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三角中的关键词——三角恒等变换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1)会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会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差的正弦、正切公式。(3)会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和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  相似文献   

2.
<正>一、教材分析本章三角恒等变换是第一章三角函数、第二章平面向量相关知识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作为本章第一节内容的第1课时内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第一个公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学习其它10个公式奠定基础,起着承上启下、串联整章的作用.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与证明.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求三角函数值.  相似文献   

3.
陆庭 《考试周刊》2014,(56):70-7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是《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节内容,也是最重要的一节内容。它是前面三角函数知识的延续,又是推导正弦和(差)角公式、正切和(差)角公式及倍角公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学习目标 掌握两角和,两角差,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能够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与证明. 要点导学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参加了省市组织的一次"两课"评比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课堂教学.评委们选择的课题是三角恒等变换一章中的第二节"二倍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这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它的基本性质,以及刚刚学习过两角和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二倍角公式是和角公式的特例,体现的是将一般化为特殊的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参加了省市组织的一次"两课"评比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课堂教学.评委们选择的课题是三角恒等变换一章中的第二节"二倍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这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它的基本性质,以及刚刚学习过两角和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二倍角公式是和角公式的特例,体现的是将一般化为特殊的  相似文献   

7.
李碧 《广东教育》2013,(11):23-24
一、考点归纳1.能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能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考虑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在高中数学必修4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选择第一章(三角函数)讲授结束后,讲授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最后讲授第二章(平面向量).但在第三章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证明过程中,用到了向量的数量积表示,因此,造成困惑笔者想到一种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的证明方法,再利用诱导公式可以得到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一、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笔者在单位圆中用三角形等面积的思想来证明两角差的正弦公式,在公式的推导过  相似文献   

9.
由于考虑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在高中数学必修4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选择第一章(三角函数)讲授结束后,讲授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最后讲授第二章(平面向量).但在第三章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证明过程中,用到了向量的数量积表示,因此,造成困惑.笔者想到一种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的证明方法,再利用诱导公式可以得到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相似文献   

10.
加法定理是推导倍角公式、半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的根据,又是学习反三角函数和简单的三角方程的基础,在高等数学、电工、机械等学科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不但要使学生熟记这些公式,而且应该掌握公式的推导及内在联系。本文仅就几种版本的中学数学教材中加法定理的证明方法,作一简单的评介。 一、用单位圆证明两角和的正弦、余弦 一九六六年以前高中平面三角课本中先用单位圆中正弦线、余弦线的关系来证明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再导出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最后推导出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切、余切。  相似文献   

11.
1998年的《考试说明》就“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这一单元指出了如下考试要求: 1.能推导并掌握两角和、两角差、二倍角与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以及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等公式。 2.能正确地运用上述公式化简三角函数式、求某些角的三角函数值、证明较简单的三角恒等式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历数十年高考(1987—1997)数学试题,  相似文献   

12.
1考纲要求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4.能正确地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5.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wx+φ)的简图,理解A、w、φ的物理意义.6.会由已…  相似文献   

13.
现行高中教材《代数上册(必修)》P_(204)《两角和与差的余弦》一课,在学生学过任意的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用单角的正、余弦函数表示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函数.教材采用解析法并借助单位圆导出公式 cos(α β)=cosαcoβ-sinαsinβ(简记为 C_α β)).但在公式推导过程中作出角-β不易被学生接受,而作出角β显得自然且同样可以推证公式,是学生探索的必然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对学生依此途径探索的引导应列入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应江苏省太仓明德高级中学之邀,于去年年底前往该校进行教学交流,开设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一节课,所用教材为苏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授课方式大胆尝试了整堂课都在引导学生"发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以充分欣赏公式所蕴含的数学美.章建跃博士说过,在教学中,数学公式的"发现"要比"应用"更重要.本节课引导学生比较苏教版、沪教版、人教版中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不同"发现"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公式  相似文献   

15.
一、知识要点和学习要求1.掌握三角函数定义、图象、性质及其应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余弦函数和正弦型函数的简图,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2.能推导并掌握同角函数关系式与诱导公式、两角和、两角差、二倍角与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能正确地运用上述公式化简、求值、证明简单的恒等式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用反三角表示由已知函数值所求的角。  相似文献   

16.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单元主要涉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以及倍角公式,教材首先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证明了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然后以此公式为基础,利用三角变换逐步推导出其它的三角公式.应该说,教材这样安排,一点也不浪费时间,从逻辑上看,也是非常严密的.但在一部分学生的眼里,这些三角变换似乎只是“符号、文字游戏”或“一大堆符号的代换”而已.由于对公式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所以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几乎是机械的.从和角公式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些公式均脱胎于几何命题,所以,借助几何图形帮助学生认识和角公式及其证明是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1基本情况 1.1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无法很好地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属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学进度:两角和与差的正切是高一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三角函数的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与余弦的基础上的后续知识,它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的半角和倍角公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前不久,笔者参加一项评比活动,课题为"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在准备过程中,感觉本节课重点是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在推导过程中有三个问题不易解决:一是如何引入本课题,教材中章头图用还是不用?怎么用?二是如何自然地引导学生用向量数量积来进行公式的证明;三是如何理解教材中的一句话"因为余弦函数是周期为2π的偶函数,我们只需考虑0≤α-β≤π的情况即可."围绕上述三个问题,笔者进行了精心设计并取得  相似文献   

19.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单元主要涉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以及倍角公式,教材首先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证明了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然后以此公式为基础,利用三角变换逐步推导出其它的三角公式.应该说,教材这样安排,一点也不浪费时间,从逻辑上看,也是非常严密的.但在一部分学生的眼里,这些三角变换似乎只是“符号、字游戏”或“一大堆符号的代换”而已.由于对公式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所以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几乎是机械的.从和角公式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些公式均脱胎于几何命题,所以,借助几何图形帮助学生认识和角公式及其证明是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1引言积化和差公式是一组重要的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它能够简化复杂的三角表达式,减少计算量.《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在三角恒等变换的内容要求中,明确提出要能运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等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包括推导出积化和差公式,但是不要求记忆[1].推导积化和差公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熟悉三角关系,熟练掌握和差角公式这一基本的三角恒等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