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洁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6):103-105
随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大部分贫困生都能享受到相应的经济资助,但同时在贫困生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文章分别从个人、家庭、高校和社会方面分析造成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高校要通过加强对贫困生心理关怀、宣传感恩文化、打造感恩教育平台、改善贫困生资助工作、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来促进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2.
贫困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关心和解决好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切实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某特殊贫困生的案例分析,指出贫困生认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了贫困生资助工作要注意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相结合,助困与助人相结合,受助和自助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如何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怡欣 《文教资料》2010,(28):219-220
伴随着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社会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力度加大,但一些贫困生感恩意识淡漠的情况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贫困生感恩之心缺失的原因,并着重从高校角度分析了如何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4.
高职高专贫困生感恩意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随着高职高专院校较快地发展,招生人数不断地增长,贫困生已经逐渐成为高职高专院校中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国家、学校和社会为了他们能够完成学业,给予了很大的资助。但是"90后"的高职高专学生具有其特殊性,有部分贫困生在接受各种资助的同时,却未怀抱感恩之情,回报国家、社会和学校,出现了许多感恩意识淡薄甚至丧失的现象。高职高专院校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应及时引导贫困生树立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5.
加强高校贫困生群体感恩教育是其健康成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当前,高校对贫困生群体的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要求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通过发挥思想政治主渠道作用,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培养高校贫困生的感恩理念,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把重点放在了经济帮扶上,而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力度不够,感恩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贫困生中推行感恩教育可以弥补资助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完善资助体系的教育功能,维护资助体系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越来越大,贫困生群体比重不断上升,为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帮助贫困生群体减轻经济负担,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但在资助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出现了一些贫困生毕业工作后知恩不感恩、有恩不回报等违背社会公德、践踏人类良知等不良现象。这就要求高校及有关部门在加强对贫困生群体资助的同时,不断从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加强对他们的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8.
邹燕芳 《文教资料》2009,(14):193-194
本文分析了当前形势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对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随着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落实,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读书期间的经济压力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通过透明税制、严格的收入和资产查证等一系列完善的家庭收入监控体系来监测贫困,我国目前在资助工作的实际实施和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从全国高校来看,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贫困生认定标准,贫困生认定方法还较为单一,技术还不成熟.巢湖学院作为安徽省的省属高校,地处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我校贫困生认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以确定更科学有效的认定路径.  相似文献   

10.
高校贫困生感恩现状不容乐观,"不懂感恩"成为外界宣传的主导视角。对其的隐隐担忧、焦虑和不安,些许不满的情愫蔓延其中。但是,道德品质上的诸多指责和"标签化"的负能量并非事实的结晶,更多的是经济帮扶中利益角逐下的片面结论夸大后的呈现。从积极心理学看:高校贫困生的感恩行为未达到外界期许,这是一种自我防卫、一种生命警觉、一种尊严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他们不畏权、不畏利,独立自主人格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前,家庭、学校以及自我教育的缺乏造成了当今大学生感恩思想的日益淡化,致使大学生中频频出现与感恩思想相悖的现象。这提示我们,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亟待加强。而"心理契约"管理模式的构建可以有效地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2.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关涉家庭和社会的问题。新时期高校贫困生不仅需要物质救助,而且需要精神救助,解决高校贫困生教育问题需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加强对贫困生进行诚信与法制、责任与感恩、自强与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提高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个人核心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与理财能力。  相似文献   

13.
社会责任感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责任感越强。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群,本应是社会责任的主要维护者,却出现了一些社会责任感弱化的现象。鉴于此,高校思政工作者有必要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剖析,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日渐增强的重要社会背景之下,感恩教育的边界问题尤为凸显。虽然当前德育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迫切吁求感恩教育,但公民意识的日渐增强又同时吁求为感恩教育划定合理边界,亦即感恩教育不能过度。以公民意识为分析视域,可以从目标、思维方式、权利自由与义务责任等三个层面为感恩教育划定合理的边界。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作为一线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者的后备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加强对他们责任意识的培养,意义十分重大。但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他们的责任意识较为薄弱,要改变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大学生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承担好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即对贫困生有条件的激励性资助,秉承公平、正义、人本的宗旨。公平侧重对贫困生的外部帮扶,正义强调发挥贫困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落脚于贫困生发展的人本要求。以发展为激励条件的贫困生资助兼具慈善性和教育性,体现救济与促进贫困生发展相结合的资助原则,要求贫困生获得资助的权利和以发展回馈资助的责任对等,要求学校实行受助贫困生发展考核和分类管理。实施保障与激励相融通的资助策略,采用以"贫困"谋资助到以资助谋发展再到以发展谋资助的实施方式,确保高校贫困生通过接受资助既能脱贫更能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社会、学校在物质方面给予贫困生极大的帮助和爱护,但在思想教育方面还存在着盲点,应从自立自强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健康心理教育;爱的氛围的营造等方面从精神上缓解其压力,以解决贫困生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的希望。然而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方面的种种原因,造成了当前大学生漠视生命,对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认识意识缺失。因此,在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文化知识培养的同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他们生命观、价值观的教育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抓好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还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进一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分析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加强感恩教育的对策,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施恩的教育,使他们做到知恩于心、报恩于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状况,既会影响其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与成人成才,也事关其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前途。目前,社会上对理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现状存在不同论断。本文调查发现理科本科生社会责任意识方面表现较好,但仍有提升的空间。文章提出可以通过加强思想引领,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头脑;躬身实践;积极占领网络阵地,严防腐朽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等方式培养理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