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钟馗以其嫉恶如仇和出色的驱鬼捉鬼功能,在文学领域、书画领域长盛不衰,其神话故事在民间也源远流长。钟馗,是在我国民间广泛信仰的驱鬼驱邪之神,钟馗捉鬼也是流传甚广的鬼怪故事。钟馗人物形象的形成,以及钟馗故事的进化演变有着世代累积的特点。钟馗这一人物形象的形成经历了驱邪之物、人名姓氏以及"傩"仪式的交互杂揉,而钟馗故事在最初也十分单一与简单,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们对钟馗故事的加工,逐渐形成了完整和成熟的故事脉络。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20,(1):22-25
"多头怪"在民间叙事中以其独特的文学形象普遍存在于世界诸多民族区域。它有着神奇诡谲、邪恶凶狠等特点,这是早期人类探究认知自然的一种反映。彰显着早期人类对自然、社会等客观事实的原始认识,体现出人类原始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深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是龙形象趋于成熟的时代,当时志怪小说中记载的坐骑龙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具有仙人隐喻、预示吉凶、象征五德等多样现实功用,既体现出龙文化中龙的神性与人性,又体现出龙形象所代表的超越性及政治性。  相似文献   

4.
张兵  张毓洲 《家教指南》2008,(1):102-105
钟馗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人物,他来源于远古人们用来驱鬼的法器终葵(终椎).钟馗故事产生以后流传广泛.敦煌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是钟馗故事流传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从它开始,钟馗形象的神圣性开始减弱,民俗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5.
钟馗形象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的图像符号,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内涵,钟馗原型出自上古傩仪,钟馗传说的形成是在汉魏之际,随着唐宋时代经济的发展和民俗文化的生动化、世俗化,钟馗这一形象彻底完成了从原型到传说的转变,并随着宋代民俗文化的兴盛与宋代艺术的繁荣而更加丰富多彩。钟馗画应各种民俗节令活动而产生,在民间年画、宗教绘画、文人绘画中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形象体系,有些形象还依靠粉本的流传使其延续和传承变得更为稳定。元代以后,文人在对钟馗形象的关照中有了强烈的代入感,钟馗开始以失意文人的身份深入人心。明代文物画的文人化,是钟馗画文人化的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6.
《史记》写人记事是以历史、现实为主,同时有志怪成分。它保留、改造了一些神话传说,记载了来自民间的神异传闻,是志怪小说的母体。从汉魏六朝时期小说家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志怪小说家多以史学家司马迁的实录原则来规范小说创作。志怪小说在思想观点和叙事方法上继承发展了《史记》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7.
讽刺小说是按形象性质和题材领域划分的一种小说类型。明清讽刺小说之所以走向成熟它主要受先秦寓言故事,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唐宋话本的影响。无论从题材类型、结构模式,还是创作手法、艺术风格,都为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8.
多头怪以一种奇特的形式出现于民族地区口头叙事作品之中,其特征显得狰狞凶厉,故事内容突出表现在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社会的不屈抗争历程,本文从险恶的生存环境、社会生活的折射、畸形生命的联想入手,分析了民族地区多头怪形象发生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9.
“全人型”阶段的蛇故事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再现,反映原始图腾崇拜在民间信仰中的流传过程,揭示早期志怪小说与民间信仰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说狐     
上古时代 ,狐以图腾崇拜的形态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 ,继而在“万物有灵”巫术观念支配下 ,成为一种民间广泛的信仰和迷信。魏晋六朝时代 ,狐始进入文学观照的视野 ,渐现人性的光辉 ,成为志怪小说的重要题材。唐传奇中 ,狐已是作者自觉地艺术处理的文学形象 ,多方面地展示了人性的内涵。《聊斋志异》集古今“狐”事之大成 ,以狐为题材的作品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就故事情节而言 ,充实和丰富了其世俗生活的内涵 ,增强了其内在的生活的逻辑性 ;赋予形象以“具体个性的本质定性 ,而且获得恰当的外在显现” ;语言以及表现技巧趋向纯熟和完美。  相似文献   

11.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是柳宗元的重要代表作,但其中"化身"之说历来的诗评家、注释家或避略不言,或语焉不详。本文从佛经中求得"化身"的确切含义,以之揆度柳诗,果使其诗意豁而显之。  相似文献   

12.
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塑造了各式各类的“英雄”形象,其中,作品用笔最多的正面人物是圣子式的“英雄”史天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圣徒型的人物”,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品行端正、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意志坚强、百折不挠,但也有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他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或一种观念的体现或化身,这一形象对丰富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非诚勿扰》触及了这个社会婚姻热点,而这种热点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舆论爆炸。80、90后有着自己的思维想象,他们已经表达出和父辈不同的价值体系,他们有自己的表现欲望,他们追求自己的时尚,能在自己的空间中展现自己。但在一定程度上,《非诚勿扰》在舞台上有时表现出违背价值观的种种丑陋嘴脸,这些都是价值观颠倒和混乱的表现。节目策划组和电视台的收获是高收视率,而审丑似乎更能满足当下观众的需求。从当前的娱乐文化看来,娱乐文化本身也和全球化的消费热潮是密不可分的。在消费娱乐之时,人们不去追逐正确的价值观,也不在意感情是何物,这样的狂欢娱乐将传统颠覆,观众沉醉于娱乐畅想而不自拔,对于价值观是否重新建立,观众毫无在意,使娱乐滑向愚乐。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的艺术魅力,在于以多变性描写创造出一个变幻万端的神奇世界和无数变化莫测的艺术形象,表露出邪不压正,真、善、美终将战胜假、丑、恶的主旨。这种多变性描写,集中体现在对孙悟空的形象塑造上。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则是作者描写孙悟空由“妖猴”到取得“正果”的整体构思,一以贯之的乃是多变性描写和正终压邪的意趣。这种多变性描写的成功,使得《西游记》成为古今中外人们酷爱的、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的名著;其中蕴舍的意趣,则给读者以无穷的美学享受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特征化艺术形象的典型———诸葛亮形象具有性格结构单纯性、性格稳定性、性格群体性特征。《三国演义》作者通过“略貌取神”的艺术手段塑造了诸葛亮“智、忠”形象 ,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6.
《飘》出自美国女作家马格里特,这部不朽之作经历了时间的验证,几十年来都受到了无数人的好评,而《飘》的女主人公郝思嘉的人物形象更是这部书的亮点,她用她的美丽、智慧,独特的性格魅力打动和征服了亿万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7.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之丑主要是从形貌之丑和性格之丑来塑造的,他的形象之丑通过以丑衬美、化丑为美、化丑为喜、化丑为悲四个途径而转换成了一种艺术美。猪八戒形象之丑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他的形象之丑是一种否定性的美学评价,表现的是人的感性生命的解放,同时又拓展了审美表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庄子是中国美学史上较早确立丑意识、丑范畴的思想家;西方现代派使西方丑学得以确立,并使西方感性学由以美为第一范畴转化为以丑为核心范畴.二者之异同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大相径庭的表现手法;殊途同归的"化丑为美";异曲同工的"异化"观;情志各异的白日梦.庄子丑学与西方现代派丑学差异的根源在于中华民族在思想上相对于西方的"早熟".站在人文理念的高度来看,中西丑学又同质异构.  相似文献   

19.
新现实主义小说是在社会转型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形成的 ,因而表现出了鲜明的现实品格和人文关怀精神。它既是对“改革文学”的一种继承和超越 ,也是对“新写实”的纠正和批判 ,同时也是对先锋文学的反拨和扬弃。因而具有关注现实、反映人生 ,贴近社会、抚慰民众 ,暴露弊端、批判丑恶的现实品格  相似文献   

20.
在诸多艺术家或是作家的手中、笔下,丑的事物、畸形的东西愈来愈丰富,也愈来愈具备审美的意味。丑代表人生的负面形象,是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和扭曲。张爱玲代表作品‘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变态丑陋,让人过日不忘,一是她身上存在韵悲剧性因素而给读者带来的心灵的震撼.再者还因为她对身边人的折磨而带来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