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的发展中间,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社会性别的问题.现代科技凸显了人们的社会认同.而社会认同中间包含着人类认同,包含着国度认同,包含着文化认同,当然也包含着性别认同.性别认同在当代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我自己对于社会性别问题并没有专门的研究,但作为一个哲学工作者,不可回避地会遇到性别的问题;作为一个人,在生活中间也会遇到性别的问题;作为一个教师,面对自己的不同性别的学生;作为一个大学的管理者,在分管学生工作的过程中间,也了解到当代大学生他们在性别的认同和性别的社会角色扮演和性别的社会发展方面有诸多的困惑.凭借着这些感性的认识和一般学术背景,我斗胆做一个发言,以"社会性别问题的实质及其意义"为题,谈一下我对社会性别问题几个非常不成熟的看法,向大家讨教.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和探讨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可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分析路径.现实中我国教师在身份认同上出现了"重叠认同"的现象,这使教师群体在认同方式上出现多元的选择状况,也凸显了我国教师生存的真实状态,即要在利益选择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洪艳荣 《教育探索》2021,(10):67-72
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底色不仅关系到自身道德生命的完善、精神世界的挺拔、价值理性的稳健,还关系到知识理性的建构、家国使命的担当、社会责任的澄明.大学生身份认同需要经由"我"与自我的伦理自反、自我与他者的伦理承认、自我与普遍性规范的伦理内化而生成反身性身份认同、社会性身份认同、普遍性身份认同.当前,大学生身份认同中的伦理文化、伦理精神、伦理抱负与伦理气质匮乏,存在一定程度的伦理隐忧与道德风险.以伦理文化自信为价值线索与哲学依据,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伦理元素嵌入、大学课堂教学的伦理向度自觉、大学实践活动的伦理设置、大学实体的伦理文化建设等维度培育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底色,是必要且紧迫的教育行动.  相似文献   

4.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不足,以及自然环境及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其民族认同逐渐强化,相对削弱了国家认同。为了更好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深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人"、"中国梦"和"中国路"的认同;创新利用互联网,推行"互联网+国家认同教育";丰富社会实践活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切身感受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5.
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受网络文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有所下降。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知,但是对西方的文化节日、文化产品兴趣较浓。大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但是自身的传承意识不足。当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要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社会层面应该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应该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方面,加强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6.
根据藏族大学生的"场依存型"认知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藏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根据现有教育资源和可操作性条件,实践教学模式分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提高藏族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认同;通过校园实践教学提高藏族大学生对校园主流文化的认同;通过社会实践教学提高藏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认同面临严峻挑战,究其原因可概括为:内涵理念过于高远、传播途径过于官方、传播方式过于显形、传播主体过于懈怠、传播载体过于功利。厘清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认知—认可—认同",有助于提高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教学效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构建起借鉴作用。通过以下路径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凝练教育内容,打造精品红色文化;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文化教育实效;付诸社会实践,提升红色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文化认同问卷对200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年级主效应在语言、宗教和身份认同上出现显著差异,性别主效应在身份认同上出现显著差异.家庭所在地对语言认同和宗教认同的解释率分别是4%和9%;家庭所在地和学习汉语的时间联合对身份认同的解释率为7%.结论: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下降;影响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是家庭所在地和学习汉语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开始在女大学生中抬头,"急嫁族"群体正在很多高校中以"异军突起"的态势出现,这一现象已引起各方关注.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享乐主义抬头、浮躁心态作祟、父母操办、落后性别文化观念沉渣泛起等都成为催生"急嫁族"现象的重要因素.如任其蔓延,其社会影响与后果将是严重的.要改变女大学生功利化的"急嫁"心态,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自我认同就是个人在社会中确立和认证自身。在当代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作为现代化建设生力军的大学生却普遍出现了自我认同危机。本文立足于一种整体性的、综合性的研究视角,从外在环境与大学生个体等诸方面对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的根源作初步考察,以期有助于大学生自身及社会进行及时的调适。  相似文献   

11.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文化的倾向性认可和社会成员对特定群体文化的归属感。通过对近年来大学生文化认同内涵、大学生文化认同培育现状、大学生文化认同引导策略等方面的梳理,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取得的成就及不足,并就大学生文化认同未来的研究视域提出了思考,以期为提高大学生文化认同培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当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来自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理念等一系列的现实挑战,探索体现跨学科研究成果和规律的高校德育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运用小组工作观念关注和改善女大学生性别认同问题可以更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性别心理。  相似文献   

13.
性别意识主张从社会文化视角正确看待两性差异,倡导消除两性成长中的文化障碍.针对当前女大学生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应高度重视性别意识教育,充分认识性别意识教育在树立"四自"精神、强化主体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认知、开发潜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对女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并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将性别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4.
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试图从性别文化的视角切入,找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从根基上缓解直至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同题,一是要改善社会的大氛围;二需要高校采取开设性别课程、开展性别讲座、实施差异教学法等措施来树立女大学生的正确就业观;三是学生个体要真正了解到性别文化对自身就业的各种影响,正视自身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云南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全省大学生中的比例也在全国处于前列,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状况、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的表现规律,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同的运行机制,以有利于探索高等教育改革、构建和谐文化、和谐心理。以保山学院和大理学院为调查点,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分析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动画剧本创作"课程蕴含课程思政的富矿因子.教师以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为依据,发掘动画剧本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从外在要求的课程思政转向内在生成的课程思政,将"应然"的立德树人愿望落实到"实然"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有着不可割裂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民族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是文化变迁和融合中的必然现象.在考察民族文化认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测量和社会认知理论,探讨民族文化认同的内在属性、基本内容与结构,旨在为民族文化认同的计量研究夯实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而准确把握民族文化认同及其相关变量间的确切关系,寻求民族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延续、社会促进与和谐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内地求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要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还要在以汉文化为主要背景的内地进行跨文化的适应。在这一角色和文化适应过程中,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认同,以致产生被疏远、被孤立、不和谐等消极情感,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从个体行动者的角度入手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张力及困惑,试图探索一种比较理想的"叠合认同"方式,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对母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积极认同,从而实现内心和谐。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思想形成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价值认同的过程,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思想的形成有其认同机制,也就是发生方式上的外显认同与内隐认同.无论是外显认同还是内隐认同都有自身鲜明的作用特点.系统探究大学生思想形成的认同机制,有助于深刻把握大学生思想形成的规律与特点.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生文化认同陷入误区之中,具体表现为其文化认同内容、形式、方法"同质化"、"单一化"和"封闭化"。究其原因主要有大学教育管理的"事物化"、社会教育思想的"官本位"、大学生价值观的"娱乐化"等。为了促使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良性发展,让其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生命主体,须要加强大学精神教育,使其树立刻苦攻读的求学态度,使其关注社会民生问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夯实综合能力素质,促进学习生活实践审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