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二人台”艺术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一种集唱、念、做、舞于一体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独特民族风格的地方剧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目前观众大量流失,“二人台”剧团生存窘迫,“二人台”艺术发展举步维艰。要使“二人台”艺术能够很好地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就笔者认为,首先,充分认识“二人台”艺术的价值;其次,要有保护与发展“二人台”艺术的举措,即:一、政府在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中为“二人台”艺术提供必要和及时的支持,为“二人台”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加快“二人台”艺术传承人的专业化培养;三、加强“二人台”艺术剧本的创作;四、充分利用媒介,扩大受众面;五、组织打造有影响的演出品牌团队.  相似文献   

2.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贯通哲理、充满智慧、有形有感的中华文化。多民族文化交融是推动这种“哲”“智”“形”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创新、铸牢认同的内生势能。“二人台”是蒙汉人民共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交融逐渐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文章对“二人台”的形成背景、艺术人文融合、蒙汉文化融合在“二人台”中的整体呈现、新时代“二人台”蒙汉文化交融与族际认同、“二人台”蒙汉文化融合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意义和启示等进行了阐述。“二人台”作为内蒙古地区蒙汉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一条日用而不觉的民间路径。  相似文献   

3.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艺术的形成渊源,既有“口里”移民生态变迁的因素,也有张库商道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生态与形态的嬗变大致经历了“打坐腔”、“社火玩艺儿”、“玩艺儿”、“抹帽戏”、“二人台”五个阶段。其未来生态与形态的构建与打造在于创编精品剧目、改良戏词、革新方言和借鉴科学发声方法等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二人台音乐是二人台的灵魂所在。针对二人台器乐发展及演奏艺术展开分析。首先介绍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其次通过举例分析二人台器乐的演奏特色;最后总结了二人台器乐演奏的艺术感染力,目的在于促使二人台器乐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冯子存是开一代笛风的宗师,冯派的风格是以山西二人台竹笛为根基的.关于冯派与山西二人台竹笛研究这一论题,文章首先概述了冯派、山西二人台、山西二人台竹笛的发展沿革.其次,从三个层次阐明了冯派与山西二人台竹笛的关系、风格、技巧.最后,本文通过对冯派继承者的分析,研究了冯派在山西二人台竹笛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歌与二人台伴随我的成长、成熟直至成功。可以这样说,是民歌二人台成就了我的今天,也是民歌与二人台使我渐渐感悟到了人生的价值,而我又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艺术处理,重新演绎民歌与二人台经典。  相似文献   

7.
二人台是在山西河曲叙事民歌(山曲儿)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地方小剧种。它以鲜明的地方色彩,散发着醉人的泥土芳香,深受晋、冀、陕、蒙乃至全国或外国人的喜爱,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珍宝之一。本文就二人台乐器的改革和二人台乐队的编配谈谈自己的设想,请各位有志于二人台音乐事业的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二人台作为内蒙古的地方歌舞小戏,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经历了走西口等人口大迁移,内蒙古中西部蒙汉文化水乳交融,在这样的文化交融下,产生了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形式,后又根据地域发展,形成了东路、西路二人台。本文旨在探究内蒙古二人台的起源发展、艺术特征、时代文化等进行音乐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9.
二人台作为一种传统型的戏曲曲种,最初是起源于其他地区,在内蒙古地区逐渐成长发展壮大,并自此以后在内蒙古等多个省份继承发展下来[1]。二人台作为我国重要的精神文化财产,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二人台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内蒙古作为二人台发展成熟的地区,对二人台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二人台曲种,要想更好的了解内蒙古二人台的特色,就要深入地了解它特殊的音乐旋律。  相似文献   

10.
《集宁师专学报》2015,(4):26-28
二人台广泛流传于黄河两岸晋、陕、蒙、冀的农村,是该地区蒙汉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它既是民歌、歌舞、说唱、戏曲等多种音乐体裁的融合体,又是蒙汉人民把黄河流域地区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出来的艺术产物。由于独特的地理、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二人台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和艺术特色。"地方方言"的运用是二人台主要的艺术风格之一,也是区分东西路二人台的重要依据。察哈尔地区的"东路二人台"中,"晋北方言"与"蒙汉语言"成为其重要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二人台艺术在发展传承中受到以山西为代表的华夏传统文化和以黄河河套内外为代表的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影响。其中华夏传统文化对二人台的产生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歌词、曲调、乐器上,还是二人台剧种的文化意味和审美情趣上,我们都能明显地感受到"赛社演剧"这种祈福禳灾祭祀先人的传统习俗的痕迹。产生于农耕文化的二人台,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牧区、半农半牧区蒙古族音乐的成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风搅雪这种蒙汉语言夹杂交织的演唱形式。可以说,二人台艺术,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相互交织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二人台是流传在晋西北、陕北、内蒙古西部和张家口一带的一种极富乡土气息的民间演唱艺术,它的形成发展深受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生活习惯和方言土语的影响。河曲二人台产生于交通闭塞、偏僻落后的自然环境中,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植根于当地的地域文化土壤中,演唱的是劳动人民中间的事,听起来亲切动人,极易引起群众的共鸣。从文艺生态学的角度对河曲二人台这一民间演唱艺术以及蕴藏其中的民众情感,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揭示二人台产生、发展、传承流变的根源及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二人台与二人转都属于一种地方小戏。但近几年二人转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二人台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名人大力推广,再加上二人台地域性强,缺乏投资等几方面,导致与二人转发展速度相差较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二人台"是河北张家口坝上地区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形式,边歌边舞的艺术特征使其独具艺术魅力。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民间音乐进课堂也成为传承"二人台"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将"二人台"中的舞蹈元素融入课程体系,结合学校的舞蹈教学优势和"二人台"的舞蹈特点进行珠联璧合的课程建设,不仅推进了"二人台"非物质文化工作的发展,对高校的本土舞蹈课程建设也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路二人台是乌兰察布地区的地方戏种,"光棍汉与外来妹"是描写农村爱情生活的现代二人台剧目。作者无情地揭露了农村买卖婚姻的陋习,赞美自由婚姻的新风尚,点出了二人台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对二人台的产生发展的脉络梳理、历史文化背景研究和唱腔的特点分析为切入点,深层挖掘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以张家口二人台为切入点,认识和了解二人台这个地方曲艺,从而使更多的人来关注地方文化,传承地方文化,发展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开始享受生活,追求理想。音乐、美术、文化在这种形势下得到快速的发展。音乐能够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内蒙古地区,二人台是当地居民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基因,直接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现实生活。二人台中包含蒙古族民族、人声的音色、蒙古族生活题材、蒙古族乐器等音乐元素。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后套地区二人台中的蒙古族音乐元素进行分析,研究二人台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进程,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产生于2003年景建树老师创作的竹笛协奏曲《三节》,是把二人台音乐以交响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作品。素材取自黄河晋陕峡谷河曲一带二人台和山曲。作品《三节》在音乐内容、演奏技巧技术的创新等各个方面都填补了许多竹笛二人台元素音乐创作史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扬琴]旧称“洋琴”,也叫“蝴蝶琴”。击弦乐器。发源于波斯、伊拉克一带。约于明末(公元1600年左右)传入我国。以往扬琴只用于民间合奏、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伴奏。例如江南丝竹、山东琴书,四川扬琴、北京琴书、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内蒙二人台等。现今扬琴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和合奏,是各民族管弦乐队的重要乐器  相似文献   

20.
二人台是生长于黄土高原的一枝艺术奇葩,是集歌舞、说唱,融扮戏、演艺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文章立足于文献资料,从梳理二人台的渊源流变切入,对其表演特点、音乐特色等进行初步剖析,提出一些艺术革新的看法,进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的传承与发展提供较为科学的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