式,即电视仪式。春晚与电视之间存在着共谋,并发挥诸种象征和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月18日,<教育科研论坛>中原书法院揭牌仪式在郑州隆重举行.<教育科研论坛>河南工作站站长李登印代表<教育科研论坛>主编李捷致辞.他说,该书法院成立后,将探讨中国书法教育,为中国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书法教育、书法研究、书法交流、书法笔会和书法展览服务.  相似文献   

16.
英国戏剧产生于中世纪基督教礼拜仪式,其早期发展与教会密切相关并体现了中世纪宗教和文学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中世纪英语戏剧主要分为神秘剧和道德剧.神秘剧以<圣经>故事为素材,把从人被赶出乐园到世界末日的整部人类历史搬上舞台;而道德剧则把人的一生戏剧化,表现人心灵中的善恶冲突和教导人们在罪恶充斥的世界上应该如何抵制各种罪孽,如何遵循各种基督教美德从而获得救赎.中世纪英语戏剧取得了很高成就,并为文艺复兴时期英格兰戏剧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微观的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学校仪式是一种关于个体身体空间、关注焦点、生命情感体验的互动结构。但在学校教育的现实境遇中,教育者不断为仪式活动增值、赋义,实施过程中身体的离散消解了仪式互动的基础,固化的制度程式模糊了相互关注焦点,严格的科层结构抑制生命体验,学校仪式沦为一种形式表演。构建自主、自然、自发的学校互动仪式,需转变仪式实施理念,凸显学校仪式的育人价值;打破仪式空间阻隔,保障学校仪式的身体聚集;放活仪式制度程式,传达相互关注的焦点;优化仪式科层结构,分享共同情绪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8.
以狩猎为生的蒙古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狩猎习俗及狩猎观念.蒙古族人注重仪式,仪式在狩猎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狩猎前、狩猎中、狩猎后的仪式及猎物分配等丰富多彩的狩猎仪式及禁忌,充分体现了猎民的狩猎习俗和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9.
1945年9月2日,朱启平以随军记者的身份,见证了盟国接受日本投降仪式的过程.当即写成长篇通讯<落日>(见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册).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记载了很多相关的古老仪式,如祭祖的、祈谷的、宴饮的、占卜的、婚丧嫁娶的,等等.其中燕飨仪式是很重要的一类,《小雅·鹿鸣》是燕飨诗的代表作,论述了周代燕飨仪式,并衍射出周代仪礼,同时也浅析了文学起源于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