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美国排华问题,在中美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度成为两国交涉的中心。本文试图运用档案资料,对这一阶段美国排华的历史,清政府的态度,以及美国排华的原因,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希望指正。  相似文献   

2.
曾在济南南洋读完初中的宁小荷(化名)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她在南洋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是初三时那次罢课。那是2004年冬天,学校突然决定对整个初三年级分快慢班。  相似文献   

3.
<正>万宝山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挑起事端,寻找武装侵占中国东北的借口而蓄意制造的。日军利用侨居在长春附近万宝山的朝鲜人与当地农民因租地挖渠引起的冲突,以保护朝鲜人为由,开枪镇压中国农民,打伤多人。日本事后反而颠倒事实,在朝鲜大肆宣传华人排斥朝鲜人,在朝鲜煽动了一场骇人的暴动排华事件。此为中国政府揭露日本暴行的有关文件。  相似文献   

4.
南洋崩盘     
赫赫有名的南洋教育集团,曾经的中国民办教育的翘楚,最高峰时,在全国拥有12所幼儿园至高中一贯制学校,2003年时总资产价值人民币13亿元,在2004年底被中国教育联合会授予惟一的“中国民办教育最佳品牌”。仅仅一年后,南洋即全面崩溃。2005年入秋,到期的各校教育储备金无法兑现,从而引发全国南洋学校的挤兑——至年底,济南、青岛南洋学校停办,大同、洛阳等校由各地政府接管,南洋集团董事长帅建伦以涉嫌集资诈骗罪被定为A级通缉犯并被抓捕。更为惊人的是,2006年5月,济南南洋学校的两任校长和一任财务主管被押上法庭,被控犯有“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在最辉煌的时候,无数媒体曾把南洋比作中国民办教育的旗帜。那么这面旗帜是如何落地的?这座民办教育“王国”的坍塌又意味着什么?有教育局官员说,南洋是一场持续十年的骗局。有家长说,南洋的失败,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也有老师说,是中国教育的失败,决定了南洋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1905年,中国爆发了以抵制美货为中心内容的反美爱国运动,史称抵制美货运动。 一、美国的排华政策导致了抵制美货运动 抵制美货运动的起因,在于美国政府奉行排华政策。19世纪中期,为解决太平洋沿岸开发工作中劳力不足问题,美国政府鼓励资本家招募华工。自华工踏上美国土地之日起,排华行为便时有发生。1869年,随着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建成,太平洋沿岸劳动力奇缺的  相似文献   

6.
赫赫有名的南洋教育集团,曾经的中国民办教育的翘楚.最高峰时。在全国拥有12所幼儿园至高中一贯制学校,2003年时总资产价值人民币13亿元。在2004年底被中国教育联合会授予惟一的“中国民办教育最佳品牌”。 仅仅一年后,南洋即全面崩溃。2005年入秋。到期的各校教育储备金无法兑现。从而引发全国南洋学校的挤兑——至年底,济南,青岛南洋学校停办,大同、洛阳等校由各地政府接管,南洋集团董事长帅建伦以涉嫌集资诈骗罪被定为A级通缉犯并被抓捕。更为惊人的是。2006年5月.济南南洋学校的两任校长和一任财务主管被押上法庭,被控犯有”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 在最辉煌的时候,无数媒体曾把南洋比作中国民办教育的旗帜。那么这面旗帜是如何落地的?这座民办教育“王国”的坍塌又意味着什么?有教育局官员说,南洋是一场持续十年的骗局。有家长说,南洋的失败,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也有老师说,是中国教育的失败,决定了南洋的失败。[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叶静 《新闻世界》2010,(12):193-195
华人移民加拿大始于19世纪中叶。早期华人移民为加拿大西部开发及太平洋铁路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加国政府却长期奉行种族歧视政策,先是用人头税后又颁布排华法令限制和禁止华人移民加拿大。二战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加拿大于1947年取消了排华法,但其后多年间,加国政府对包括华人在内的非白人移民入境仍加以种种限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加拿大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5,(11):20-25
1931年初爆发的"万宝山事件"及"朝鲜排华案"对中韩关系产生极坏影响。中韩各方政治力量以中国新闻媒体为双方政治主张载体,澄清事实,分析利害,并以此为契机奠定日后中韩联合抗日的政治、社会基础。在国民政府抗日动员不力的政治局面下,中国新闻界作为现代社会舆论的"公共领域",直接为中韩两国民众事关国家、民族的公共利益表达提供平台,最终整合成更广泛的中韩共识,具有中韩联合抗战的政治导向效力。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与30年代初期,潮籍华侨曾圣提、曾华丁、曾玉羊兄弟三人,是当时南洋文学的拓荒者,他们为新马华文文坛及新闻报业作出了卓著贡献,享受盛誉,当时被称为"南洋文坛三杰"。  相似文献   

10.
李思乐  刘娅 《青年记者》2017,(8):115-116
19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日渐萧条及大量廉价中国劳工人美等因素,美国排华运动此起彼伏.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及十年之后的《吉利法案》让在美华人的境遇雪上加霜.为了维护华人权益,有一个人选择了抗争,他通过巡回演讲、办报、组建华人政治社团等方式宣扬中国文化,回击对华人的污名化,争取合法的公民权利.这个人就是王清福.《纽约时报》等美国各大主流媒体对其的各种报道多达数千篇,足见其在当时美国所拥有的影响力.他被《美国百年排华内幕》作者张庆松博士誉为“十九世纪美国华人最活跃和最有贡献的社区领袖”,①并入选了《纽约400名人录》.  相似文献   

11.
潘蒙科 《兰台世界》2013,(22):116-117
<正>张士一,近代著名英语教育家,江苏吴江人,生于1886年,父亲是一位私塾教师,15岁时,张士一进入当时最为著名的上海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求学。然而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辍学就业。由于在南洋公学打下了坚实的外语基础,张士一先生十分顺利地被当时的成都高等师范学堂聘为教员。1908年,张士一回到南洋公学教外语,并兼任学校英语秘书。1914年,张士一受聘于中华书局,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华裔年轻人也许认为今天拥有的平等权利理所应当,但他们大胆直言热衷投票,选出越来越多自己的民意代表,才使美国国会对《排华法案》认错。防止历史重演的最好方法就是积极参政,不平则鸣  相似文献   

13.
2007年7月至8月,江西省领导干部第一期公共管理培训班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办,我作为学员参加了为期20天的培训学习,收获颇丰。期间,新加坡《联合早报》副总编辑、南洋理工大学客座教授美元华博士,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新华社前记者郝晓呜博士分别授课,课余我又向两位教师讨教,对新加坡政府对新闻业的管理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晚清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大量百姓前往南洋地区谋生。通过分析这一特定时期南洋华侨的服饰穿着、饮食习惯、居住场所以及教育情况等方面,展现南洋华侨群体的生活风貌在异地文化影响之下的特征与变化,来体会当时南洋华侨群体在背井离乡之后,在异国他乡的生存状况。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南洋华侨群体保持着与中国文化同质的本质,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社会所表现的顽强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5.
南洋海军是清政府海防建设的重点地区,自光绪元年筹建。但在随后的20年中,南洋海军发展缓慢,且因实力弱小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龟缩长江一隅,坐视中国耻辱战败而丧失近代化的宝贵良机,个中原因,令人深省。本文依据相关档案文献,以历任南洋海防大臣的任职顺序为线索,勾勒他们海防思路的演变轨迹及其实际作为,阐述南洋海军发展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学大师郁达夫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支持祖国的抗敌斗争,毅然奔赴南洋抗战第一线,开始专业从事新闻工作。作为抗日战争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周刊》2009,(22):16-16
当地时间6月14日,一部反映加拿大铁路华工血泪史的电影《金山》在加拿大多伦多市的约克大学电影院举行首映。这同时是为了纪念加拿大总理哈珀在三年前正式对华人人头税和排华法案作出道歉。  相似文献   

18.
南洋华侨机工作为“二战”时期在中国西南“抗战输血管”滇缅公路上运输国际援华物资以抵御日寇的一批爱国人士,为我们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时代印记。在爱国主义教育大背景下,建构完整的南洋华侨机工记忆是时代交给我们的重任。本文以此为背景,通过对利用现有南洋华侨机工档案,建构完整南洋华侨机工记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本文认为可从身份认同、建构主客体业务开拓、不忘初心的时代所需三个方面对南侨机工记忆构建必要性予以理解,并从理论、实践与各方面保障对可行性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都会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这种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的移民浪潮史称"下南洋"。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参照物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马来半岛等地。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下南洋在福建、广东、台  相似文献   

20.
地处上海西区的南洋模范中学,困其悠久的历史,高质量的办学和卓著的成绩而闻名沪上。追本溯源,南洋模范中学是从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1901年设立的附属小学演变发展而来的。因此,南洋模范中学与南洋公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要谈南洋模范中学的来历,得从南洋公学谈起。 南洋公学系清朝大臣盛宣怀于1896年创立。为解决师资与学生来源,公学先后于 1897年设立了师范院、外院(相当于小学),1898年设立了中院(相当于中学,1908中改称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