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隔代教养是相对于亲子教养而言,主要是由祖辈担当起对孩子教育、抚养的责任。隔代教养是我国幼儿家庭教养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表明,隔代教养对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包括幼儿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幼儿独立能力发展较差等。这主要是由于祖父母溺爱和放纵孩子、习惯包办和替代,不善于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等原因导致的。应采取转变隔代教养的理念,调整教养方式,注重幼儿想法等对策来减少隔代教养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谈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4~16岁)。所谓隔代教养,是相对于亲子教养而言,主要是由祖辈担当起对孩子实施教育、抚养的责任,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都同样存在隔代教养的现象,但由于我国农村高龄人口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家庭结构处于事实上的不完整状态,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隔代教养,是相对于亲子教养而言,主要是由祖辈担当起对孩子实施教育,抚养的责任,这种隔代教养与亲子教养相比较,在现时社会中,带来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后果,形成某些弊端,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笔不揣冒昧,试图对这种教养所引发的不足进行剖析,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4.
因父母外出打工或离异等原因,山区小学半数以上孩子存在着完全隔代教育现象。完全隔代教育是指父母与孩子分离,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都由祖辈承担。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及文化水平的限制,在这些完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祖辈对“双减”政策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其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也减轻了家庭教育的责任,部分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如果利用祖辈自身的优势和山区特有的地理优势等对学生实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培育,可以改善当前完全隔代教育的教养方式,优化家庭教育,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5.
谢辉 《黑河教育》2014,(3):73-73
正影响幼儿成长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文化、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各种因素,其中,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成长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中国特有的国情,年轻的父母渐渐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隔代教养的方式越来越普遍。对于孩子来讲,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在0—7岁,而隔代教养不同于亲子教养的特点势必将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什么是隔代教养隔代教养,指的是在家庭中主要由祖辈们来承担对孩  相似文献   

6.
《幼儿教育》2011,(4):31-31
爸爸妈妈忙工作,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料孙辈已经成为城市里的普遍现象。很多老人照顾孙辈时,对孩子有强烈的依赖倾向,他们渴望孩子时时事事“粘”着自己,以“除了我谁也带不好孩子”为荣,甚至认为自己在孙辈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远比孩子的父母重要……对此,教育专家指出,老人对孩子的“依赖症”是隔代教养中祖辈宠溺孙辈的心理根源之一,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孩子任性、  相似文献   

7.
曹玲 《考试周刊》2013,(50):193-194
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两种基本的教育形态,其一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其二是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使已有养育孩子经验的祖辈能够在各方面将孩子照顾得很好很周到,但是,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隔代教育这一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过分溺爱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邢宝平 《甘肃教育》2014,(12):20-20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年轻父母多数时间或经常性不在孩子身边,把孩子寄托给爷爷奶奶等祖辈照管,我们将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扬长避短,使孩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一、隔代教育的合理性1.隔代教育为孩子提供了舒适  相似文献   

9.
根据相关调查,目前上海0岁~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带养,并且这个比例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许多年轻父母迫于生活或工作压力,只好选择由祖辈代为教养孩子。这是导致隔代教育越来越普遍的主要原因。显然,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辈和年轻父母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根据相关调查,目前上海0岁~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带养,并且这个比例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许多年轻父母迫于生活或工作压力,只好选择由祖辈代为教养孩子。这是导致隔代教育越来越普遍的主要原因。显然,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辈和年轻父母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根据相关调查,目前上海0岁~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带养,并且这个比例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许多年轻父母迫于生活或工作压力,只好选择由祖辈代为教养孩子。这是导致隔代教育越来越普遍的主要原因。显然,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辈和年轻父母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根据相关调查,目前上海0岁~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带养,并且这个比例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许多年轻父母迫于生活或工作压力,只好选择由祖辈代为教养孩子。这是导致隔代教育越来越普遍的主要原因。显然,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辈和年轻父母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隔代教养家庭祖辈教养方式特点,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方便随机抽样的两所小学和一所中学的761名二年级至初一的学生进行主要教养人教养方式状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祖辈教养占了52.9%(403人),其中:完全隔代教养家庭的祖辈教养人占4.9%,不完全隔代教养家庭的祖辈教养人占48%。(2)不完全隔代教养和完全隔代教养家庭的祖辈教养人以及父母教养人的教养方式均在“情感温暖”这一维度得分最高;但在“忽视”这一教养方式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完全隔代教养家庭祖辈教养人的得分显著高于父母教养人。(3)隔代教养家庭祖辈教养人的教养方式在“溺爱”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对男孩的溺爱胜于女孩;同时,不完全隔代教养家庭祖辈教养人的教养方式在“溺爱”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表现为对低年级(二年级)孩子的溺爱胜于高年级(七年级)孩子。总之,与年轻父母的教养特点相比,隔代教养家庭祖辈教养方式虽有一定优势,但其劣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根据相关调查,目前上海0岁~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带养,并且这个比例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许多年轻父母迫于生活或工作压力,只好选择由祖辈代为教养孩子。这是导致隔代教育越来越普遍的主要原因。显然,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辈和年轻父母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孙莹 《幼儿教育》2011,(4):8-10
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工作节奏加快,许多年轻父母因工作疲于奔波,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关照;再加上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祖辈承担起对孙辈的隔代家庭教养,正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6.
根据相关调查,目前上海0岁~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带养,并且这个比例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许多年轻父母迫于生活或工作压力,只好选择由祖辈代为教养孩子。这是导致隔代教育越来越普遍的主要原因。显然,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辈和年轻父母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不同视角的研究者对隔代教养的概念有着不同的阐释,有的研究者认为,隔代教养即祖辈对孙辈实施的一系列教养活动;有的研究者认为,隔代教养是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祖辈代替父母进行的教育行为;也有的研究者将隔代教养定义为祖父母(包括外祖父母)对孙子女(包括外孙子女)的看护和教育,一般在三代家庭中进行,是祖辈对孙辈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过程。本文将结合笔者经验,对该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不少年轻父母由于种种原因,把抚养、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交给了老人。我们在对315户家庭调查发现,孩子由祖辈抚养的为173户,占总户数的59.7%。在隔代教养中,祖辈们教养态度、行为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他们对10个关于教养问题的回答吧。  相似文献   

19.
不少年轻父母由于种种原因.把抚养、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交给了老人。我们在对315户家庭调查发现,孩子由祖辈抚养的为173户,占总户数的59.7%。在隔代教养中,祖辈们教养态度、行为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他们对10个关于教养问题的回答吧。  相似文献   

20.
隔代教育是祖辈对孙辈的看护和教育。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隔代教育呈增长趋势。隔代教育一方面帮助年轻父母解决了孩子的拖累;另一方面也为亲子教育留下空白,显现出隔代教育的诸多弊端。针对其弊端,积极寻找应对策略是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