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新书目》2023,(8):29-31
<正>敦煌图案作为敦煌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装饰建筑(石窟本体及其木构窟檐)、塑像与壁画,同时其自身也具有独立的形态。本书从多文化、不同社会背景的角度阐述了敦煌图案、纹样的表现、内涵和意义,并引申出敦煌图案与当代流行文化的关系。过渡期:秀美精致隋朝从公元581年建立,到618年灭亡,只存续了短短的37年,却创造了非常辉煌的藻井装饰文化。这也是敦煌建窟最多的时期,为唐代敦煌洞窟壁画艺术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在中原政权的推动下,中原纹样大量涌入敦煌,与中亚风格相互融合,使敦煌石窟藻井纹样迎来了最为丰富且最具异域风采的独特时期。  相似文献   

2.
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继承战国和秦代装饰纹样的基础上,汉代的漆器形成了自己大气磅礴、浪漫的独特风格,图案丰富、线条灵动、造型简约,汉代漆器的艺术成就和装饰技法的水准都占据了极为重要的辉煌地位,令后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3.
李莉  陶辉 《大观周刊》2012,(1):76-76
唐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繁荣的时期,也是女性服饰最具特色的时期。本文欲从社会性别体制入手,以唐代女性服饰的装饰特征为研究主体,分析唐代女性的服饰色彩,服饰纹样及服饰装饰工艺,进而在社会性别的视角下揭示出唐代女性服饰装饰审美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图案”一词最早从日本引入,是一个外来词汇,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称“图案”为“藻饰”或“纹样”.植物纹样渗透到人类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它的观赏特性、象征意义和审美情趣也随人类生活的发展不断被革新,与一般的绘画相比,“图案”更加抽象,它重形而不重实.一些纹样经过设计者的主观想象,使得图案来源于现实,却又远远高于了现实,因此装饰性和抽象性是其主要特点.本文旨在对我国典型传统植物纹样的寓意与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现代图案设计与装饰提供更好的借鉴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乔亚丁 《新闻采编》2009,(3):48-48,15
装饰风格的插图技法的主要特征是指插图在技术上表现出的一种装饰性,在人类的绘画与设计的发展历史上,装饰性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有着很大的演变、发展过程。可以这样说,由于工艺与审美方面的关系,人类早期的美术作品与工艺品运用的表现方法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无论是彩陶纹样还是青铜图案,无论是楚汉帛画还是敦煌壁绘,装饰性作  相似文献   

6.
寇焱  董浩 《兰台世界》2015,(4):153-154
彩画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本文对清代彩画的构图、纹样和色彩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内涵与潜在的审美特征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道教中的"八仙"指的是唐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八位仙人,即钟离权、李铁拐、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和何仙姑。他们出现早晚不一,外貌、特征前后出入较大。唐代,"八仙"中的个别人物始见于史籍,但语焉不详。宋代相关记载增多,内容更为具体。元代道教的盛行和戏曲文化的繁荣使得"八仙"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之中,呈现出某种固定的趋势。明代中期以后,八仙组合和特征基本固定,并作为喜闻乐见的装饰纹样出现于各类工艺品上。以往的研究中用明清时期对"八仙"的既定认识来考察宋元时期工艺品上的八仙图案,得出的结论往往存在较大的偏颇。本文梳理了元代瓷器上的八仙纹样,通过对比元明八仙戏及同时期墓葬壁画、砖雕、缂丝上的图像资料,论述了瓷器八仙纹饰之起承,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8.
常雯馨 《大观周刊》2013,(12):24-24
唐代妇女服饰色彩艳丽、款式多样、装饰手法新颖、风格典雅华贵,在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史上留下及其惟哏的祷章长文从唐代画家周防的《簪范仕女图》出发,了解唐代妇女的服饰搭自。颜色、妆容配饰等,还原唐代妇女服饰的审美标准和流行风尚  相似文献   

9.
《档案与建设》2016,(1):F0004-F0004
中国传统丝织物,花纹图案以亭台楼阁、花鸟鱼虫或人物故事为主,色彩风格淳朴。主要用于制作女用高级服装和领带、靠垫等装饰用品。  相似文献   

10.
云纹样是我国传统纹样中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其常见性取决于云纹样本身的特色。本文尝试探究云纹样的起源、发展及在当时的运用,并联系我国传统纹样、吉祥图案予以分析,以探寻我国现代设计中对于传统元素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具有各个时代特征的生活制品及装饰品。这些制品不仅造型优美,而且与其构成一体的装饰图案也风格迥异,变化多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不同时代的各自风格。这些作品大多是集体智慧和创作的结晶,它们与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特质深刻联系着,被视为中国文化象征的一部分。了解和研究各时期制品的造型与装饰图案,继承其精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疆维吾尔族模戳印花工艺是一种采用木模凸版印花方法将图案印制在棉织布上的工艺。与我国内地印花工艺不同,它是采用一块块木印模,像盖图章似的在棉织布上印出各种各样的图形纹样,形成具有伊斯兰装饰风格的整体图案。这种印花工艺独具特色,既受中国古老活字印版技术的启发,又受到西方雕刻技艺的影响,形成独具伊斯兰风格的印染技艺。本文即从印刷工艺技术中的印版、转印材料和承印物三个要素入手,就新疆模戳印花工艺的产生历史进行探源及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从得天独厚具有承印物棉布产生的地理条件优势,到转印物颜料的制备和印版(凸版木模)的制作,以及印制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与印度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的木模拓印工艺的比较研究,找出新疆维吾尔族模戳印花工艺与印度木模拓印工艺的异同,进而揭示出新疆模戳印花工艺的成因与特色。  相似文献   

13.
高雅 《大观周刊》2012,(34):52-52
刺绣是指用针线在布料、丝绸等织物上进行穿刺,绣制一些装饰图案,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刺绣业运用的非常广泛,而且充分融入传统和现代的设计风格,呈现多元化的运用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北宋建筑业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建筑装饰艺术水平的提升,建筑行业中手工技术获得空前提高,建筑技术、建筑艺术也大有长进,单体木构建筑装饰、守门狮子和商业招幌等建筑环境中的装饰、建筑彩画装饰、砖石建筑装饰的技术和艺术水平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5.
王莎 《中国传媒科技》2014,(10):107-107
<正>传统纹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一直贯穿于中国复杂的多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它突出的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文风俗,具有反映时代特征和艺术价值的意义,被现代人广泛的应用于设计行业。意在从传统纹样在平面设计的影响,看出传统纹样在平面设计中图案的使用和色彩的搭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江南布衣     
正"JUST NATURELLY BE YOURSELF"这4个单词很好地诠释"江南布衣""自然,自我"的品牌理念。"江南布衣"以其独有的都市田园风格,赢得众多女性的青睐。风格浪漫、丰富、自然,色系与色彩沉稳雅致而不盲从流行,但始终时尚:材质多用不同肌理、风格的纯天然面料,枝叶花草成为标志性的装饰纹样,全情演绎与自然相融的理念;款式设计强调单品之间丰富、随意的可搭配性,为穿着群体提供了专业的服饰搭配  相似文献   

17.
南京剪纸     
彭毅 《档案与建设》2007,(5):29-29,32,33
剪纸在中国源远流长,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五幅团花剪纸。宋代出现了用于工艺装饰的剪纸,其较为多见的例子是吉州窑宋代瓷器上的剪纸纹样。另外,宋代皮影盛行,也有用纸制作皮影的,称为“纸窗影子”。明清剪纸传世作品有刺绣底样、扇面装饰、窗花等,风格趋向精细秀丽,俗中求雅。各地剪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南北两个不同的流派。  相似文献   

18.
甘肃发现的北魏至隋代千秋图像作为中原句芒、千秋向唐代敦煌壁画迦陵频伽图像转变的中介,更多源自它们在死后世界想象中的角色功能,而非仅为人首鸟身的组合形式。迦陵频伽是作为中国佛教西方净土思想的组成因素出现在敦煌壁画中的,古代中国佛教艺术中的迦陵频伽最早应为出现于唐初的"敦煌风格"迦陵频伽。"敦煌风格"迦陵频伽是印度紧那罗形象、印度迦陵频伽文本、敦煌唐代佛教画工、唐代净土信仰、中原先唐人首鸟身形象等多种因素碰撞的结果。"敦煌风格"迦陵频伽的共同点体现在华美头冠、伸展双翼、修长卷尾、站立姿势、乐舞角色、净土场景等方面;有些迦陵频伽在双手合十姿势、献鸟献物角色、边饰纹样功能等方面有所突破。"敦煌风格"迦陵频伽在盛唐以后东进中原,出现在中原佛寺塔基地宫、佛教金棺银椁、皇室贵族墓葬等艺术载体中。  相似文献   

19.
报纸美术是活跃报纸版面,配合文字宣传,增强宣传效果的有力形式。报纸版面的装饰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通过标题、刊头、题花、尾花以及花边图案等多种形式,求得整体的艺术效果。装饰的字义是修饰、打扮。用黑白画、图案、套色等办法绘制出各版所需的标志、符号,去装点各版,使报纸版面黑白相间,锦上添花,熠熠生辉,这就是它的装饰性。一个好版面的装饰趣味,不仅可以增加形式美,满足读者的审美心理,而且能体现文章的内在美,显示出版面副刊、栏目、文章不同内容的风格。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映衬内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丝绸有着悠久的发展史.据史料记载,从新石器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栽桑养蚕、缫丝织造,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饲养家蚕、织造丝绸的国家.新石器时期丝织物一经出现,便与当时以彩陶纹样为代表的器物装饰纹样相结合,形成早期丝绸纹样.说到丝绸纹样的产生,除了与之相关的远古装饰纹样,或许我们还能谈一谈“纹身”这一看似无关的词.纹身作为一种原始社会崇拜图腾与装饰艺术的反映,在商周之前的中华大地上颇为流行,有祛病、巫术等多种意义.而新石器时期的人们在学会了手工纺织、缝制能够抵御寒冷的衣服后,因衣服遮盖了纹身,便将纹身的花纹转移到了衣服上来.因此可以说中国丝绸纹样的产生一定意义上也是原始人类纹身习俗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