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多年的业余报道工作中,我有这样一条经验,即通讯员除了具备刻苦精神外,还要具备“编辑意识”。编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编辑思想。即报刊编辑人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结合实际情况所产生的宣传思想和计划。通讯员如果缺乏编辑意识,就不可能写出一碰即响的稿子。那么,如何提高通讯员的编辑意识呢? 一、站在“点”上,想到“面”,点面结合出佳篇基层通讯员,大都是在本单位寻找材料写稿子,这在客观上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据一位老编辑说,在选择稿件时,首先要把它放在社会这架天平上,去掂量它的价值。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既要看“点”上(指拟选用的这篇稿件),但想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投稿都希望能够被刊登,但往往不是石沉大海,便是收到一封封退稿信.遇到这种情况,通讯员不是埋怨编辑便是垂头丧气,影响了投稿的积极性.其实,自己稿件能否被刊用,通讯员本人应是清楚的,因为自己写的稿子质量如何,心里是有数的.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就对自己的稿子没把握,有“碰运气”的想法,结果多数稿件必然被编辑枪毙.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对自己的稿子负责,能先从编者和读者的角度来预审一下,自己认为质量合格的稿件才寄出;连自己都觉得“勉强”的稿件就不要寄出。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废品”,不但自己节约笔墨纸张和时间,而且不浪费邮递员和编辑同志的心血。  相似文献   

3.
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采用率”?一些通讯员常提出这个问题.我当过业余报道员、专职新闻干事、记者、编辑,同样有过上述的苦恼和经历.怎样解决稿件“采用率”低的问题呢?我认为,除认真分析“采用率”低的原因以外,还应该找出克服的办法. 一、主题一般化所写的稿件没有捐导意义,缺少针对性.抓的主题平平淡淡,在全局引不起什么震动,只是一般化的报道。所以,这类稿件编辑难以选用. 一篇稿件的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选好主题是很重要的。在写稿时如何选好主题呢?一方面,要通过看报纸,听广播,学文件,摘调查研究,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心中有底,另一方面,动笔时要考虑稿子的主题能不能给人们以启发?见报后效果怎  相似文献   

4.
问:我经常给报社投稿,但至今还没有与编辑见过面,你能否谈谈编辑的心理? 答:你想了解编辑的心理这很好,人们常说:做生意的要了解行情,写报道的要掌握版情。版情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编辑的意图。编辑的心理学我没有研究过,但是从我多年当记者与编辑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到编辑是非常喜欢好稿子的,而且对于鲜活的货(稿)也舍得给好版面。编辑会识货(稿),你写了好稿一般是埋没不了的。不能因为一篇应该见报的稿没见诸报端,就笼统地说编辑没水平。人们常说,编辑是无名英雄,天天为“他人做嫁衣”,确实如此。他们辛勤的劳作应该受到记者、通讯员和读者的尊重。  相似文献   

5.
读者,是我写稿评仪稿件的良师益友.稿子写得怎么样?成不成功?读者最有资格,最有发言权.因此,我在写稿过程中,常常把写好的初槁念给身边知情的人听,或给他们看,聘请他们当我稿件的评议员,征求他们意见:“你觉得这篇稿子写得怎么样?”他们一听一看一惊,说“写得好”!说明我槁子写得成功,上新闻单位有希望把握.如果他们吞吞吐吐,不大满意,说明我稿子不行,还需要加工补火,并征求他们意见加进那些素材内容适合?然后再修改.实践证明,这样效果很好,发出去的稿件,大部分达到见报上台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我当兵6年。学习新闻报道已5年有余,稿子写了一大摞,获报刊编辑和读者好评的优质稿也不少。作为一个资深“网络记者”,我采写的稿件网络点击量也持续攀高,可唯独个人档案袋里的“荣誉系数”却一直上不去。  相似文献   

7.
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常听到一些通讯员叹息“无米”下炊,也有些人抱怨说:“稿子辛辛苦苦写出来了,采用的却很少,老是被挤掉 甚至有的不从稿件本身分析原因,而是千方百计和编辑拉关系,套近乎.作为编辑,我总是想说:“请写别人挤不掉的稿子.”  相似文献   

8.
在基层常听一些报道员叹惜:“我写了不少稿子编辑就是不用。”在编辑部又常听到编辑们议论:“能用的稿子太少了。”我想,这其中的矛盾,恐怕与写稿标准和用稿标准有很大关系。其实,写稿与编稿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发表出去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启迪思想,推动工作。应该说,目的相同,标准就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许多稿件难以刊用,主要是采写者对用稿的标准不清楚,编辑要这样的稿子,他给那样的稿子,这种产销不对路,显然是没有在同一标准下衡量稿件。这是出现矛盾的症结所在。为什么会出现写与用两个标准呢?关键还是心中缺…  相似文献   

9.
谢顾问:我搞报道已有4个年头了,虽被军内外报刊采用过一些稿子,可都是些“小不点”,甚至只是三言两语的简讯。有人劝我写些“大块头”,我也想写几篇一鸣惊人之作,可就是写不出来。为什么我就不能写出“大块头”的稿件?54951部队别培海别培海同志:作为一个已有4年采写史的老通讯员,想写出点有分量稿子,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一定要明白,有分量的一鸣惊人的稿子不一定非是“大块头”不可,有些“豆腐块”新闻同样也很有分量,同样受读者欢迎。你注意到每年被评上奖的好新闻了吗?它们不少是几百字的短新闻。能写出高水平的…  相似文献   

10.
编辑对通讯凤的大量来稿有个筛选问题;在一稿不多投的情况下,通讯员把稿件投给哪家报刊,也有个筛选问题。 一般来说,通讯员钟情的因素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喜欢把稿件投给能及时给通讯员寄样报样刊或剪稿的报刊。这是因为,95%以上的通讯员都制作了“被采用稿件剪贴本”,这是通讯员的写作成果。一旦遇有日后调动单位、重新安排工作或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是用得着的。二是喜欢把稿件投向稿费发放及时的报刊。稿费是通讯员劳动成果的价值体现,这是对通讯员劳动成果的尊重。再说,如今寄稿件要贴邮票,信封信纸要自己购买,写篇稿子费用也不少。稿费发放及时,可以贴补再投入。三是喜欢把稿件投给编辑处理稿件相对较快的报刊。编辑部不压稿,做到好稿优先上,这自然是通讯员的共同愿望。四是喜欢把稿子投给通联工作好的报刊。通联部门能与通讯员广泛联系,广交朋友,能经常就通讯员写作方面的问题给予指导,对通讯员提出的适当要求,能尽可能给予满足。这些都能增强通讯员给报刊投稿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我的稿件写得不错啊,为什么上不了呢?”当了几年企业报编辑,常常有通讯员问我这样的问题,而作为编辑,我们又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手拿自然来稿,开始觉得不错,但准备编的时候,却又因种种原因而舍弃。原因究竟在哪儿?在此,笔者结合几年的工作实际,将通讯员来稿中较易出现的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我们编辑有时把难以采用的来稿称为“鸡肋”稿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这里,笔者将这类稿件归纳为六大“鸡肋”稿件。事情小而缺乏深入挖掘,分量轻而没有新闻价值。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一个基层单位开了什么会,你们的领导讲了什…  相似文献   

12.
我在通过与《安康日报》编辑韦东的交往中,深深休会到通讯员与编辑交朋友的真正含义。今年元月以来,我由于进修后重返工作岗位,写稿热情很高,韦东相继编发了我的几篇稿件。正当我以两天一篇的速度给他送稿时,他却停止编发我的稿件。我感到纳闷:我的稿件时效性很强,有内容,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什么不发我的稿件了?我仍勤写不辍。韦东同志可能看出了我的心思,有一天当我又给他送稿时,他把我留住,细谈了一次。“你的稿件最近送得很多,勤写要保持。但我这段时间为什么不发你的稿子? 一方面,版面有限,还得统筹安排全区的、不能老发一个人的稿件。另一方面,不客气地说,你的这些稿件,与你前段时间的稿件相比,没有什么提高。主要是反映的事情很小,也很浅,没有  相似文献   

13.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14.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记者或通讯员写稿子时自己十分激动,甚至流着眼泪写稿子。等稿子交给编辑时,编辑却激动不起来,认为并不感人。有时作者写作时动了感情的报道,读者看报时却感到平平淡淡。这是怎么回事?是编辑"无情"  相似文献   

15.
和基层通讯员们一起座谈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给某某报投了多少多少篇稿件,一篇也没见采用,也有的通讯员把稿子没有发表的原因归结为跟报社编辑不熟,或者是缺少“意思”,因而稿子才没有见报。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稿子能不能发表,跟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深浅没有什么因果关  相似文献   

16.
一、“爱多”报道带来的甜酸苦辣 作为一个经济记者,不跑企业是不可能的。与企业保持一个什么样的距离,是一个令许多记者头疼的问题。太近了,有成为企业代言人的嫌疑,写的稿件如果一片赞歌,不仅报纸编辑不喜欢,读者也不喜欢。太远了,不仅写的稿件不到位,而且有时候会失去许多新闻线索。另外,  相似文献   

17.
一位通讯员采写了一篇介绍消费时尚的稿件,投给了当地一家报社。编辑认为稿子符合编辑方针,达到发表水平,便准备采用。不料节外生枝,编上去的稿子在审稿时被分管总编下令撤稿。原来该总编从稿件中发现了“生财”之机,他让广告人员上门去“帮助”稿件中涉及的企业“策划一下”。那家企业经选择,最终没有在该报上做广告,通讯员辛苦采访的稿件也就此夭折。 且不论这位总编这样做是否有变相“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有一位报道员向我诉苦说,现在通讯员写批评稿很难,特别是写批评顶头上司的稿子更难。他说他们乡的领导每逢上级机关来人,必搞大吃大喝;自己满腔愤慨,就是不敢写,怕写了领导给穿小鞋或丢掉饭碗.此类事情我也曾遇到过,但也没敢去写。请问,对这类事情,我们通讯员应该怎么办?又该怎样写呢? 辽宁北镇县安春英安春英同志: 你反映的情况很实际,的确,通讯员对写批评与自己无利害关系的人和事的稿件。还愿意去写;但一遇上自己的“顶头上司”的劣迹或本单位的“家丑”,就不敢写了,这其中的苦衷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通讯员——人民事业的积极分子遇到该批评的而不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我给贵刊写的《<新闻与写作>引我上路》的稿子,经编辑修改,以《初学者的话》为题在《新闻与写作》第五期发表后,黑龙江、山东、辽宁、吉林等省的一些初学写新闻报道的通讯员给我来信,问我刊稿率那么高,秘诀是什么。在此我向同伴们谈点不成熟的体会。写稿总想被采用,这是通讯员的共同心理,特别是初学者,更是如此。可是怎样提高稿件的刊用率呢? 人们  相似文献   

20.
问:“编辑同志,我给你们寄去的稿子,不见音讯。听说通讯员的来稿没看,就装进大麻袋里了。”答:“编辑部确实有大麻袋,专装没有被采用的稿件。但是,对通讯员的来稿,编辑同志还是认真过目,精心挑选的。如发现新闻性强的好稿,就及时向版面推荐。”问:“请你说说不被采用的稿件的毛病在哪里?”答:“没有被采用的来稿,应该结合具体稿件来分析。离开稿评稿,不好说清楚。但就我接触到的通讯员来稿,一般有‘四种病’,即‘单字号’,‘全字号’,‘通字号’,‘老字号’。“所说‘单字号’,就是品种单一。大多是消息、通讯,很少看到速写、特写、来信、小言论等多种形式的新闻来稿。老吃过油肉,还能不腻味吗?饭桌上需要花样,版面上也需要多品种的稿件。“所说‘全字号’,就是大而全的一般化稿件。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